全球社區網

05月02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歐洲 歐洲 超級阿嬤游月英 大人小孩都喜歡

超級阿嬤游月英 大人小孩都喜歡

E-mail 列印
「每次去國際賑災,我應該是最老的。」比實際年齡看起來要年輕許多的奧地利慈濟志工游月英(慈直),今年七十五歲,在盧布林,留學生們都喊她:「阿嬤!」她當之無愧。

不過這位阿嬤可不是那種需要人「奉待」的長 輩,做起事來乾淨俐落,絲毫不輸年輕人。阿嬤又是如何走入慈濟的,讓我們跟著她從花蓮到奧地利去一探究竟。

◎奧地利第一顆種子

出生於花蓮農村的游月英,母親在她小學時往生,在那個家裡很需要人手的時代,她也就失去了再升學的機會。婚後,先生跟著輪船四海航行,長年不在家。終於,他決定靠岸了,但是要停靠在哪個港口呢?因為先生的姊姊先來到奧地利,他決定前去探路看看。隨後游月英帶著孩子舉家遷移,已超過三十個年頭了。

因為姊姊是資深慈濟委員,來奧地利前,游月英就是姊姊的會員。來到他鄉,她動念希望能幫助更多人,雖然仍有家中的餐館生意要忙碌,幸好先生劉晃汶很護持,讓她放心投入行善助人。1992年12月8日,慈濟在中歐的第一個據點,在他們夫婦推動下正式成立。

2012年5月,義大利北部發生大地震;12月,游月英跟著歐洲慈濟人,和來自德國慕尼黑的陳樹微和德國夫婿范德祿,前進災區發放救濟金。自此,她與陳樹微相熟,其後塞爾維亞難民賑災,二人建立起深厚的革命情感,只要陳樹微來電邀約,她二話不說隨後就到。

◎勇於承擔只有感恩

2021年7月西歐遭遇百年洪災,多國水患嚴重,德國更是重災區。「走到災區的時候真的是驚魂動魄,我沒有遇過那麼大的水患,當我們去的時候,他們已經有部份是稍微整理了,可是還是可以看得到淹水的痕跡都很高。」游月英心裡想,哇!如果是在奧地利發生水災,自己遇到的話怎麼辦?一分同理心,讓她真的很想多做,盡全力來幫助他們!

因為同理災民困境,她留在德國賑災一個月。當時一早起來去採購、備貨,回來後就馬上在租用餐車煮蔬食的熱食。「十一點半前我們就要煮好,十一點半開始,那些災民就會來領餐。」嬌小的她,每天煮大鍋飯,端上端下,一心只想讓災民能夠溫飽。

游月英常常想,現在雖然自己已經一大把年紀,但還有體力,把握能做什麼事情,就盡量做,「勇於承擔,只有感恩,別無其他!」

「我沒有賑災的時候,也是常常在家裡做一些饅頭、包子義賣,像臺灣缺口罩的時候,我也是把義賣的錢都匯回臺灣。」2020年初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人在奧地利的她得悉臺灣缺口罩,她一家家藥局去買,有時跑了很多家都撲空,但仍不氣餒,繼續努力並號召朋友、法親,發起「寄口罩回精舍」的行動。

菩薩成就有心人,六個人好不容易湊足了一千個口罩,寄回臺灣。

◎心疼之情膚慰傷痛

就如這一次援助烏克蘭,陳樹微3月29日先行探路,後來決定駐守在盧布林發放。她本來也想趕緊過來,不過因為牙齒剛動完手術,醫生交代得確認無礙後才適合出門。

等啊等,終於獲准,她開心極了!出發前她先在家裡,做了二百多個臺灣口味的豆沙包子和紅龜粿,滷了豆乾、花生及三百多顆茶葉蛋,再帶上兩大箱泡麵,5月6日讓兒子開車載她前往盧布林。「阿嬤」到來,幫忙招呼留學生志工和烏克蘭以工代賑志工用餐,噓寒問暖,讓大家都「足甘心!」

5月8日慈濟第一次在盧布林舉辦浴佛,「我感覺到烏克蘭的難民,他很尊重我們,很尊重我們的宗教。浴佛的時候有播放〈祈禱〉,他們都會照著我們雙手合十,全場都這樣子,看到這樣我是蠻感動的。」

娓娓道來每一場的感動與感受,游月英說:「最多的就是不捨!」因為同樣是女人,逃出來的都是婦孺老幼;還有一些媽媽帶著殘障的孩子;心疼之情讓她更想要去膚慰她們的傷痛。

「國際賑災,我其實是不適合的,因為語言方面我是缺少的,可是我們都是用肢體語言,就是用擁抱或者微笑,來表達對他們的一分膚慰。」雖然游月英的語言不相通,但襁褓中的孩子看到她,總是伸出了手想要給她抱抱,完全不怕生。她也來者不拒地逗孩子們開心,好讓媽媽們安心地去辦理領取手續。

除了上臺示範手語,或是拿著竹筒,九十度鞠躬,她十分恭敬地接下烏克蘭鄉親投入的銅板和紙鈔;和著發放購物卡和毛毯時尊重的態度,無時無刻都流露出一分大愛的精神。

◎因為有愛給予溫暖

回憶起2015年,游月英帶著三個兒子中的老二回臺灣,因為兒子罹患了肝腫瘤。回臺治療一年多後,卻仍不敵病魔,病情惡化,腫瘤移轉到了肺部,最後仍回天乏術。

治療期間,兒子曾表達想回奧地利的心願,他說:「媽媽,如果我的病好了,我們回奧地利,我就跟妳一起做慈濟。」這句話,至今一直深深烙印在游月英的心中。

想起兒子生病前,都是他貼心地幫忙開車載東西。如今兒子的願望未能完成,她跟自己說:「我要把握因緣,能夠做的我都儘量做,我也想把他的那一分也做起來。」

「可以動,我就一直做,做到有一天真的沒辦法才停止。」儘管語言有隔閡,但因為有愛,游月英克服了阻礙,勇敢地踏出舒適圈,走進陌生的國度、走入人群,親手遍布施,給予烏克蘭人無限的溫暖。

圖左 :「友誼之家」啟用要布置場地,奧地利志工游月英幫忙吹氣球。[攝影者:朱秀蓮]
圖右 :6月9日盧布林將用作援助烏克蘭鄉親的省文化中心「友誼之家」啟用,陳樹微和盧布林教區副執事保羅神父(Paweł Zdybel)互動,游月英陪伴在旁。[攝影者:朱秀蓮]

圖左 :游月英(中)九十度彎腰,將購物卡將到烏克蘭鄉親手上。[攝影者:朱秀蓮]
圖右 :盧布林The little prince兒童臨終關懷中心愛灑,發放毛毯給烏克蘭鄉親。[攝影者:朱秀蓮]

圖左 :奧坡雷體育館(Opole Stegu Arena)大型發放,與烏克蘭鄉親互動。[攝影者:呂佩玲]
圖右 :小朋友很喜歡這位慈祥的阿嬤,常主動給她抱抱。[攝影者:呂佩玲]

圖左 :感恩奧坡雷的烏克蘭媽媽抱著孩子來投竹筒。[攝影者:呂佩玲]
圖右 :烏克蘭鄉親踴躍響應小錢行大善。[攝影者:呂佩玲]
圖左 :愛灑時,游月英拿著竹筒,四處讓烏克蘭鄉親投入愛心。[攝影者:呂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