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8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桃園 首辦新住民志工培力課 伊甸主任帶來同理心

首辦新住民志工培力課 伊甸主任帶來同理心

E-mail 列印
「她會覺得很孤單?」「她會覺得很失落?」「她會覺得很難過?」「遇到壓力的時候,會覺得很無助……」

「她會覺得很孤單?」「她會覺得很失落?」「她會覺得很難過?」「遇到壓力的時候,會覺得很無助……」

一連串的關心問題,讓在場四十八位志工及同仁,如醍醐灌頂,能更加同理,新住民來到臺灣的種種不安心情。中秋節過後, 9月24日這天,天氣陰雨。慈發處首次舉辦「新住民成長班志工培力課」邀請伊甸基金會新移民家庭成長中心主任朱莉英,到桃園靜思堂分享——「以同理心來理解並關懷新住民家庭」。

◎提升關懷溫度 學習同理新住民

慈發處同仁劉禎表示,「在桃園目前有三個新住民成長班,但這幾年發現在陪伴的過程中,品質是非常重要,如志工跟學員的連結,我們要如何去提升溫度與關懷,像她們在生活上、語言上及文字溝通上,都會有一些些困難。」

桃園首次辦理志工培力關懷課程,邀請有二十年經驗的朱主任分享,劉禎希望志工在與新住民互動時,可以多留意些什麼、做些什麼、學些什麼,關懷時就可以做得更好,就是多給她們依靠,背後有一股力量。

八德新住民成長班,成立兩年。負責課程規劃的慈濟志工游原盈,對如何去接引更多的新住民來參加活動,經驗還不足,碰到一些困難的他說,「我們到底要安排什麼樣的課程,她們才會更有興趣來參加。」

還無法跟新住民姊妹們,建立深厚的情感交流,游原盈說,「如婆媳關係、親子關係還有夫妻關係,都是很難碰觸,這是未來要努力的。今天透過這樣課程,我們就可以更清楚他們的文化,及要如何給新住民姊妹們,有一個抒發的管道。」

◎新住民服務二十載 課程求新求變獲喜愛

伊甸新住民家庭成長中心,已滿20年。說話簡潔有力的朱主任說,當初她為什麼會投入這一區塊服務?是約在2000年時,有大量新住民的跨國婚姻,而她原先服務身心障礙者中,發現有身障朋友也娶了外配,當在做家庭服務時,也就一起關心新住民夥伴。

新住民在臺灣生活的狀況,有沒有需要協助?朱主任說,早期服務,只有服務越南配偶,以東南亞籍來看,是越南籍人口最多,排名第二是印尼、第三泰國、第四是菲律賓,後來服務擴大,才成立中心。

而中心開的課程,有單純為姊妹、親子一起來,還有著重在二代培力,服務內容包含個案訪視。若評估遇到家庭變故的經濟弱勢,像先生突然過世,變成單親的媽媽,之前就在家照顧小孩,沒有出去工作,經濟變成困頓,就會給她家庭經濟補助。而姊妹們雖有資產,一間房子,但沒有收入,在短期之內,就會幫她連結民間的相關資源,慈濟也是中心常會使用的資源。

透過一張張簡報,朱主任介紹琳瑯滿目的課程,有烹飪班、舞蹈班、親子桌遊,讓媽媽帶著孩子一起來參加的活動。在二代培力課程,中心目前有三十位各國籍的通譯,一起到學校針對孩子做文化校園生導,在迪化街永樂市場也有開手工藝班、街頭做多元文化宣導等活動。

多年之後,來臺灣的新住民年紀越來越大,從四十歲到四十五歲以上,進入更年期,中心有推中高齡的支持團體,結合北醫醫生來教導,透過健康促進教導她們自我照顧外,還有有氧舞蹈班、瑜伽班。

而媽媽要怎樣帶領小孩?朱主任說,學齡前的小孩,媽媽一起帶來,透過繪本共讀,還有一些手作的遊戲,律動,則是小學以上的孩子,是要訓練他們肢體協調度,及促進親子關係,家長不可以把孩子丟過來就好,一定要親子一起參加。

