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1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辛巴威掘井人 掘出石頭國的生命故事

E-mail 列印
「他們都是我們的天使,所以我們要好好的保護及關心他們。」發放現場上,慈濟志工朱金財,滿眼慈愛,彎下腰來,將手中的大米緩緩地奉上,放在患有白化症孩子的手上。不忘輕聲叮囑孩子的媽媽,這分平等愛,溫暖也感動 現場所有人。

辛巴威位於非洲南部,是一個內陸國家,一年分雨季與旱季,旱季時滴雨不降,旱象嚴重。水資源極度的缺乏下,滋養不出農作物,導致這個國家也缺糧食。朱金財帶領志工們,2007年起深耕辛巴威,至今足跡幾乎踏遍每一寸貧瘠的土地,為貧困的鄉親帶來物資發放和開鑿、修護水井。缺水、缺糧的石頭國,有了生命之泉和愛的關懷,土地不再乾涸,居民的心也漸漸融化,掘井志工,不僅掘出水源,更掘出一個個動人的生命故事。

◎白化病患 守護我們天使

「在恩赦維昆(Ushewekunze),由協會提供用地的一個殘障家庭居住中心,但協會本身沒有辦法援助當區的殘障者,七、八年前因為他們找到了慈濟,所以我們就去協助。」朱金財娓娓道出這段長長的關懷路,約2015年愛就在此地萌芽,每天為身障者提供熱食,從一開始的兩百戶,到現今三百戶人家,2022年1月24日,他又和團隊來到此地,為身障家庭發放大米。

狹窄的街道,車子無法開進會場,因此志工們搬著一袋袋沉甸甸的大米走入社區,一個個排隊接龍,將愛一棒棒傳到每位照顧戶的手中。

發放之前志工先派發一次性的醫用口罩,這對鄉親來說何等珍貴,並由志工明勤,示範佩戴口罩的正確方式。原本居民就因失明或身障行動不便,生活本來就不易,如今在疫情籠罩下,日子更加艱困心酸,而這大米就如及時雨,愛來的正是時候。朱金財鼓勵大家:「再難都不要放棄。」真心與感恩,暖暖的流淌在彼此之間。

白化病患者,在身障群體中最痛苦的莫過於他們。因在非洲地區,古老傳說,認為出生就患上白化病的孩子,是一種詛咒。受到人們的歧視或遺棄,更荒謬的是,在愛滋病比例非常高的非洲:「吃了白化症病人的肉,可以把自己身上的愛滋病去除。」

以訛傳訛下,在非洲有很多國家不只辛巴威,白化病的人被殺,也讓有白化症的家屬非常恐慌。這分煎熬使許多孩子的父親選擇放棄而離家,留下媽媽獨自面對。於是朱金財透過一次次接觸和發放,為扭轉這可怕的謠言,他總是暖語告訴媽媽們:「孩子是守護我們的天使。」企盼心中滋長的愛,能護佑這些孩子一生平安!

◎手語傳愛 小女孩長大了

「我們每一次在辦活動的時候,現場都會有志工協助手語翻譯,傳遞佛法和疫情的相關資訊。」辛巴威的志工,一直努力加強手語人士與社會的互動,希望能為聾啞族群創造平等的待遇。

有國家認證,手語翻譯資格的志工諾曼(Norman Kutete),在辛巴威議會擔任翻譯員。因心中堅定的心念:「希望透過手語為上人傳法。」所以每次慈濟辦任何活動,不管在哪個社區,只要有聽障人士,諾曼都會主動來幫忙,就算他必須要請假。

因諾曼無私的付出,孕育出了塔笛瓦(Tadiwa),一個小小的手語翻譯員。塔笛瓦的父母都是聾啞人士,所以她自小學習手語。「我們剛來到恩赦維昆社區時,她才剛出生。」朱金財笑著說起這歲月光陰,如今一晃眼小女孩長大了。

儘管才八歲,但在慈濟愛的氛圍下成長的她,特別歡喜參加活動,活蹦亂跳中,除了幫爸媽跟外界溝通,也協助其他聽障者。她總是樂於幫助大家,透過手語明瞭證嚴上人的法,志工就盼這小小的菩提苗,日後能長成大樹庇蔭更多人。

◎以身示現 因愛勇敢堅強

志工們為愛奔走,隔天(1/25)又來到艾普沃斯(Epworth)的穆古塔中學(Muguta Secondary School),一樣帶著大米為二百位戶身障家庭來發放。

