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0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雲林 培養積極防災行為 扎根防災教育

培養積極防災行為 扎根防災教育

E-mail 列印
雲林聯絡處第二天(9/25)防災士課程,安 排「社區避難收容場所開設與運作」、「防災計畫實作與驗證」、「個人與居家防護措施」(含情境練習)及學科測驗、綜合座談。

來自高雄的防災士講師王建中,擔任高雄 市義勇消防總隊第三大隊──林園分隊隊員,年資達三十年,曾參與九二一集集大地震、莫拉克風災(八八風災),目前亦是慈濟防災協調中心組員與種子講師。

王建中分享「防災計畫實作與驗證」課程,綜合所學課程內容,讓防災士熟稔並靈活運用,相關防災知識及技能,學習在模擬的災害情境下蒐集、傳遞資訊下判斷,並具體地預設瞬息萬變的災害狀況,讓學員學習迅速且正確的Know-how(知識)。

「防災計畫實作與驗證」課程上,王建中根據聯合國統計,他說臺灣已被列為全世界最容易遭受天然災害侵襲的地區,並指出所謂災害(Disaster),一般定義為「自然」或「人為」事件,直接或間接造成人類生命、財產危害或損失者稱之。

相關「個人與居家防護措施」,透過瞭解自然環境、人類社會組成環境及日常行為的構成,來推測生活周遭環境可能肇發的災害類別,而面對這些既存的災害潛勢,更應防患於未然,於日常生活中建立全民防災意識。

如何有備無患?在政府救援尚未抵達前,居民必須依靠誰?王建中舉例2010年凡那比颱風帶來豪雨,高雄岡山鎮大遼里「普德老人養護中心」內,二十九位長者遇到水深及腰的場景,但現場僅有三位工作人員,當下是手忙腳亂的救助這些行動不便的長者脫離險境。

而1995年的日本阪神大地震後,日本政府發現地震發生初期,民眾透過自助、互助、公共救助的方式成功脫困。所以如何透過全民防災教育,建立民眾自立、互助生存的方式,是當前防災趨勢,也就是「自助,而後人助」。

王建中更希望大家能了解防災教育的目的,是透過教育的方式,培養民眾積極的防災行為,基本概念不是控制災害的發生,而是減緩災害對人類生命的傷害與財產損失。防災教育可以分為學校防災教育與社會防災教育。

藉由市民自助,是守護自己的生命,具備正確的知識進行住家的耐震補強等;區域共住,是守護自己的城市、組成自主防災組織、消防團、企業團體自衛消防隊等;行政公助,是由消防機關、警察、自衛隊投入救援活動地方、政府提供受害者救援、於法律上提供重建救援等合作減輕災情。

將防災工作從社區延伸至校園,增加觸及對象,由點、線、面逐步擴展,就是達成全民防災目標的捷徑。王建中進一步談到「防災社區」的意義,是一個以社區為主體,經由民眾參與、培力的過程,凝聚社區共識與力量,藉由推動減災的措施來減少社區的易致災因子,降低災害發生的機率。

當發生災害時,防災社區的組成可以避免災情的持續擴大;災害發生之後,更能迅速推動復原、重建,邁向安全、永續社區發展。

防災社區至少要具備三項特性,首先是有能力降低災害發生的機會;再來能夠承受災害的衝擊,且降低災害損失;第三特性是在災後可以迅速復原重建,並能持續發展。

探討社區防救災課題,研擬包括了減災、整備和緊急應變等不同階段,以及硬體與軟體的防救災對策,並初步擬定推動計畫。

推動防災社區好處,包含體系支援、社區培力及災害防救等面向,不但能減少災害發生機率、降低災害損失,更可凝聚社區意識、增強社區行動力,營造安全生活環境。

有關慈濟防災士在社區的角色,慈濟是民間組織,是一股穩定力量,社區防災運作仍以公部門為主推動,慈濟協助強化與落實自助、互助、協作。

慈濟為宗教團體,強調愛與美善,都是自發性投入,付出無所求。慈善關懷工作,進入弱勢族群家庭,提升照顧戶居家的防災觀念。

課程後,讓學員模擬防災實作,遇到災難發生後,如何啟動救避難收容所的規劃與應變。避難收容所開設模擬功能組,除了報到登記組,還有醫療衛生組、物資請領組、安置組、生活飲食組、關懷組等。

各功能組遴選出一位小組長,大家就所屬功能討論如何運作。在講堂後側備有隔屏、福慧桌椅等物資,由總指揮曾清義先說明各功能的位置區塊,各功能組就定位,領取所需的隔屏與福慧桌椅,準備就緒等待災民到來。

接下來開始模擬災民來到避難所後開始的關懷與安置動作。每一區塊的模擬後,王建中對於大家的實作給予回饋,讓學員更了解功能組要如何真正了解受災民眾當下的恐慌,與確實協助到民眾的所需。

圖左 :由總指揮曾清義先說明各功能的位置區塊,各功能組就定位,領取所需的隔屏與福慧桌椅,準備就緒等待災民到來。[攝影者:黃炳添]
圖右 :社區收容所的開設與運作,講師呂學正說明,避難、收容、安置三個名詞要先釐清。[攝影者:黃炳添]

圖左 :社區防災工作推動與運作,由慈濟基金會防災士講師劉冠勝說明重大災害來臨時,靠自助跟社區的互助,得以救命。[攝影者:黃炳添]
圖右 :防災士職責與任務及我國災防體系與運作,慈濟基金會防災士講師黃玉琪遠從花蓮來分享。[攝影者:黃炳添]

圖左 :地震時,躲至桌下安全處;逃生時護頭,雙手雙膝著地伏下;搖晃時,不要衝到戶外。[攝影者:黃炳添]
圖右 :學習兩天防災士課程與實作之後,學員用心作答,都希望能成為防災士,可以自助、助人。[攝影者:黃炳添]

圖左 :方淑貞(左坐者)參加過照服員課程,早期的CPR急救方法是嘴對嘴吹氣,隨著時代進步,救災方式愈來愈科技化也愈完善。[攝影者:沈美君]
圖右 :圓緣時,講師王建中(右二)予與回饋,讓學員更了解功能組要如何真正幫助受災民眾當下的恐慌與確實協助民眾所需。[攝影者:沈美君]
圖左 :兩天,長達十五小時的課程,由北港志工承擔香積生活組,提供茶水點心來照顧學員。[攝影者:沈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