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3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走過愛別離苦 阿絲瑪在愛與善裡落腳

E-mail 列印
阿絲瑪(Asmaa Akhras)今年三十六歲(2022年),在家中排行老大,她下面有三個妹妹,兩個弟弟。2006年畢業於大馬士革大學,獲得阿拉伯語學士學位;2008年再畢業於私立黎凡特大學,取得阿拉 伯語學士學位,之後在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當了八年的阿拉伯語老師。到這裡所描述的阿絲瑪,就像一個出生在尋常有著雙親且手足不少的家庭裡的女孩。

然而,2011年敘利亞內戰爆發,讓即使像阿絲瑪他們這樣一般的人家,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劇變,從此骨肉離散……

◎一場人禍戰爭 打散天倫親情

之後阿絲瑪因為戰爭失去了工作,所以在2012年時她和父母及弟弟離開敘利亞,去看望因為戰爭逃到約旦的妹妹,然後一家人也跟著在約旦落腳,戰爭帶來的影響已開始在這個家庭發酵。

2014年2月阿絲瑪結婚了,很快的懷了雙胞胎女兒(Rama 和 Roua),並於 9月生產,因為早產,雙胞胎出生後住院一個月才抱回家。然而在這對雙胞胎才八個月大時,阿絲瑪和先生離婚了,阿絲瑪從此成為獨立扶養孩子的單親,於是她帶著雙胞胎女兒與父母同住,彼此有個照應。

時間來到2015年,敘利亞的內戰已經將滿四年,卻仍然沒有落幕,阿絲瑪和父母弟妹一家人仍住在約旦。但為了遠離戰禍,阿絲瑪的父親巴沙爾(Bashar)及弟弟計畫經由土耳其偷渡到希臘,然後再逃到德國去。2015 年1月阿絲瑪在安曼(Amman)阿麗亞皇后國際機場為父親、弟弟阿布都.拉哈曼(Abdul Rahman)送行,他們還帶著阿絲瑪妹妹六歲的兒子烏岱(Odey),還有烏岱的父親馬罕穆德(Mahmoud)同行。回憶起這一天,阿絲瑪很傷心,因為這竟是她此生最後一次跟父親見面。

阿絲瑪的父親之所以帶著六歲的烏岱參與偷渡,是為了一旦這孩子安全抵達德國並註冊為敘利亞難民,以他的身分就可以把他的母親,也就是阿絲瑪的妹妹接到德國。這趟偷渡逃亡歷經生死考驗,當時許多人都在做偷渡敘利亞難民的生意,希臘人、土耳其人、西班牙人、義大利人和一些阿拉伯人,這是罔顧人命的暴利生意,一艘橡皮艇只允許乘坐十二人,但他們卻讓三十五個人擠上船。

◎為求遠離戰禍 還要逃得更遠

從約旦出發抵達土耳其之後,阿絲瑪的父親找到一個船主能渡他們去希臘,但每人收費一千二百歐元(約合新臺幣約三萬七千二百元),當船要開離土耳其時,船主詢問誰能駕駛這艘船,就可以不用付一千二百歐元的偷渡費。

阿絲瑪的父親雖然不會開船,但他卻跟船東說他會,「因為他沒有足夠的錢支付四個人的偷渡費用。」阿絲瑪不忍回想,卻永遠記得這段往事,「那一晚有三艘船離開了土耳其,但只有載著我家人的船安全抵達了希臘,其他兩艘船失踪。抵達希臘後,他們繼續在森林中行走兩天兩夜,沒有任何食物可吃,這之間他們還需要躲避希臘警察,因為警察會開槍射殺他們,最後他們終於到達聯合國難民收容中心。」

當時希臘要求歐盟減免其國債,但西歐國家拒絕了。於是希臘開始為難民敞開邊境大門,趕他們進入歐洲,這就是為什麼敘利亞難民的逃亡路線會設希臘這一站。從土耳其出發開始,二十一天後阿絲瑪父親一行人終於抵達德國。

這二十一天,留在約旦的阿絲瑪和母親、妹妹都在家裡等消息。她們害怕看電視新聞,卻又不得不看,因為無法通電話,只能從新聞了解狀況。新聞都會報導哪裡發現沉船,哪個海域又發現浮屍,哪個海灘發現無名屍,或者發現溺水的難民船(死亡船),這樣的日子讓阿絲瑪家人分秒都充滿煎熬。

「因為我們知道父親、先生、兒子就是在這樣的一條路線上,我們為整個世界祈禱,特別是為海上的難民祈禱。」阿絲瑪的妹妹拉米斯(Lamis)和女兒法菈(Farah)在父親及先生、兒子抵達德國後兩個月飛往德國團圓。思念家人的阿絲瑪媽媽因為太想他們了,每天以淚洗面,於是她也在拉米斯離開三個月後,啟程到德國與他們團聚。