志工行列中拄著拐杖,缺了一條腿的杜格拉斯(Douglas)不減其熱情,跟著志工感恩彎腰,以最恭敬的身形將大米送到每個照顧戶的手中。會場中舉目可見白化症的小朋友,依偎在媽媽的懷裡,有志工在的地方就不用擔心受怕,因每個都是寶貝。杜格拉斯親切地和孩子打成一片,不因腿疾,他笑得燦爛。

杜格拉斯原本是個生意人,是位老闆經營養雞場,生活優渥。幾年前,無常接踵而至,連續發生四次車禍,斷了一條腿,截肢後日子變得困苦。志工得知,鼓勵、關懷不停歇,讓他了解因果,轉而將生計改為培植菇類。

志工盡力協助找資源,幫忙搭蓋菇舍,找老師來指導種菇的方法。種菇有成後,他也從養雞轉為茹素,杜格拉斯翻轉自己的人生,如今,走入人群付出,更樂於分享他由葷轉素、由貧變富的心地風光。

一樣因感動而願意站出來分享愛的還有蕾柯沙(Rekesayi Chinzodzi),為母則強的勇敢,讓她在先生過往後,獨力照顧生來腿瘸而無法行走的兒子安東尼(Antonio),二十多年來孩子無論到哪裡,都靠她背著。

安東尼除了肢障,腦神經也異常無法自理,日常一切全靠蕾柯沙,多年下來生活上的坎坷和磨難讓她心力交瘁,而患上抑鬱症。絕望之際,2013年她求助慈濟,志工積極介入,帶著孩子做復健,兩年後,在安東尼二十三歲時,終於可以自己行走,自己如廁。

蕾柯沙看見孩子的生命因遇見愛而改變,她將滿心的感恩化為行動,當起了慈濟志工,幫助跟她之前一樣,陷在困境可憐的媽媽,她要告訴大家:「一個母親要永遠愛他們的孩子,無論他們患有何種殘疾。」

◎浪子回頭 生命留下回響

「他曾發願要一直走在這條菩薩道上,更努力地學習上人的法。」朱金財說起今年(2022)年初,來到位於首都哈拉雷(Harare)的慈濟辦事處,參與發放的志工肯尼亞斯(Kenias Runameso),卻在同年四月驟然離世,至今心中還是不捨。

居住在扎卡(Zaka)地區的肯尼亞斯,有段荒唐的年輕過往,因謀殺罪,身陷囹圄三十年,去年(2021)刑滿出獄後,五個月的時間只能住在樹下。雖然在獄中他懺悔懊惱所犯的過錯,但家人無法原諒,不希望他回家,酋長和社區居民將他趕出社區。

志工在扎卡已經耕耘長達十五年,知道這件事找到酋長,與他分享上人的法。大家經過商討最後選擇原諒,還給他一塊地來建造自己的房子,志工也一起來幫忙,後來社區居民也加入,終於他有了一個家。

剛開始時,當地的人是充滿疑問、害怕。但是當他們看到志工一直投入協助,因著對慈濟的肯定與信任,居民漸漸願意打開心門接納他。一天,一位婦女帶來了一份禮物。原來她是肯尼亞斯的親人:「我沒有太多可以幫忙的,但這是我能捐出的一切,慈濟啟發了我們,所以我們原諒了他」

「弟子生命中,最大的禮物就是志工分享上人的法。」識字的肯尼亞斯每天閱讀朱金財送給他的三本《靜思語》,而且他被要求,讀完後要分享。他努力學習,上人的法一點一滴沁入心田。

於是他穿上志工背心,和扎卡的志工一起在農地幫忙,幫助農民種植、開墾。也到首都參加發放,其實他的牢獄生活就在哈拉雷,悠悠三十載,他卻不曾看過監獄外的藍天,而是因著志工身分才真正認識哈拉雷。

在發放現場他快樂地帶著鄉親唱歌、跳舞,因心中有愛所以有了自信。在一次次深深的恭敬頂禮中,他說:「慈濟人就是我最親的家人。」在靜思語:「每一天都是做人的開始,每一時刻都是自己的警惕。」正當他發願要以新生命幫助更多人時,卻在某天的清晨,志工一如往常來到他家,結伴要去大愛農場耕作,發現他因突發的癲癇症而往生。

「肯尼亞斯前半生犯過錯,但在懺悔改過後,找到生命的良能,積極投入慈善,令人感動!」朱金財細數這一年的時光,時間雖不長,但生命因愛激盪出的回響,依舊令他久久不能自已。