◎宛如小型學校 課程多元培育新住民

半天課程,朱主任盡情分享說,國中、小補校,以前是給失學老人上課,現在大多數是給新住民姊妹學中文,因為政府規定,她們要取得臺灣的身份證,必須要有七十二小時的中文研習時數,或是他有通過中文的測驗。

另臺語班也已開了十幾年,因為工作場合及家人溝通的需要,會常使用臺語,所以臺語班有兩位老師,一位教正統的閩南語,一位是教臺語歌謠,所以有趣不死板。

越南語班為何也做十幾年?朱主任表示,新住民第二代,要認識媽媽的母國文化跟語言,未來也許就會有多一條路徑發展,所以鼓勵小孩學媽媽語言。而媽媽不是會了,為什麼還要學自己的語言?因她們來臺灣之後,長期學中文、學臺語,自己的語言都忘了,加上有一些教育程度不高,連文字不會寫。

與時俱進,開電腦班也因應而生,朱主任說,很多姊妹在工作職場裡,需要做能力提升,像考簡報證照。而二代培力進入十三年,有的學生已大學畢業、工作,會回來當助教,義務帶學弟妹。學習同理心做社會關懷,每一年,中心也帶孩子做社區服務等等。

朱主任常笑說,自己好像在辦一所小型學校,如戲劇教育,是把多元文化元素放進去,認識媽媽母國文化,再編劇表演。而冒險班,是透過探索教育,搭配室內跟戶外活動,學習如何跟團隊合作、怎麼樣去解決問題、怎樣更有冒險力等等。

◎不公平對待 問題層出不窮

新住民家庭,對待她們的公平性、良善性,狀況如何?朱主任看到,會成為個案,基本上普遍都不好。她說,「自己在伊甸服務將近二十四年,記得剛進新住民時,衝擊很大,看到非常多的不公平對待,狀況稀奇百怪,被剝削、被虐待等等。」

近年有改善,朱主任說是透過服務、宣導和社會關注,由政府跟民間單位包括慈濟,努力關心新住民和法規宣導,讓大眾對新住民的負面標籤,慢慢消除,否則過去從媒體看到,她們都是來臺灣騙財、賺錢,對於遭受不公平對待,很少報導。現已是國際化社會,要相互尊重、相互欣賞,讓各國文化可以共融,是需要共同來努力。但很可惜,蠻多姊妹,把時間都花在工作上,因為家庭經濟生產力完全靠她。

觀看影片,更能了解新住民的處境,朱主任播放一支參加臺北市影展得獎影片——「阿蘭的故事」二十多分鐘後,她分析說,阿蘭早期因語言溝通的障礙,跟婆婆很難相處,再加上老人家有些失智現象,所以對於陌生人,不是本國人,國語不通、臺語不會,排斥感真的是會蠻大。

語言溝通的障礙,朱主任看到,形成相處的衝突與誤解很多,需要資源介入,她們對婚姻期待差異性高,如果先生較年長,太太較年輕,先生的心態會想要掌握,凡事聽他就對了。所以很多姊妹,從原生家庭嫁過來,一直在累積創傷,被不公平對待,就會遇到一些問題,比如得了憂鬱症等,有很多個案是這樣。

◎進入內心世界 建立友善關係

可不可以有機會去影響她的先生、她的工作?朱主任說,服務是整個家庭服務,不會只把重心放在姊妹身上,因為對她影響的人很多,如果這些人觀念沒有做一些修正,處境就很難改變,所以會試著做一些事,去影響他的先生、影響他的公婆,跟他們建立關係,但真的是不容易。

關懷新住民,最需要的是什麼?朱主任說,是進入她的內心世界,比如阿蘭這個個案,如果自己是阿蘭,自己在臺灣生活,自己會有什麼感受?目前生活情況的遭遇,自己又會有什麼感受?她然表面看起來還蠻開心與知足,可是內心可能沒有安全感。

所以要進入她的內心世界,了解她的心情感受。她需要安慰嗎?需要人保護嗎?需要有人聽她的故事?就是給她一個支持跟陪伴。相信她會覺得很挫折,剛進來臺灣,還到處玩,現在怎麼會變這樣?她在臺灣沒有娘家,先生又沒有辦法跟她溝通,所以會有失望感,覺得孤單。