「至此我真的獨自一人在約旦了。」真的是一個人或許還容易過日子,但阿絲瑪還有雙胞胎女兒需要撫養。

◎入住慈心之家 與慈濟結上緣

然而為母則強,當所有的家人離開約旦後,阿絲瑪面對兩個年幼的女兒,她沒有時間悲傷,心裡務實的想著自己必須趕快找到一份工作,但這並不容易。

「因為我是在約旦的敘利亞人。」寄人籬下的阿絲瑪非常清楚自己會遭受的境遇。

其實從敘利亞來到約旦之後,阿絲瑪積極參加了很多培訓課程,並獲得了不少證書,其中一些是來自聯合國的大型國際組織。所以她先是在聯合國家訪敘利亞難民擔任志工四年,2014至2015年又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難民營擔任教師(Makani 計畫),接著為努爾皇太后基金會(Noor Alhussein Foundation)志工服務一年,還擔任一些為期較短的秘書工作……

就因為這些工作的因緣,阿絲瑪在聯合國援助與發展組織的同事伊茲提哈(Iztihar)的介紹下,得知在安曼有一所孤兒院可以收容她們,「她帶我去見如思(Mohammad Alroz)師兄。然後我們搬進了『慈心之家』。」

阿絲瑪母女自2016年開始住在「慈心之家」,她也就是從這裡認識了慈濟,「我仍然記得心佩師姊。她問我需要任何協助嗎?我告訴她我需要工作。」

於是阿絲瑪就此成為「慈心之家」的教師,也開啟了之後與慈濟的緣分。

◎無常猝不及防 幸慈濟人相伴

2019年11月22日,阿絲瑪永遠記得這個日子,這是慈濟人醫會從臺灣來的那一天,然而卻也是阿絲瑪父親往生的同一天。

「我記得那天是星期五,我和花秀師姊和秋華師伯一起去機場,迎接臺灣慈濟團隊。」當時興奮的阿絲瑪還在臉書中打卡機場位置。而一直關注著女兒的阿絲瑪父親看到她的臉書動態後問她:「我親愛的女兒,妳要去哪裡?」阿絲瑪還俏皮地回答父親要去找他。

當天晚上當地志工及阿絲瑪與臺灣慈濟團隊在飯店用晚膳,吃飯的時候,阿絲瑪心裡卻升起一股感覺,覺得彷彿有什麼不好的事情要發生了,「我感到難過,我的心跳變得很快。」然後她接到在德國的下午四點,父親突然心臟病發作離世的訊息。

「感謝阿拉!父親他沒有受太多痛苦。」對阿絲瑪而言,這個噩耗讓她措手不及,明明早上還跟父親開著玩笑,才經過沒多久,竟然天人永隔!

「我仍然記得最後一次見到父親的那一天(2015年),我無法想像那是我能見到他的最後一次。我清楚地記得他說的話。他對我說,『你要堅強啊!』當時的父親並不知道這句話之後在我心裡是多麼的鼓勵我。」阿絲瑪止不住悲傷的回憶著。

阿絲瑪說她只看過父親哭泣過兩次,第一次是爺爺去世的時候,第二次就是在安曼機場分別時。父親心疼落淚的對阿絲瑪說:「沒有什麼讓我過不去的,只有妳,因為妳留在約旦。」

後來父親抵達德國安頓好家人之後,每天早上七點左右,他就透過通訊軟體打電話給阿絲瑪,要求阿絲瑪把兩個女兒菈瑪和羅娃留給她們的父親,「妳來父親的身邊吧!來妳的家人身邊,因為沒有家人和妳在一起。」父親對她的思念及心疼,讓阿絲瑪深深的感受到愛。

「但我不能那樣做,因為我的女兒還太小。她們才兩歲,所以我不能離開他們,但我不知道父親會往生……」生離死別從來是人生的難題,如果沒有這場戰爭,也許這些無常也不會發生,阿絲瑪一家仍然能在敘利亞過著安樂的生活。

阿絲瑪是家中最大的孩子,她很了解自己的父親是一個非常好強的人,從小就努力工作,所有的一切都是靠自己掙來的,「但是戰爭發生了,他失去了他一生賺到的所有東西,房屋、汽車、生意,並逃到國外以難民的身份生活。他的內心積累了太多的沮喪和壓力,但他從未向我們吐露過任何事情。」阿絲瑪說父親去世的時候,醫生以為他跟人吵架受到刺激什麼的,「但我們都知道,這是他內心深處的悲傷造成的。」

