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1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歐洲 歐洲 烏克蘭志工培訓 慈濟路上一起同行

烏克蘭志工培訓 慈濟路上一起同行

E-mail 列印
連續七天緊羅密鼓發放行程,6月9日藉著發放空檔,早上慈濟志工稍作養息,下午安排志工培訓課程,場地選在波茲南市區的共享工作空間(Plus Jeden Free Coworking Space),大家前往 的交通比較便利。

這次培訓課程是法國慈濟志工到波茲南安排的第二場培訓課程,有別於前一次的倉促,這次雖然只有黃行德與曾金華二人,但加入了文史團隊的二位年輕人彭晶彥與張資芳,在課程內容調整的更活潑,黃行德希望藉由年輕人的想法與參與,可以更貼近烏克蘭志工,同時讓他們也感受年輕慈濟志工的軟實力。

◎靜思弟子 都是最佳拍檔

素未謀面的慈濟志工,在波蘭賑災中相遇,同為靜思弟子肩負著證嚴上人的負託,擁有共同的使命與任務,語言與人文相同,很快地培養出默契,快速成為最佳拍檔。

法國分會執行長黃行德,不會倚老賣老,而會看重團隊成員的任何意見,如同父親般地細心呵護年輕人外,行事也都會徵詢團隊的想法與建議。

發放現場常常出現黃行德焦急地找尋張資芳的身影,「小資,您看一下我這個檔案怎麼打不開?」「小資,這個音樂怎麼播不出來……」

「師伯,我來幫您!」「師伯我來操作,您專心講就好。」「師伯,我幫您重新整理一下隨身碟,不然不容易找到資料……」

只有四個人的小巧團隊,沒有事前的分工,人人多功能、多角色,輪流說明、展示毛毯,協助音控、比手語等等,每個人都要專注在當下,隨時補位。

◎集思廣益 培訓課上什麼

即將到來的志工培訓課,黃行德幾天前就思考著應該要為烏克蘭志工講些什麼內容?「小資,您是年輕人年紀跟他們比較接近,您想一下,我們這次培訓課是不是要上些什麼不一樣的?」

「師伯,您上次跟他們上了什麼內容呢?」「師伯,我們想想看上人想對他的烏克蘭弟子說什麼?」

一老一少、一問一答,有時開啟「吐槽」模式、有時又「上緊發條」的不苟言笑,歡笑中不失嚴謹與認真,總是討論出最合時宜的做法。這是由黃行德在波茲南帶領著大家的相處日常。

張資芳靈機一動想到四月時曾到外交部支援物資整理的過程,提出分享當時慈濟與政府合作的過程,慈濟動員北區志工協助政府整理愛心物資。「我們一直聽到烏克蘭人很感恩我們來到波蘭,也很感恩慈濟,可是其實不只這樣。」

「臺灣在俄烏戰爭開始,就由政府開始募集民生用品、衣物、輔具、食物等等,並由慈濟協助分類,動員了好多人,也有很多年輕人投入。」張資芳說明,如果可以把這些內容分享給他們,他們可以知道愛不止於慈濟人,而是整個臺灣人民對烏克蘭無私付出的愛喔!

「真是太好了!」黃行德表示,這些內容在他旅居法國時,也是不清楚。於是在培訓課程中,加入了這堂特殊的分享。

◎語言無礙 細說慈濟人文

黃行德、曾金華、彭晶彥及張資芳前一天行程結束已經晚上十點,還是把握時間再討論隔天的培訓課程。討論完,做出一張課程表提供給波蘭大團隊及盧卡斯、張淑兒預先參考。

課程內容安排如下:《行願半世紀》深度說明、慈濟儀軌——四威儀及問訊的意義、竹筒歲月,及來自臺灣的愛——外交部物資整理。

「今天培訓課程是沒有酬勞的,我們很鼓勵大家參與,但也很尊重烏克蘭志工,讓他們自由報名參加。」張淑兒說明今天(6/9)十一位志工都是無償自願來學習。

課程中有波蘭人、烏克蘭人、臺灣及馬來西亞人,因此語言至少要翻譯二次以上,才能夠讓每個人都能夠聽得懂。雖然語言存在著隔闔,並沒有阻礙大家學習的意願。

文史處同仁彭晶彥家鄉在馬來西亞,英文是馬來西亞的主要語言之一,所以她是團隊中英文最好的大幫手。課程中不時協助以流利的英文翻譯與補充,更正確的英文表達詞義,使得翻譯後再轉譯成烏克蘭文更佳正確也容易理解。莉卡(Lika)與艾爾森(Arsen)跟著媽媽歐拉(Olita)一起來上課,二位小朋友認真跟著聽課,聽得非常專心。

◎穿上灰衣 傳遞祝福期許

當天上午雖沒有行程,彭晶彥(暱稱彭彭)與張資芳一大早還是沒有閒著,努力整理著幾天來的採訪稿,以及製作前一天的日誌。

此時埋首於撰稿中的張資芳突發奇想「彭彭,我有一件灰衣,您覺得我們跟淑兒結緣好不好?」接著繼續碎念著:「但是有點舊不知道合不合適?」「應該還好吧!」彭晶彥正在房間另一頭捧著電腦,目不轉睛地挑著圖片。

