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4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基隆 防災自救 互助共減災

防災自救 互助共減災

E-mail 列印
內政部在2018年制定「防災士培訓及認證管理要點」,隔年各縣市開始推廣防災士培訓課程。基隆市政府首次與慈濟合作培育防災士的活動,兩天(7/23-7/24)的課程有實境演練、防災知識等共十五小時,兩班學 員在基隆靜思堂共計一百名參與培訓。

⓪救災基本 靠自己的力量存活

「我們救災的理論有提到自助、互助、公助,也就是自己能夠救自己,然後互相幫忙,公助就是要靠公權力進來,這個比例是7:2:1,也就是任何一個災害現場的發生,70%是要靠自己,靠別人都來不及了,20%就是靠你隔壁鄰居互相幫忙,最後公權力介入只有10%…」消防局黃琦初技正簡易介紹活動主題做為開場。

身為警力又是慈濟志工的潘國華,同樣也認為這個訓練是在救自己,自己先做好防護以後,才有辦法去救別人。一樣受到震憾的慈濟志工張春蘭也說:「我們之前認為要等公家機關來救,結果發現,不是耶!是要靠我們自己的力量,第一堂課帶給我很大的衝擊。」

基隆信義花園社區屬韌性社區的代表,該區處於順向坡上的建築社區,身為主委的劉惠萍,因緣際會之下向內政部申請查核,由專家盤查後得知自己住的社區,其實是順向坡的危險地帶,但因建商底盤使用岩盤而較為安全及穩固。

劉惠萍說:「專業人士給我們建議、還有怎麼去做監控及如何做預防,以及之後如何去維管、維運的部份。」社區本身就有防災士的她,此次課程又特別多帶幾位年輕人一同參與,希望藉由課程將防災知識與想法更加落實社區。

⓪基礎急救 爭取生命黃金時間

「現在教大家一個口訣『用力壓、快快壓、胸回彈、莫中斷』,用力壓為按壓胸深度約5公分;快快壓為每分鐘100-120次的按壓速度;胸回彈為確保每次按壓胸都有回彈;莫中斷為盡量不要中斷按壓過程,如可交替分工執行。除了CPR外也會教大家AED使用與簡易包紮。」

基隆消防小隊長曾慶祥為學員們介紹急救基礎方式,他說:「像CPR,至少跟你講你可以知道怎麼做,止血包紮你看到血就會把它控制下來,減少失血過多的程度,就幫助很大了。」對救災的弟兄來說,事件發生前若現場民眾有這些基礎急救觀念對他們來說是最大的幫助。

黃琦初技正表示,受訓就是教基本觀念,他說:「不教一定不會,我們教出去能回收的效果只有30%也沒關係,不要小看這30%的效果,也許會救很多人,很多都是因為這個黃金時間而救回來。

「如果之後又遇到有人溺水,現在我學會了,我就救到人了!」雙溪地區除了天然災害外,最常發生的莫過於溺水事件。該區慈濟志工張秀蘭也曾遇過溺水而束手無策的時候,她說:「曾經遇到過溺水我不會急救,可是現在我學會了,我敢去做了。」

受到課程啟發,張秀蘭又說:「透過課程,我有更多的信心,當我到災難現場的時候,我不會只是在那邊等著該怎麼辦?而是知道我能主動做一些事情,比如像小隊長教我們CPR急救、AED使用,以及簡易的包紮。因為以前的觀念包紮是醫護人員的事情,可是回想之前太魯閣火車翻車事件,受傷的人多,醫護人員沒有辦法顧及,現在我們已具備這樣基本的常識跟能力,或許我們可以協助現場輕症的人,做一個正確的醫療處理。」

⓪大數據分析 預防勝於一切

海洋大學任教十五年,並有十三年與消防局合作,推動基隆市災害防治工作的顧承宇,他發現過去數十年間台灣發生因氣候變遷的災害不斷,而近幾年頻率增高且災害的強度也越來越大。

基隆過去數十年,包含了至少有約二十年的災害紀錄,基隆市政府與海洋大學合作多年,建置大數據分析並將這些數據轉換為防災地圖,顧承宇說:「這些地圖經過了十多年差不多還很完整,我們也知道基隆哪邊最容易發生淹水,哪邊落石最有可能,哪邊會有二高走山。其實那是順向坡的災害,順向坡整個位置跟分佈,我們目前已經有完整的資料,資料建置完以後,下一步我們就要告訴民眾跟推廣,如何去做防救災跟避難。」

