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5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齋戒月發放 約旦荒漠中的美善足跡

E-mail 列印
從臺灣到約旦兩個地理中心位置,依照直線飛行距離,大約為八千一百七十一公里、時差約五小時。約旦人口約一千一百萬人,其中兩百九十萬是難民,來自敘利亞的難民約佔一百萬人,人口組成百分之九十八是阿拉伯人,百分 之二是其他人種。

約旦並不是產油國,也不是有錢的國家。人口數對比水資源缺乏程度,世界排名第一。沒有強勢的農業與工業,總人口中有四分之一的人是難民。因為周圍鄰近國家戰亂的發生,約旦成了直接的避風港。

然而,約旦土地面積僅到兩個半的臺灣大。在如此擁擠、資源匱乏的國土裡,可以看見藍天白雲(慈濟志工),這是多麼不容易的事情。

◎齋戒月發放月

在阿拉伯遊牧民族的傳統中,有兩個月是神聖的「禁月」。一個是回曆九月的齋戒月(Ramadan)、一個是回曆十二月的朝聖月(Haji),一年當中這兩個月不可以發動戰爭。在回教之前,阿拉伯人是多神信仰,麥加的天房。他們會在朝聖月,到麥加舉行大拜拜、市集、文學競賽、駱駝賽跑等等。

「齋戒月」是一個鍛鍊身體與心靈的月份。從日出到日落不吃不喝,不可以有放任欲望的行為,目的為培養同理心與慈悲心,並鍛鍊意志力。另一方面也希望藉此讓人民體會,在沙漠中旅行的人沒有水喝的感覺,及貧困的人找不到食物的飢餓感。

「齋戒月」可能出現在盛夏或在寒冬。根據《古蘭經》記載,在「齋戒月」布施可以獲得功德。因此,在「齋戒月」發善心、做善事的人會特別多。慈濟約旦分會,在每一年的齋戒月及冬令舉行大發放,慈濟志工在持齋的狀況下持續辛勤勞動,更能體會苦難眾生沒有飯吃的感覺。

從三月到四月底,慈濟總共發放了十八個地區。期間,愛灑出勤十一次,受惠人次達一萬零一百一十四人,受惠戶數計一千五百五十六戶,參與志工人次有一百一十七人。

◎知福惜福再造福

2022年4月3日開始封齋,約旦分會在三月底即進行發放。3月25日第一站來到南部兩區八十八戶,他們是約旦貝都因人,都在沙漠中生活。關於這次發放,特別邀請了六位「慈心之家」單親媽媽一同參加,希望藉此讓她們「見苦知福」,重新檢視自我生命的價值。

慈心之家的媽媽們在路途中,利用坐車時間為偏遠地區孩子們製作三明治,希望用媽媽心溫暖孩子們。第一區的沙格拉(Al Thogra)總共有七十八個孩子。媽媽們第一次來到南部,看到缺乏物資生活的孩子,她們只說了一個字-「痛!」

平時,媽媽們就在學校推廣《靜思語》,宣揚「竹筒歲月」精神,希望把證嚴上人的法,種在沙漠裏。這次發放也期待孩子開心地吃午餐之餘,同時也給予他們精神食糧--《靜思語》。

這時,志工如思(Mohammad Alroz)關懷這兩區的照顧戶時,深刻感受到慈心之家的孩子跟眼前的孩子們比起來,簡直就是生活在天堂裡。其實其來有自,在約旦的敘利亞難民約有一百萬人,經由慈濟長期關懷約有一百五十個家庭,有些已長達十年歲月。安身、安心、安生、安學之外,慈濟也做到心靈的陪伴,鼓勵他們有一技之長,可以在約旦工作生活。

回程路上,慈心之家的媽媽們分享著,很感恩有機會見苦知福。其中一位媽媽說:「希望我們這次『植愛之旅』,能帶給孩子溫暖與歡樂。」雖然經歷過戰爭,流落異鄉並且獨自撫養孩子,但到了南部關懷孩子們之後,深深地感恩自己所擁有的一切。

◎發自內心的真誠

慈濟大愛從不分種族、宗教與膚色,只有一個共同的語言,那就是「愛」。4月1日,志工再到死海窪地果爾莎菲進行齋月發放六百戶,當天在安曼溫度十度,來到果爾莎菲地區氣溫達二十五度。

從安曼(Amman)到果爾莎菲(Ghawr Safi)共計約一百三十一公里。果爾莎菲是死海南部低漥地區,海平面以下三百五十公尺,全年高溫,是約旦重要的農業區。死海兩岸分別屬於約旦和以色列,居民多為非洲奴隸後代。

此地區的人們從事農工,薪資微薄,平日一星期只工作三天,每天領約幣五塊錢(約合新臺幣二百元)。十一月到隔年三月是休耕播種期,會暫停工作,而停止了收入。

發放當下,每位志工都是發自內心的真誠與關懷,當天(4/1)如思恭讀著上人的祝福信,祝福並感恩關懷戶接受慈濟的幫助,發放時當地的小志工也自動來當生力軍幫忙,讓發放進行地相當順利。

