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4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歐洲 歐洲 在盧布林遇見慈濟 遇見更好的自己

在盧布林遇見慈濟 遇見更好的自己

E-mail 列印
走進盧布林省文化中心「友誼之家」(Wojewódzki Dom Kultury)提供給慈濟用來發放愛灑的會場,烏克蘭以工代賑志工自然地走向前方置放衣服的袋子,尋找適合自己身材尺寸的志工服穿上。

從6 月21日開始的每場發放,重頭戲都是由烏克蘭志工來擔綱。儘管未曾正式受慈濟志工培訓課程,但自四月展開的第一場發放以來,在德國慈濟志工陳樹微的帶領下,他們已經很熟稔整體的作業模式,每個人該在哪個環節承擔起自己的責任,不需多吩咐,他們都能運作自如。

◎有條不紊 自行擔綱發放

陳樹微仔細和志工核對列印出來的名單,這些都是由明愛會提供名單,以工代賑志工逐一打電話確認,再輸入電腦的資料。

這一天(6/21)的四場發放,志工會電話通知烏克蘭鄉親在分配好的時段前來領取,才不致於擠在同一時段,造成混亂。事實上,一大早就已經有烏克蘭鄉親在「友誼之家」門外等候,明愛會和慈濟志工都明白他們,急切想領取物資的渴望,很有耐心地跟他們說明細節。

發放前,毛毯剛好從倉庫抵達,志工合力幫忙將一箱一箱的毛毯先搬到會場門口。來領物資的男士看到,主動加入搬運的行列,人多力量大,很快地就將一車的毛毯都卸完貨。

接著的拆箱、取出毛毯、擺放在門內發放的長桌上,井然有序的作業著。烏克蘭鄉親進入會場前,志工一一唱名發送上人慰問信,再在名單上打勾,檢查證件、輸入電腦、一道一道程序有條不紊。陳樹微掌控著全局,志工遇有無法處理的,會前來請教她。

「這是來自臺灣的環保毛毯,它們是用回收的寶特瓶製成的,目的是用來送給有需要的人禦寒保暖用。」以工代賑志工Natalia用烏克蘭語跟臺下鄉親介紹毛毯的由來。不需要留學生先用英文介紹,她已經能侃侃而談手上的毛毯製作來源。接下來〈一家人〉手語,她也熟練地與其他志工一起帶動。

◎微妙變化 梳上「慈濟頭」

「非常感謝你的幫助,你真了不起。」第二天6月22日的發放,一位烏克蘭婦女斯維特蘭娜主動透過手機翻譯軟體介紹自己,將心中的感激之情傳達給志工們知道。「你們太棒了!」她稱讚並感恩所有人的協助,也說出了烏克蘭尋求獨立自主卻遭遇戰爭的無奈心聲。

這一天在會場,出現了微妙的變化。因為前一天(6/21)陳樹微將日前文史處同仁從臺灣帶過來、沒有慈濟logo的頭花頒給了她們,並繫在頭髮上。6月22日以工代賑志工全都梳起了「慈濟頭」,更顯莊嚴。

祈禱時,原本基於宗教信仰不同,有的人只是低頭雙手握拳祈願,但也有人是合十祈禱戰爭快快平息,早日回到祖國重建家園。另一位也叫Natalia的志工想起幾個月來的人生變化,淚水再也止不住,頻頻以手拭淚。

連著幾日都有其他教區的神父代表前來領取物資。朝聖者之家(DOM PIELGRZYMA)的Andrzej Sternik 神父收留了十二個家庭、三十人,因交通不便,所以帶著烏克蘭鄉親的護照,前來代領十二份現值卡和毛毯。

另一位聖彼得和保羅教堂的神父收容七個家庭、十五人,經明愛總會打電話告知慈濟在此發放,他從邊境附近開了一小時四十分的車來領取物資。還有一位神父的教會住有二十二位烏克蘭鄉親。志工禮請他們到二樓志工辦公室核對後,直接讓神父代領現值卡和毛毯。神父們十分歡喜,因為這張珍貴的現值卡對烏克蘭鄉親來說可解燃眉之急,實在是太重要了。

◎為善最樂 兄妹樂在助人

除了以工代賑志工,還有幾位留學生陸續考完期末考,課業壓力減輕,自動前來報到。其中還有兄妹檔,他們昨天還為奧地利志工游月英送去豐盛的晚餐,讓她備感溫馨。

說起來,兄妹倆跟慈濟真是有緣。哥哥Han畢業於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大學時就曾跟著學校社團到偏遠山地為學生做課後輔導。Han目前就讀盧布林醫學系三年級,從學弟處聽說慈濟來援助烏克蘭,不加思索就來幫忙。

第一場發放他就開始參與,發現慈濟是抱持「想要幫助烏克蘭難民的心是一樣的」的包容心態和教會合作;不同的是,慈濟平等對待鄉親,透過儀式和〈一家人〉來讓離開家鄉未來不知何去何從的他們,獲得實質的援助及心靈安慰,是全面性的協助。

戰爭爆發後,同學間也有人發起援烏行動,Han覺得效果不彰,「慈濟有組織性,可以在短時間內有效率幫助人。」初期來領物資的鄉親為數眾多,大家經驗不足,有點手忙腳亂。

不過不論是慈濟人、以工代賑烏克蘭志工和留學生志工,一旦發現問題,會在事後做檢討,改善流程。因此儘管他們因課業無法場場參加,但已建立起默契,都能儘快上手。

「我參加過花蓮靜思堂的歲末祝福,其中的大藏經會回顧慈濟過去一年在全球活動。我就想,如果我也能參與其中?」因為盧布林的發放,Han學習與團隊不同夥伴以一致的心念,沒有衝突地從事前籌劃,事中場控到最後的檢討改進,完成一場又一場的任務。