顧承宇又說:「災害管理四個階段「減災、整備、應變、復原重建」,就近整備且選擇安全的避難場所,並妥善規劃才能將傷害降到最低。「災難發生的第一天(開始),大部份都是不可預期的,第一個時間幾乎可能沒有讓你有思考的時間,像地震一來幾乎要反射動作才有辦法脫離災難現場;火災的發生當時情境之下人們都很慌亂,如果平常你沒有接受這些訓練,到時候可能腦筋一片空白或到處亂闖,很容易就接受災難的苦難。」

志工潘國華認為這個課程很重要,尤其有情境的實際演練,讓大家可以真正體會到,災害來臨時要如何去應變及處置。他以自身警務為例,抓搶擊要犯,一定會把防護裝備,防彈背心、槍彈都準備好再上戰場。

防災士有一個好處就是,比較遍布於社區,社區臨時發生事情的時候,在救災人員還沒到現場前,防災士的功能就可以發揮出來,除了把自己保護好外,還可以協助受災的災民完成災難處理的工作。

⓪政府慈濟相互合作 共創救災效益

黃琦初技正表示,在救災現場都會看到慈濟人,消防弟兄跟慈濟在救災上一直是共同的夥伴。他覺得無論是出錢出力,慈濟貢獻非常多。但是黃琦初還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力一同加入救災行列,他說:「救災憑良心講,消防人力有限,民力無限,慈濟有這麼龐大的人力,如果在救災現場,能夠在黃金時間或提早一分鐘到,我們可能就會救回一條寶貴的生命。」黃琦初覺得後勤撫慰也很重要,但在第一時間還是希望有更多人能加入搶救生命的行列。

同樣理念的消防隊曾慶祥隊長認為,警消人力有限,多一份力量,因為所需要的後勤支援是無限的。

顧承宇說:「我們有發現一個重要的特性,就是台灣災害發生之後,常常看到在第一現場都是慈濟人,這一塊我們很感動,因為慈濟的動員速度跟服務鄉親的胸懷是政府部門還有待努力。但是如何把民間互助、自助跟政府公助的能量結合在一起,今天的防災士在慈濟基金會的主導下辦理,這就是一個最好的典範。」

而顧承宇在做防災同時也非常希望跟民間的團體組成全民防災,他認為唯有透過這樣的方式,防災才可以落實。他說:「防災三階段-災害發生前預防;災害發生中應變;災害發生後復原重建。最常看到慈濟人在災害發生後,能夠去協助鄉親做家園整建。但是我們對防災的精神,更希望推到前端,就是預防勝於治療,防範於未然,後面的災害規模就會降低了。」

志工張春蘭覺得慈濟志工,不管年紀大或年輕的,大家都應該來參加這樣的課程,因為不知道未來會遇到怎樣的狀況,未來會不會有機會走到第一現場,大家都先準備好,當事情發生的時候,就可以很有信心的走到第一線,讓大家看見慈濟志工是非常專業的。

志工潘國華也認為慈濟之前的救災工作,一般都是屬協助第一現場去做關懷,比較不是專業的救助工作,所以這兩個相結合是有相輔相成的作用。

氣候變遷日益嚴重,台灣又屬海島國家,各種災害的防範需要未雨綢繆,唯有人人具有防災概念,在遇到時先自我保命並觀察環境進而互相幫助,減少災害受損的發生與救回更多寶貴的性命。

圖左 :海洋大學教授顧承宇建置大數據分析,並將這些數據轉換為防災地圖。[攝影者:劉申吉]
圖右 :消防隊小隊長曾慶祥調整學員CPR動作。[攝影者:劉申吉]

圖左 :學員實作CPR與AED操作。[攝影者:劉申吉]
圖右 :張秀蘭(右)進行實作包紮。[攝影者:劉申吉]

圖左 :曾小隊長教學繃帶包紮。[攝影者:劉申吉]
圖右 :張春蘭(左)實作包紮固定腳。[攝影者:劉申吉]

圖左 :信義花園社區劉惠萍實作CPR練習。[攝影者:劉茂松]
圖右 :慈濟志工又是警力的潘國華專注防災士培訓課程。[攝影者:劉茂松]
圖左 :災難來臨後救災整備與動員前線作業。[攝影者:劉茂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