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3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未來佛品書會

E-mail 列印
新冠肺炎(COVID-19)猖熾近三年,志工的實境活動減少了,會議、精進、共修大多轉向雲端進行。「靜思妙蓮華品書會」就是在新冠疫情之下形成的雲端佛法共修。

◎用心聞法香

上人慈示:「法,無形無相, 但很有力量,所以要先用心聞法,好好地品味法香。」

茶入口,能解喝,法入心,可潤漬慧命。品茗用「鼻」聞茶香,品書要用「心」聞法香。一般稱之讀書會,上人獨特見解取名「品書會」,就是要提醒弟子仔細「品」法味。

品書會,不只品「靜思妙蓮華」,宜蘭還有品「無量義經」、慈濟的故事等書籍,即使品的書有異,但都是以理解佛法為要、了解靜思法脈與宗門為主。

我們這一班人數不多,慈濟的資歷也有深淺,不過,每一個人各盡職責,負責導讀的部份,認真品味其中意涵,再提出心得分享,這樣的模式有分工再匯集的效果。有承擔就有壓力,但也大大提昇讀書的風氣,對佛法也有了探究的動力。

◎佛智深奧難知難解

法華經方便品:「凡夫難解,三乘未及。」佛法深奧,難知難解,佛陀隨身的弟子都無法了解,何況凡夫的我們那能輕易理解。

雖然才幾個人,有時候也會對經文產生見解不同,討論激烈,最終還是能夠靜心廣納不同的解讀與參考資料,釐出明確的「道理」。所以,為了不留「一知半解」的謬論,品書前的準備,可得下點功夫。

品書會的進度,在上人解釋手札「權實隨機說」時,以羅睺羅童稚時喜歡作弄人的故事作譬喻。羅睺羅好玩的童心,耽誤了好樂佛法的人請法的機會,佛陀以盆子覆蓋在地無法裝水來教育羅睺羅,就算有法,也無法注入心中。

◎願信願行就能得智慧

說到羅睺羅,突然有人提出疑問:「咦!我們來算算,是羅睺羅的年紀大呢,還是阿難尊者的年紀大?」

「對啊!我覺得那裏怪怪的,為什麼每次看歌仔戲,羅睺羅永遠是小孩,阿難尊者永遠是大人?」首先發言的沈寶姊師姊好像說中了疑點。於是開始你一言我一句的推算二位尊者的年紀誰長、誰幼。

找答案,總要有起頭,太難的我們說不來,那就從「證嚴法說故事」開始:「佛陀離開皇宮,經五年參訪(印度九十多種教派),接著在苦行林苦修六年。也就是佛陀離開皇宮十一年後,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

「佛悟道那一天堂弟阿難尊者出生,阿難十九歲隨佛陀出家修行,對不對?」

「對阿!我們聽到的故事是這樣。」

那麼,羅睺羅什麼時候出生呢? 六、七個人就七嘴八舌,討論熱絡。故事有提到,悉達多太子離開皇宮時,羅睺羅還沒有出生,而且羅睺羅在母胎六年才出生喔!

「在母胎六年後出生,所以羅睺羅應該是在佛陀成道前出生的吧!那他們的年紀差多少?」一時,大家靜默了,答案呢?

二千五百多年了,即使阿難尊者活到一二○歲,離現在還是太遙遠了。班長發言了:「繼續讀書!」

爾時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須復說。若說是事,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皆當驚疑。」
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唯願說之,唯願說之!」

◎行入苦難願成佛果

我們咸信師公印順導師在「學佛三要」中說的:「把自己的悲心願行和眾生的痛苦打成一片,發心學菩薩行,求成佛果。這種大信願的堅固成就,便是菩提心的成就。」

結論是,我們只要知道阿難尊者讓後代的佛子有佛陀的教法可依循,二人年紀差異疑問,就留給歷史吧!

我們這一班取名「未來佛品書會」,成佛信願大,但是讀書就能成佛嗎?當然不能,信、願還要「行」,行入眾生、行入苦難,如果只看書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