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宜蘭靜思堂正在興建,建築圍籬框住工地,沿著圍籬轉個彎,走入一旁的南門林區。雨天,日式建築的巷弄間,雨水沿著瓦簷滴滴答答拍打著庭園中的小石頭;傾頹的紅磚矮墻、蔓藤越墻的綠植,老樹與老屋,觸目所及,皆有歷史況味。
這麼寂靜又有歷史人文的地方,與慈濟宜蘭靜思堂相鄰不遠,同屬宜蘭市南門里,與宜蘭歷史有緊密淵源。
宜蘭靜思堂是慈悲的建築,用途包含:慈善賑災、教育人文、社區道場、環境教育、社區關懷據點等多功能,佔地的前身是舊縣政府的官舍。從慈濟基金會購入這一個牽繫宜蘭政商發展的歷史重要區域開始,宜蘭靜思堂將延續宜蘭縣歷史,繼續留傳青史。
《蘭城故事》一書提到:「一個地方有沒有文化,看看這個地方對待先賢事蹟與歷史空間的態度就知道。」走一趟南門林園,可以探尋「宜蘭」的近代史與在地人文。
◎宜蘭 蘭陽 噶瑪蘭
宜蘭古稱「噶瑪蘭」。漢人入墾時,就以居住此地的原住民噶瑪蘭族(Kebalan)的音譯為地名。西班牙一六三二年的文獻有記載「噶瑪蘭」地名。
清光緒年間,官府以噶瑪蘭不容易發音,改名「宜蘭」延用至今。宜蘭還有另一個別稱「蘭陽」,是出自清朝《噶瑪蘭廳志》中記載的〈蘭陽八景詩〉,詩中描繪蘭陽平原的美景,於是被廣泛使用。
大略知道宜蘭地名的由來,那靜思堂的地緣與宜蘭歷史有何淵源呢?
靜思堂所在的「南門里」地名由來有其歷史意義;宜蘭的舊城有護城河,河上有四個城門,分別為東門「震平」、西門「兌安」、南門「離順」、北門「坎興」。四城門的第一字是方位,第二個字連起來,即是「平安順興」,這個吉祥話是宜蘭人專屬的祝福。
宜蘭市至今仍沿用東門(舊城東路)、西門(舊城西路)、南門(舊城南路)、北門(舊城北路)來劃分地域,統稱宜蘭舊城。
◎舊城的歷史發展
舊城,是宜蘭縣在日治時期到一九九一年代,政治與經濟向外拓展的重要樞杻。包括縣政府辦公廳、監獄、議會、台灣銀行、製酒廠都在舊城的南門,就在靜思堂周邊。鄰近有火車站、高等小學校和宜蘭公園,公園內還有一座日本神社。
舊宜蘭縣政府辦公廳,是日治宜蘭廳署改建而成。相傳於一八○八年只有三進(間)草房,至一八一二年,於現在的陽附醫院宜蘭分院舊院區附近建置噶瑪蘭廳署,一八九五年日本治理台灣後,改為宜蘭地方廳。
後來以老舊為由,在城南外(南門外)另建新公廨(官署)。一九二○年改為宜蘭郡役所(日治時期地方政府辦公場所),南門於是形成宜蘭設官治理的行政中心。西側的官舍區,就是興建中的慈濟宜蘭靜思堂的基地。
臺灣於一九四五年由臺灣政府接管後,宜蘭郡役所改為臺北縣宜蘭區署。一九五○年宜蘭縣政府正式成立,一九七二年於同址興建一棟現代化四樓建築,二年後竣工落成,成為宜蘭縣政府辦公廳及員工宿舍。
◎老樹與老屋形成人文空間
南門除了早期是宜蘭縣的縣政中心之外,還有一處建於一八九六年的「宜蘭監獄」,是日治時期建造的行政衙署,初名為「宜蘭監獄署」,一九四七年更名為「台灣宜蘭監獄」。
一九九二年宜蘭監獄遷移至三星鄉,如今僅保存舊監獄門廳及監視塔矗立原址,讓後人見證歷史。它距離靜思堂相隔一棟建物。
舊縣政旁的日式官舍佔地廣闊,從一九○七年的「官舍增築配置圖」中,可看出有獨棟式的官舍三棟、雙拼式的官舍有七棟。這是一九○六年日治時期,首任宜蘭廳長的西鄉菊次郎所建造。當時從日本東京請來木匠及庭園設計師規劃建造,均以原木為主要建材。三棟官舍至今仍保留日本庭園原貌,當時為造庭園所種植的樹苗,如今已是挺拔大樹,枝葉茂密成蔭,樹齡一一六年。