「很幸運遇到好夥伴,大家一起做好每一次活動。」他期許未來成為無國界醫師或加入人醫會,給予苦難者更多協助。

Han的妹妹Chia是大一學生,因小時候曾接受靜思語教學,對「施比受更有福」印象格外深刻。哥哥來當志工,她自然跟著來。「幫助別人,心裡受到洗禮,更有能量去付出。」她很高興自己能來協助烏克蘭鄉親。

Chia也從烏克蘭鄉親的微笑、感謝和擁抱中,感受到他們是真的有接收到這分愛。「雖然一整天下來身體難免有疲累,但過程是美好的,有時間來做志工是值得的。」

在臺灣的家人也很贊同、很放心兄妹倆來參與,「慈濟是很棒的團體,在臺灣時曾參加骨髓驗血的登記。我一直記得靜思語說的,有能力要去幫助人,參與援烏是我人生特別的經驗。」Chia臉上的燦爛笑容,是為善最樂的證明。

◎親手付出 手拉手心連心

「印象深刻的,就是上一次發放物資的時候,很多的嬰兒,非常非常多,都是未滿一歲的嬰兒。」留學生Eva為年幼不解人事的孩童,卻得經歷戰爭而感慨。

來盧布林之前,她曾在美國參與社區發放,及服務無家可歸的遊民,此次參與發放真誠希望不要有無謂的戰爭,導致很多家庭受到災難波及,無家可歸。她很謝謝有慈濟這樣一個慈善團體,「可以讓我們非常明確地知道,物資能直接到他們手上,不是輾轉不見了。」

Ines Su也是有愛心的留學生,修習波蘭語文系。面對忙碌和繁重的學業,她還是很願意撥出時間參與志工服務,「國中時就有參加志工,會想要回饋社會,因為自己有餘力,為什麼不去多做一點?」

此番從學校的臺灣人群組,Ines 看到慈濟來到波蘭東部做賑災,很難得可以看到臺灣的組織過來,就覺得一定要身體力行。「當把毛毯跟購物卡給難民的時候,他們都流著眼淚想要擁抱我們,一方面蠻感動,也覺得很難過。」如果可以的話,誰不想留在自己的國家,很感動的是有機會可以親自為他們做出一些付出。

「發毛毯的時候要鞠躬,要以恭敬的心來奉上,就是一種尊重。」這一段經歷讓Ines想把握因緣,讓自己的生命多了一段不凡的體驗。

每一次當以工代賑烏克蘭志工在臺上說明慈濟「竹筒歲月」故事後,臺下就會展開募心募愛。儘管處境艱難,烏克蘭鄉親踴躍響應,匯聚點滴愛心去幫助更需要的人,他們大方地掏出錢包,取出銅板、紙鈔,奉獻心意。

其中穿梭在人群間,穿著帥氣西裝的年輕人,他是留學生Jeff。這天(6/22)恰好是盧布林醫學大學的畢業典禮,典禮一結束,他沒有趕去慶祝,而是立即來到會場,和大家一起上臺表演〈一家人〉手語,接著又拿起竹筒,走向烏克蘭鄉親,接受他們的奉獻。

就如他一直掛在嘴邊的:「感恩慈濟給年輕人機會。」他要充分把握機會人群付出。乾媽陳樹微和乾阿嬤游月英歡喜地與他合影,恭喜他完成學業。

在盧布林,因為有更多在地力量和慈濟成為一家人,大家手拉手、心連心,一起行慈悲喜捨、濟世救人的工作,為人間寫下美善佳話。

圖左 :以工代賑烏克蘭志工挑選適合自己身材尺寸的衣服穿上。[攝影者:呂佩玲]
圖右 :以工代賑志工Natalia用烏克蘭語跟臺下鄉親毛毯的由來。[攝影者:呂佩玲]

圖左 :Andrzej Sternik神父遠道前來代替烏克蘭鄉親領購物卡和毛毯,領到後非常歡喜,因為這張珍貴的購物卡可解燃眉之急,實在是太重要了。[攝影者:呂佩玲]
圖右 :陳樹微(右)將日前文史處同仁從臺灣帶過來、沒有慈濟logo的頭花頒給了烏克蘭志工,並繫在頭髮上。[攝影者:呂佩玲]

圖左 :Jeff今天畢業,穿著西裝就來幫忙發放,令乾媽陳樹微(左)和乾阿嬤游月英(右)十分歡喜。[攝影者:呂佩玲]
圖右 :「非常感謝你的幫助,你真了不起。」22日的發放後,烏克蘭婦女斯維特蘭娜主動透過手機翻譯軟體介紹自己,將心中的感激之情傳達給志工們知道。[攝影者:呂佩玲]

圖左 :烏克蘭鄉親全體起立虔誠祈禱,祈禱戰爭早日平息,早日回歸家園。[攝影者:呂佩玲]
圖右 :祈禱時,志工們想起幾個月來的人生變化,淚水再也止不住,頻頻以手拭淚。[攝影者:呂佩玲]
圖左 :留學生Han(左)和Chia(右)兄妹一起參與盧布林的發放,學習與團隊合作,人生多了不一樣的體驗。[攝影者:呂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