「阿拉伯語有一種說法是女兒永遠屬於父親,自然我的心與父親相連,所以在他離開這個世界的那一刻,我能感受到他的痛苦。但我也感謝阿拉,他離開時沒有受太多苦。因為醫生告訴我們,即使他還活著,也會癱瘓或變成植物人。」阿絲瑪深知以父親的個性,絕不會高興看到自己那樣子地活著。所以雖然悲痛親愛的父親去世,但也為他沒有受太多苦而慶幸。

◎感恩認識慈濟 見證人性良善

當慈濟團隊知道阿絲瑪父親往生後,他們來到「慈心之家」致哀並陪伴著她,「即使那一天是他們此生第一次見到我,我感受到慈濟志工的愛與支持,他們沒有讓我一個人承受這一切。還有在德國的慈濟志工,他們邀請了我的妹妹和弟弟,對我的家人非常友善,即使他們之前都互相不認識。」當人在感情最脆弱的時刻,貼心的陪伴足以使人心裡一輩子記得並感動著,阿絲瑪從來沒有忘記志工這樣跨越國際串連的體貼。

現在阿絲瑪在慈濟約旦分會工作,在醫療部門陪伴病人,「我拍影片和照片來確認整個病例,最重要的是我和他們站在一起,我與病人同感,讓他們減輕痛苦,讓他臉上露出笑容。」阿絲瑪很高興自己是一名志工,特別是自2021年8月起在慈濟的醫療志工服務這部分。

在醫院裡有些病人的故事真的很令人心痛,阿絲瑪透過交談了解他們,因為自己有過家人變故的遭遇,阿絲瑪更能同理這些病人的苦並給予安慰。「我告訴濟暉師兄(陳秋華),我需要很大的力量才能傾聽這些個案的痛苦,但每一個個案都給了我智慧,在我心裡留下了一些東西,觸動了我的心,讓我永遠也忘不了。」曾經失去的傷痛化為力量,讓阿絲瑪轉而幫助別人。

阿絲瑪說千言萬語也無法表達她對慈濟的感激之情,她稱慈濟志工陳秋華是「大愛父親」,在她認識慈濟之前,就已經照顧她和女兒。「我很高興能和慈濟一起工作,因為慈濟教會了我很多事,在經歷了所有的事情之後,我的心重新振作了起來。」

戰爭是萬惡的,因為戰爭,阿絲瑪清楚地看到了人性的醜惡、自私和貪婪。於她而言,如果非要說戰爭帶給她的一件好事,阿絲瑪肯定地說,「那就是因為戰爭讓我認識了慈濟、上人和慈濟志工,慈濟讓我看到了人性中的良善依然存在,讓我對未來保持希望,我從心底有無限感恩。」

圖左 :現在阿絲瑪在慈濟約旦分會工作,在醫療部門陪伴病人,拍影片和照片來確認整個病例,最重要的是和他們站在一起。[攝影者:林綠卿]
圖右 :阿絲瑪(中)在敘利亞當了八 年的阿拉伯語老師教二到六年級,因為戰爭我失去了工作,所以在 2012 年和父母和弟弟來到約旦看望妹妹。(照片提供:阿絲瑪)[攝影者:林綠卿]

圖左 :2015年1月在安曼機場,阿斯瑪(右三)送父親巴沙爾(Bashar,左三)及弟弟(右一),他們計畫經由土耳其偷渡到希臘,然後再逃到德國去。(照片提供:阿絲瑪)[攝影者:林綠卿]
圖右 :阿絲瑪(右二)母女自2016年開始住在「慈心之家」,她也就是從這裡認識了慈濟。於是阿絲瑪就此成為「慈心之家」的教師,也開啟了之後與慈濟的緣分。[攝影者:陳秋華]

圖左 :2019年11月22日,阿絲瑪永遠記得這個日子,這是慈濟人醫會從臺灣來的那一天,然而卻也是阿絲瑪父親往生的同一天。(照片提供:慈濟基金會)[攝影者:林綠卿]
圖右 :阿絲瑪(左)和慈心之家單親媽媽一起當志工,在荒漠中進行發放,希望這次我們的到訪,帶給孩子溫暖與歡樂,這是一次植愛之旅。[攝影者:林綠卿]

圖左 :阿絲瑪因為戰爭認識了慈濟、上人和慈濟志工,「慈濟讓我看到了人性中的良善依然存在,讓我對未來保持希望,我從心底有無限感恩。」[攝影者:林綠卿]
圖右 :2022年6月27日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參訪慈心之家,阿絲瑪負責介紹電腦教室。[攝影者:林綠卿]
圖左 :阿絲瑪(右)和如思(Mohammad Alroz,左)一起向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來賓,介紹慈心之家的經歷與慈濟如何帶著媽媽們與孩子們走入人群共善行。[攝影者:林綠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