「上人,這幾次連線都一直感恩淑兒與盧卡斯的用心與付出,一直希望他們倆能夠成為波茲南慈濟種子,可以萌芽,上人對他們真的有很深的期待。若是淑兒能穿上志工服,那就太好了!上人也會放心一點點吧。」張資芳目光仍在電腦上但繼續說著,「但真可惜,沒有頭花,不過也可以像鼓隊那樣紮起包頭,應該也可以。」

此時彭晶彥不急不徐地說:「我有帶二朵頭花呀,志業體那種,而且有一個是全新的喔!」此時姊妹二人都很開心,終於把目光移開電腦,倆人相覷而笑。一件灰衣、一朵頭花,剛好湊成完整的一套志工服。兩人開心極了!

張資芳馬上聯絡曾金華,說明想法。曾金華也覺得這個想法很好,「可以呀,但是還是要尊重淑兒,看她願不願意穿灰衣,不過我們可以準備好,下午有機會就給她。」

「師姑,但是我擠在行李箱的灰衣有點皺怎麼辦?酒店是否有熨斗可以燙一下?」「沒問題,這個交給我來處理。」說時遲那時快,傳來叩!叩!叩!敲門聲,曾金華取走灰衣。不一會功夫把灰衣燙得平整。

下午課程前,曾金華事先與張淑兒說明我們的構想;張淑兒聽聞歡喜表示,「其實我之前在大愛臺也有灰衣,只是都留在臺灣娘家。」課程中黃行德說明慈濟人的四威儀,在衣的環節特別介紹了慈濟的幾種不同的制服,也提醒:「穿著志工背心要扣好扣子,這是一種恭敬與尊重的表現。」

說明灰衣時,穿插一個驚喜片段,告訴大家預先準備一套灰衣志工服要送給張淑兒,簡單的致贈儀式,二人恭敬的九十度鞠躬,互道感恩。

「這是一個不簡單的里程碑,代表上人的期待又向前跨出一步。」絕妙的因緣,張資芳傳承志工服、彭晶彥結緣頭花給張淑兒,象徵傳達上人祝福與期待。

黃行德感恩張淑兒與盧卡斯對烏克蘭鄉親的用心,並且承擔起波蘭第一顆慈濟種子的使命。曾金華、張資芳、彭晶彥在旁見證歷史,三人眼泛淚光,看得感動。現場的烏克蘭志工們也大聲鼓掌著,好似一個非常榮耀的授袍儀式。

◎深深烙印 We are one family

課程尾聲〈一家人〉是大家最熟悉的慈濟歌曲,烏克蘭志工已經熟悉烏克蘭語的〈一家人〉;黃行德邀約現場的大家,不只是聽音樂比出手語,還要大聲唱出〈一家人〉!

黃行德與波茲南志工們第一堂培訓課就是「一家人」,他強調「一家人」非常重要,我們沒有分彼此,沒有分宗教、種族,都是一家人。所以每一場發放黃行德一定會告訴在場的人「We are one family.」這句話也深深烙印在波茲南志工心中。

烏克蘭志工看著網站上的靜思精舍照片及空拍,有感而發說出他們的希望,「期待有一天能夠親自到花蓮,看看慈濟人的心靈故鄉——靜思精舍。」

〈一家人〉歌聲中畫下培訓課的句點再適合不過,三小時培訓課程圓緣,大家像塊海棉吸飽滿滿法水,收獲豐富慈濟人文;簡單餐敘後,法喜而歸。

圖左 :6月9日十一位烏克蘭志工都是無償自願來學習,課後大合照大家法喜滿滿。[攝影者:彭晶彥]
圖右 :莉卡(Lika,右)與Arsen(艾爾森,左)跟著媽媽歐拉(Olita,右)一起上課,二位小朋友認真跟著聽課,聽得非常專心。[攝影者:張資芳]

圖左 :文史處同仁彭晶彥(右)家鄉在馬來西亞,英文是馬來西亞的主要語言之一,所以她是團隊中英文最好的大幫手。課程中不時協助以流利的英文翻譯與補充,更正確的英文表達詞義,使得翻譯後再轉譯成烏克蘭文更佳正確容易理解。[攝影者:張資芳]
圖右 :絕妙的因緣張資芳傳承志工服、彭晶彥結緣頭花給張淑兒;象徵著傳達上人祝福與期待,交棒張淑兒。[攝影者:張資芳]

圖左 :法國慈濟志工黃行德將預先準備的一套灰衣志工服送給張淑兒。簡單的致贈儀式,二人都很恭敬的九十度鞠躬,互道感恩。[攝影者:彭晶彥]
圖右 :烏克蘭志工們說出他們的希望,期待有一天能夠到花蓮,看看慈濟人的心靈故鄉,靜思精舍。(照片提供:張淑兒)[攝影者:張資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