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慈濟志工們雙手奉上物品給照顧戶。[攝影者:林昱彤]](/community/./images/community/1E0591404B5811ED8A3B93212CCADFB0_0.jpg)
2001年向市政府租借場地,開始澳洲第一場低收入戶食物發放,定期每星期一次,從市政府場地到靜思堂,至今二十一年來從未間斷,守護有需要的低收入戶。
◎照顧戶歡喜當志工 能回饋感覺真好
2022年10月10日這一天,又到了靜思堂發放的日子。早上九點半開始發放,約七點半杜尼(化名)老爺爺已到靜思堂,穿上志工背心,開始搬椅子及幫忙發放食物等事前作業。
杜尼分享:「我喜歡提早來到靜思堂食物發放現場,因為慈濟志工們給予我的幫助,我也想做些回饋,提早來現場幫忙,能夠回饋的感覺真好。我來兩年了,時間允許的狀況都會來,真的非常歡喜這種回饋付出的感覺。」
不久,辛迪(化名)也到來,直接到儲藏室幫忙搬置發放物資。他很喜歡來靜思堂,志工們都非常和善而面帶笑容,感覺很開心。「來慈濟已經三、四年了,很喜歡這裡的氛圍,這裡的每一個人都非常好,也非常親切。」
辛迪強調,真的是他遇過最友善最棒的志工們;「真的很感恩你們,讓我有機會盡我的能力,來幫忙其他像我一樣需要幫助的人,而且很多時侯,我也會把我得到的食物與其他有需要的人分享。」
現場共有五位照顧戶提前來做志工付出,非常令人感動又感恩!
◎熱烈響應喜布施 點滴獻愛心助人
九點前,照顧戶已陸續到來,全體照顧戶在戶外,與室內志工連線精舍同步祈禱,大家齊心虔誠為臺灣及全世界祈禱淨化人心無災無難。
祈禱後,照顧戶多年來已養成翻轉手心助人的習慣,負責人吳照峰(慈田)呼籲著:「全世界不管任何國家任何地區,只要有難,慈濟永遠都會伸出援手去幫助。今天,我想邀請在座的各位,能夠掏出您手邊的不論是一塊錢、二塊錢或十分錢來捐款,我們都感謝您的愛心和善舉,協助臺灣慈濟總部去做臺灣地震賑災之用。」
之後,照顧戶熱烈響應,無論紙鈔或錢幣,點點滴滴為臺灣0918池上地震獻愛心,募得澳幣$一百零七元(約合新臺幣二千二百元)。
領食物前,司儀萬麗梅(慈淯)皆與照顧戶分享「靜思語」及《證嚴上人說故事》,這天分享《夫妻求子》的故事。
格雷夫(化名)聽後,很有感覺的與大家分享:「我想總結一下,這是一個好故事。」因為妻子想要四個孩子,但最後菩薩只給了他們一個兒子,不過這唯一的兒子所擁有的特質和優點,全部都是這妻子要的。兒子長大後成為了商人,他擁有了土地,也做了高官,最後他完成了心願,出家成為了和尚。
「這故事對我們有很好的啟發,我自己是深受啟發;我們可能就只會有一個孩子,但這個孩子,其實就擁有了所有我們所希望的特質和優點,所以我們要接受,就算只有一個孩子,其實也已經足夠,因為他就是全部。」格雷夫深有感觸。
長久日子裡,志工對照顧戶已超越施與受的關係,就如同家人般彼此關懷,期望提升照顧戶的心靈成長,祝福他們能在志工的接引中,走向自利利他的嶄新人生。


圖左 :約七點半,杜尼(化名)老爺爺已到靜思堂,穿上志工背心,開始搬椅子及幫忙發放食物等事前作業。他分享:「我喜歡提早來到靜思堂食物發放現場,因為慈濟志工們給予我的幫助,我也想做些回饋。」[攝影者:彭雲華]
圖右 :辛迪(化名)也到來,直接到儲藏室幫忙搬置發放物資。他表示,「很喜歡來靜思堂,志工們都非常和善而面帶笑容,讓我感覺很開心。」[攝影者:彭雲華]


圖左 :辛迪協助另一位照顧戶志工,幫忙搬置發放物資。[攝影者:彭雲華]
圖右 :共有五位照顧戶提早前來做志工付出,非常令人感動又感恩![攝影者:彭雲華]


圖左 :領食物前,司儀萬麗梅(慈淯)與照顧戶分享「靜思語」及 《證嚴上人說故事》,這天是分享《夫妻求子》的故事。[攝影者:彭雲華]
圖右 :祈禱後,照顧戶多年來已養成翻轉手心的習慣,負責人吳照峰(慈田)更是呼籲著:全世界不管任何國家任何地區,只要有難,慈濟永遠都會伸出援手去做救援去幫助。靜思堂志工們率先捐款幫助臺灣地震震災。[攝影者:彭雲華]


圖左 :祈禱後,照顧戶多年來已養成翻轉手心的習慣,負責人吳照峰更是呼籲著:全世界不管任何國家任何地區,只要有難,慈濟永遠都會伸出援手去做救援去幫助。照顧戶也踴躍捐款。[攝影者:彭雲華]
圖右 :志工對照顧戶已超越施與受的關係,就如同家人般彼此關懷,期望提升照顧戶的心靈成長,祝福能在志工的接引中,走向自利利他的嶄新人生。[攝影者:彭雲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