◎膚慰眾生結善緣

果爾莎菲區一位五十三歲照顧戶尤絲拉(Yusra),在五年前曾遭遇重大車禍,經歷三次大手術,不良於行,又因為罹患糖尿病導致弱視,行動更加不便。

在發放現場,助學金學生阿布督拿比(Mohammad Abdulnabi)主動幫忙提起二十五公斤的物資包,並且小心翼翼地攙扶著她,陪她到定點坐下休息區,等待公車來接她回家。尤絲拉非常感動慈濟的愛灑與膚慰,受到阿布督拿比的幫忙後,把他當兒子一樣疼惜,互相擁抱表達感謝。

「尤絲拉媽媽抱我的時候,我哭了!」阿布督拿比看到她失明又行動不便,自然地就想幫她,但沒想到當她感謝擁抱的時候,他的眼淚不自覺就掉了下來,感受到一分很溫暖的愛。

◎一切都是好因緣

住在慈心之家獨自扶養雙胞胎女兒的敘利亞媽媽阿絲瑪(Asmaa Akhras),她是今年的培訓志工,藉著齋戒月的發放機會,也承擔起人文真善美志工,發掘許多感人的真人真事。

參與果爾莎菲區發放回程車上,阿絲瑪跟大家分享果爾莎菲區照顧戶拉美茲(Um Ramzi)的故事,她深有所感。「我問拉美茲,齋月第一天要煮什麼給家人?沒想到她留著眼淚,一邊打開慈濟發放食物包,一邊說著『找到什麼,就煮什麼!』……」

今年四十三歲的拉美茲,平時以摘葡萄葉維生;家中有七個女兒,先生失業,其中三個女兒已婚有孩子。

正苦惱不知到哪裡找食物,可以煮給一家大小共十八人吃開齋飯的拉美茲,接收到慈濟的齋月發放物資,對她來說真是一場及時雨。「正如秋華師兄常說的,一切都是好因緣。」阿絲瑪內心相當悸動。

◎善與愛改變世界

2022年4月8日,志工來到南薩(Ramtha),這裡有四十八戶敘利亞難民家庭,自2013年5月1日關懷至今。

他們從志工手中接到來自臺灣的暖心關愛,因為慈濟,所以更懂得知福惜福,成為一個正向循環。當下,同樣為戰爭人禍受害者的敘利亞媽媽們,也一起為烏克蘭祈福禱告,希望戰爭早日結束。

接著志工來到伊爾比爾(Irbid)發放,這四戶的人家是二十二年來結的善緣,普遍上都是年老、獨居、殘疾者,是標準的社會弱勢。其中一位眼盲又聾啞的照顧戶為表示虔誠,堅守封齋拒絕吃東西,這讓訪視志工慈愛不禁感嘆,「信仰的力量之大,真是教人不可思議!」

二十五年來在約旦,因為有志工陳秋華的堅持關懷與帶動,讓資源不足的約旦,點點滴滴刻劃出慈濟人付出無所求的精神。他的用心、用愛,在遙遠的約旦荒漠福田中,耕耘出一部人間至美、至善的人間大藏經。

「信為道源功德母」約旦志工堅持相信,只要啟發每一個人的慈悲心,就可以幫助更多苦難人翻轉人生,傳續慈濟大愛善法。

圖左 :慈心之家媽媽們在路途中,為偏遠地區孩子們製作三明治,希望用媽媽心溫暖孩子們。[攝影者:陳秋華]
圖右 :在發放現場,助學金學生阿布督拿比小心翼翼攙扶她,幫忙提二十五公斤的食物包,扶持她到定點坐下休息等公車 來接她回 家。[攝影者:林綠卿]

圖左 :其中一位媽媽說,希望這次我們的到訪,帶給孩子溫暖與歡樂,這是一次植愛之旅。[攝影者:林綠卿]
圖右 :約旦土地面積僅不到兩個半的臺灣大。在如此擁擠、資源匱乏的國土裡,可以看見藍天白雲(慈濟志工),這是多麼不容易的事情。[攝影者:賴花秀]

圖左 :果爾莎菲的發放現場,志工如思(Mohammad Alroz,右)恭讀 上人祝福信。慈濟大愛不分種族宗教,有一個共同的語言,就是愛。[攝影者:賴花秀]
圖右 :二十二年來在約旦,因為有志工陳秋華的堅持關懷與帶動,讓資源不足的約旦,點點滴滴刻劃出慈濟人付出無所求的精神。[攝影者:賴花秀]

圖左 :志工如思發自內心真誠關懷,祝福並感恩關懷戶接受志工的幫助。[攝影者:林綠卿]
圖右 :果爾莎菲的發放,當地的小志工也自動來當生力軍幫忙。[攝影者:陳秋華]
圖左 :南薩有四十八戶敘利亞難民家庭,自2013年5月1日志工關懷至今。[攝影者:林綠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