縣政府為帶動宜蘭市舊城的都市開發,而實施「南門計畫」,並在一九九七年南遷,林區中的官邸隨時將被拆除。為保留住老樹,縣府彙整學者與地方人士的意見,進行修復三棟官邸,縣府建物及其他官舍全部拆除整地,成為都市計劃蛋黃區中的精華地。
全區的官舍,只留下歷任行政首長官邸整修為「宜蘭設治紀念館」;宜蘭廳庶務課長官舍由餐飲業進入經營;舊農校校長宿舍修建成「宜蘭文學館」。為了保住老樹,老屋重新賦於新生命。南門林園於是成為宜蘭獨特又重要的人文空間,這一蘊育歷史的地景,被命名為「南門園區」
◎建一個安定人心的家
「南門計畫」推展成功,舊監獄和舊縣政府土地成為東部最大的百貨購物中心。官舍區由私人買下,後又經慈濟基金會購得,但基金會屢次提出靜思堂興建案,均被退回。
二○一六年三月,透過黃建興建築師向縣府提案開發,在該處興建「靜思堂」及社會教育推廣中心;二○一八年四月,第五次送交都市審議委員會審查,以增開縣民停車空間為條件,通過都審。
慈濟以入世精神實踐佛法於世間,希望把社區打造成一個大愛的家園,乃慈濟的慈善目標。靜思堂是慈濟人實踐佛法的道場,也是社區安定人心的家。
慈濟不興建傳統寺廟,而是以較現代化設計的靜思堂,結合宗教信仰與慈善工作於一身,讓宗教信仰豐厚慈善,讓慈善體現宗教信仰。(出自《證嚴上人的慈善思想與實踐》一書)
《無量義經》中有提:「所發慈悲明諦不虛,於眾生所,真能拔苦;苦既拔已,復為說法,令諸眾生受於快樂。」日後靜思堂將是闡述佛教精神與慈濟理念的建築,是慈悲的體現。
◎知府的夢土九芎城
話說宜蘭,一定要提到前後三度深入噶瑪蘭勘墾的第一任知府兼通判楊廷理,一八一二年噶瑪蘭開墾就緒,就是楊廷理來到蘭城設廳築城。
楊廷理別出心裁,在土牆上種植九芎樹為城垣。他寫下心中的願景:「他日濃蔭懷舊澤,聽人談說九芎城。」以詩為記。意思是等到年深月久,九芎樹成蔭,後人懷念前人時,自然會想起他種植的九芎樹。後人於是又稱宜蘭城為「九芎城」。
不過楊廷理沒料到,九芎樹因地質因素沒有存活,他的夢土「九芎城」也隨他沒入歷史。
一九一三年,實施市街改正計畫,日本政府將城門與城牆拆除,原有的護城河成了水圳利用,僅留東、南兩側作為景觀水道;同時在兩旁栽植柳樹,形成垂柳搖曳的美景,水圳成為城內臺灣人和城南日本人的分界。一九四○年,宜蘭街正式改名為宜蘭市,水圳更名為「八千代川」。
這一水圳,是臺灣人和日本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水域。舊城南路護城河,於一九七九年加蓋;舊城東路護城河,於一九八五年加蓋完成。護城河從此隱入地下,垂柳搖曳美景不再得見。於此,宜蘭市向現代城市又邁進一步。
南門園區旁的北橫公路(台七線),就是護城河加蓋後拓寬的大馬路,距離靜思堂僅一、二百公尺。
時間的長河,並沒有將歷史全部流走。靜思堂旁邊就是老樹與紅墻、瓦厝與人文香,有空請來宜蘭靜思堂奉茶,還可以慢慢品味宜蘭的歷史。
圖左 :宜蘭靜思堂未興建前,志工定期在週邊打掃環境、除草(疫情前拍攝)。[攝影者:李世清]
圖右 :志工結伴投入靜思堂建設。[攝影者:楊振風]
圖左 :靜思堂建興中志工定時在工地撿廢鐵,賣給回收商後的所得,回到建段基金中。[攝影者:楊振風]
圖右 :靜思堂興建前志工就時常在週邊辦活動,圖中為教育團隊舉辦的「畫我家鄉」繪畫比賽。[攝影者:廖月鳳]
圖左 :古色古香的日式建築,庭園保留日治時期的設計原貌。[攝影者:廖月鳳]
圖右 :歷任行政首長官邸整修的「宜蘭設治紀念館」。[攝影者:廖月鳳]
圖左 :舊農校校長宿舍修建成的「宜蘭文學館」。[攝影者:廖月鳳]
圖右 :清朝手繪宜蘭護城河墻地圖[攝影者:廖月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