何謂同理心?朱主任說,當感受到她的心情時,怎麼讓她理解,知道她的心情,讓覺她得志工是可以被信任、是安全,願意敞開說心聲。

◎新住民招生不難 善用社會各資源

服務新住民或是開班肯定會遭受困難,朱主任舉例招生地說,姊妹們常會把很多時間放在工作上,所以需要利用各種管道招生,如自己的網站、移民署新住民全球資訊網、新住民家庭服務中心,社會局、民政局、教育局這幾個單位,都可把資訊傳給他們。

建立新住民資料庫,朱主任建議成立LINE群組,將任何開班訊息,翻成不同語言,往群組放,建立一個友善的管道給他們。對於課程,她們不喜歡坐著聽,一定要動,因生活上耗費太多精力在工作,沒有運動,對健康觀念也不足,會造成職業病,中心這一類課程很重視,所以結合衛生所,做衛教宣導,並鼓勵推家長活動,把孩子一起帶來,有些時段可分開上課。

長者也來參加活動,朱主任說,如長者體能活動,這樣姊妹們參加的幾率就會比較高,總之就是不要只限於家庭,可以把公婆一起拉進來,建立關係,效益才會出來。

中心二十年了,朱主任回憶說,凡事起頭難,剛開始招生也是很辛苦,可是現在資料庫越來越大,招生就變得比較容易,最後她建議,在課程結束做一個調查,問一下她們要什麼?對活動的滿意度如何?再根據需求設計活動,不用自己想,且一定要有合作單位,她們才不用跑很遠,也是就近使用資源。

新住民在家庭裡,沒有被友善對待,朱主任一頭栽入二十年了,她勉勵慈濟可以成為新住民的娘家,一起用愛心、用同理心來關懷扶持,幫助她們在臺灣的生活,可以適應更好,也讓臺灣的社會,可以成為一個友善接待的社會。

慈濟志工黃瑞美說,桃園靜思堂新住民成長班成立不久,課程較不知如何安排,也不清楚她們的需求是什麼?苦在什麼情況?經天今天的課程,就更清楚她們的生活需求及心裡內在世界。

圖左 :慈發處首次舉辦「新住民成長班志工培力課」,四十多位慈濟志工參與上課。[攝影者:蔡沛昆]
圖右 :課程精彩豐富,學員們專心上課作筆記。[攝影者:馮瑞婷]

圖左 :八德新住民成長班,成立兩年。負責課程規劃的慈濟志工游原盈,對如何去接引更多的新住民來參加活動,經驗還不足,今天課程讓他收穫很多。[攝影者:蔡沛昆]
圖右 :朱莉英主任介紹中心的課程琳瑯滿目,有烹飪班、舞蹈班、親子桌遊...等。[攝影者:蔡沛昆]

圖左 :慈發處首次舉辦「新住民成長班志工培力課」邀請伊甸基金會新移民家庭成長中心主任朱莉英,到桃園靜思堂分享——「以同理心來理解並關懷新住民家庭」。[攝影者:蔡沛昆]
圖右 :慈濟志工蘇如閩,學習陪伴新住民,今天課程讓她成長很多。[攝影者:蔡沛昆]

圖左 :慈濟志工黃瑞美(中)說,桃園靜思堂新住民成長班成立不久,課程較不知如何安排,也不清楚她們的需求是什麼?苦在什麼情況?經天今天的課程,就更清楚她們的生活需求及心裡內在世界。[攝影者:蔡沛昆]
圖右 :桃園首次辦理志工培力關懷課程,邀請有二十年經驗的朱主任分享,劉禎希望志工在與新住民互動時,可以多留意些什麼、做些什麼、學些什麼,關懷時就可以做得更好,就是多給她們依靠,背後有一股力量。[攝影者:蔡沛昆]
圖左 :桃園目前有三個新住民成長班,志工也來自三個聯區,為了更懂得如培陪伴關懷,大家專注聆聽講師上課。[攝影者:蔡沛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