◎不負所托 居民照見希望

志工在這貧窮的國度,除了提供物資,幫居民找到水源,是從根本改善其生活的重要方法。

「這裡的路這麼泥濘,這麼難走,我們就知道裡面的居民更需要我們了。」2022年1月13日志工們依照原定計畫,開著車來到馬紹納蘭西部省(Mashonaland West Province),薩尼亞蒂(Sanyati District)第八區及第十一區開鑿兩座水井。

清早當工程車滿載沉重的水管與實地考察需要的機械,下過雨後如泥潭般的崎嶇小路,過重的負荷,使車子在濕滑道路上行駛更為艱難,志工想盡辦法讓陷入泥潭的車輛移動。

大約行駛五公里,他們就要下來推車或清除路上的巨石。志工為了站穩腳步脫掉鞋子,有時就算用盡全身力氣,車子還是動彈不得,就需要靠著另一部車,拖著它緩緩向前行。

九個小時的車程,約有一百多公里的路況都是這麼的糟糕。志工順道再去探訪照顧戶時,車子又陷入泥潭中,沒有網路可以求援,只好到灌木叢中,找牛或驢來拉車。

「每年的這個時候我們通常不會得到任何幫助,因為每個人都害怕被困在路上。」居民看見希望,激動地說出心中的感動,感恩志工即使在最艱苦的條件下也願意過來援助。

◎生命之泉 愛迴盪辛巴威

因路況延誤了數小時,因此抵達第一個水井選址地後,團隊立即開始清理場地與安裝設備,來自哈拉雷的志工安特維(Artwell)自願橫越四百公里前來協助,他與有專業鑿井技能的志工惟肯合作無間。

「我可以保證,我們所有人不知道抽水水井是什麼?因為我們從來只有傳統水井。」當地議員特地來到現場,他最後一次看到水管是九歲的時候。這地區許多家庭仍在使用無保護且由人力挖掘的傳統水井,深度不深因此水量也不充裕,且受污染機率很高。

沙谷維河(Sakuwe River)是社區的主要水源,當它乾涸時,居民會挖掘河床找水,直到下一場雨來臨。但你很難想像,黃澄澄汙濁不堪的水,就是他們賴以為生的飲用水。當潔淨的水經由水井嘩啦啦地湧出,居民臉上的驚歎與歡喜,讓志工們忘卻一路上的辛勞。

緊接著又來到第二個選址地,是在社區中心,這裡有超過一萬五千戶的居民,一直以來都是使用不安全的水源。水是一大生命,所以安裝現場,很多鄉親自動前來幫忙。看著孩子新奇高興的拿著自己的瓶子,來取用水井掘出來的水,當水注滿水瓶的當下,孩子笑了,志工也笑了。

「2013年11月11日第一口水井啟用,至2022年4月,我們已新建、修護一百五十六口井……」乾淨清澈的水讓無數的居民生命得以延續,命運從此改變。朱金財細數這條如同掘井人般無悔的慈濟路,更感恩上人及全球慈濟家人的支持,讓愛始終迴盪在辛巴威。

圖左 :2022年1月24日,朱金財又和團隊來到恩赦維昆,為身障家庭發放大米。[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右 :志工們搬著一袋袋沉甸甸的大米走入社區,一個個排隊接龍,將愛一棒棒傳到每位照顧戶的手中。[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左 :原本居民就因失明或身障行動不便,生活本來就不易,如今在疫情籠罩下,日子更加艱困心酸,而這大米就如及時雨,愛來的正是時候。(攝影者:何愷心)[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右 :發放之前志工先派發一次性的醫用口罩,這對鄉親來說何等珍貴,並由志工明勤,示範佩戴口罩的正確方式。(攝影者:哈賽特)[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左 :蕾柯沙看見孩子的命運因遇見愛而改變,她將滿心的感恩化為行動,走入慈濟當起了志工。(攝影者:何愷心)[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右 :辛巴威志工援助身障者,從一開始的兩百戶,到現今三百戶人家。(攝影者:何愷心)[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左 :清早工程車滿載沉重的水管與機械,到馬紹納蘭西部省,開鑿兩座水井。下過雨後如泥潭般的崎嶇小路,車身過重的負荷,導致車子在濕滑道路上行駛更為艱難,志工想盡辦法讓陷入泥潭的車輛移動。[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右 :來自哈拉雷的志工安特維(站立右)自願橫越四百公里前來協助,他與有專業鑿井技能的志工惟肯(站立左)合作無間。[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左 :社區中心的水井裝設完成後,孩子新奇高興的拿著自己的瓶子,來取用乾淨的水,當水注滿水瓶的當下,孩子笑了,志工也笑了。[攝影者:慈濟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