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1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雲林 東勢環保心路 志工做出新力量

東勢環保心路 志工做出新力量

E-mail 列印
雲林縣沿海一帶的居民,大多務農或以養殖為業,望眼一片遼闊的大地,普遍可見田園、魚塭、鵝寮、雞舍、豬舍。其中有幾處廢棄寮舍,成了慈濟志工做環保的中繼站與落腳處。

◎改行轉業 恆持環保業

沿海地區的第 一顆慈濟環保種子,剛好在慈濟三十周年1996年於臺西鄉萌芽,以養豬為業的林馬吉與妻子丁阿茶,從臺西鄉蚊港村自家庭院開始做資源回收,量多了,移至海北村的姑婆家。

那時才三十七歲的丁阿茶,身體狀況很差;已茹素學佛的林馬吉,意識到自己應該要轉業了!丁阿茶也同意,兩人不再養豬。林馬吉去學水電,努力考取證照。從此,丁阿茶跟著林馬吉到處施工,兼顧家業、事業、環保志業。妻倆同於1999年受證。

為延續做環保,沒人找人、沒地找地,克難中帶出許多環保志工,雲林海線環保也因無固定場所,十八年間歷經七遷,才有了落腳地。最後落腳的廢棄雞舍,就是現今東勢鄉昌南村「東勢環保教育站」。

這一路走來,林馬吉(本訊)與丁阿茶(明樂)夫婦倆與志工,都很感念曾經成就過環保站的每一位地主,因有他們發心護持,慈濟雲林海線的環保得以延續。

◎做對的事 不怕被人笑

早期,環保意識尚未抬頭,很多人認為撿拾資源是貧苦人家,為生活而「拾荒」。丁阿茶不以為然,常帶著國小剛畢業的大女兒出來撿瓶瓶罐罐,女兒也很勇敢,跟著媽媽做。

而在家的小女兒很懂事,會幫忙煮飯,還安慰媽媽說:「每個人都有自己想要做的事,媽媽就放心去做!」丁阿茶會對人說:「這兩個女兒,是我此生的善知識。」

以前,很盛行保力龍免洗餐具,常見到它們被丟棄在路邊,有一天林馬吉回家,跟丁阿茶說:「保麗龍是萬年垃圾,是無法腐化分解的。」丁阿茶立即想到:「對呀,我們下輩子再來,不就還會看見它躺在地上嘛!」之後,她開始回收保麗龍。

「我不怕被人笑,我很愛上人,用上人的法做就是了。」一開始,鄰居會好奇圍觀,丁阿茶提起勇氣說明資源回收是行善的事,並邀約:「如果你們覺得不錯,也可以一起來做、愛護環境。」就這樣慢慢帶起來。

一開始,志工少,憔悴的丁阿茶健康狀況還不很好,一想到上人要減少地球的負擔,「無論颳風下雨或天寒炎夏,我一樣會振作精神開車去回收。」每次回收後,就高興說:「看到路旁乾淨了,我覺得很舒服、精神好!」

◎克難起家 做出新力量

後來,姑婆家不夠堆積,去村內借一處無可遮蔽的空地,頭頂天、腳立地,在風吹日曬中做,不夠堆放了,再去附近借廢棄的雞舍。跟著做回收的志工吳壹珠,看見大家很辛苦,願意提供她在臺西鄉和豐村的廢棄鵝寮給慈濟使用。

簡陋的廢棄鵝寮,志工並未拆除,僅回收一些材料來補湊組合,克難做環保。丁阿茶與林馬吉一念堅持,漸漸接引環保志工,有的開環保車載資源,有的做分類。所以在2000年才正式有「臺西環保站」,這是「東勢環保站」的前身。

回收點,從臺西鄉擴及麥寮、四湖、東勢、褒忠、元長等鄉,兩人帶著來自六鄉不怕吃苦的志工,在沿海地區展開資源回收。

2008年起,又多一分力量,志工蔡清森及黃彩雲夫妻倆,在褒忠鄉有才村自家帶動社區環保志工分類,再將分類好的資源載到臺西環保站。兩人一頭栽入環保後,啟發自己從未發現的潛能,不僅回收地上的資源,還回收天上的雨水。

從事裝潢,具有施工專才的蔡清森,在自家屋簷安裝水管,從屋頂收集雨水流入儲水槽,黃彩雲取這些雨水清洗馬桶、拖地、澆花;還回收淨水器的廢水來洗衣服,珍惜每一滴水。

一家八人,兩個月的水費從一千多元省到只三百多元。熱愛環保的黃彩雲成為「省水達人」到各地分享經驗;而蔡清森常到各環保站幫忙維修,而有了「蔡萬能」的美稱。

◎一變再變 貴人又出現

臺西環保站已穩定發展,有一天,吳壹珠提出要收回用地種植有機作物,請大家尋找新地點。常跟著林馬吉開環保車載回收的會員吳金卯被志工做環保的毅力所感動,便說:「在東勢(龍潭村),我有買一塊九分半地,可無償提供做環保站。」

雙方一次簽下十年租約,這麼寬敞的地方,又可使用十年,大家高興的不得了!於是 2009 年東勢開始整地,丁阿茶仍留在台西鄉顧著環保站;大家把資源慢慢從臺西環保站搬來東勢鄉龍潭村,邊興建、邊做環保。

眼看東勢的進度落後許多,林馬吉暫時一年沒做事業,全力顧東勢環保站 。聽到有廢豬舍的鷹架要拆除,志工們趕去收來做鐵架;廢棄的電線桿做為支撐結構;鋪設的連鎖磚,遠從嘉義回收運過來。九成的材料都是回收再利用。

林馬吉很感恩來自雲林各地的志工投入其中,秉持上人的環保救地球理念,一磚一物,都是回收再用。從無到有,空地變「東勢環保站」於2011年7月9日啟用;從此「臺西環保站」吹熄燈號。

龍潭村東勢環保站建設時期,陳秋卿很用心照顧環保志工,尤其寒冬炎夏,在外做環保很辛苦,她會準備茶水、煮個素食湯麵慰勞大家;香積是她的專長,以前開便當店的她,做慈濟後茹素,常分享美味素食,讓每一位吃得開心。

運作逐漸上軌道,一轉眼過五年,起了變化,吳金卯先生要賣地,環保站必須在短短三個月內搬離。丁阿茶在家接到電話後,獨自哭了一場,「我想到許多志工付出的心血將成泡影,很不捨,也只能轉換心境再接再厲。」

回收量大,常分類不完,場地沒了,環保不能停,每一位都很難過,當大家急找場地時,有一天,志工陳秋卿路過昌南村娘家廢棄的雞舍,看見雜草長得很高,靈機一動,一通電話打給弟弟陳炯光。「我弟弟與弟媳聽了就說,這地方,本來就希望能給有意願做善事的人,免費給人家去應用。」

大家尊稱「阿姊」的陳秋卿很尊重專業,請林馬吉來看地。他看了欣喜說:「這裡很好,很適合做環保。」陳秋卿也召集大夥開會、規畫,2014年10月開始動工,天天有來自各鄉鎮的志工投入整地,清糞土、廢棄物,卸下二棟雞寮瓦片、拆樑移柱,種樹,人人動手美化環境。

◎再次起家 展現新風貌

2015年整建出雛形,即開始運作。蔡清森與兒子蔡永峯,利用時間裝釘隔間做分類區;水電設備全由林馬吉發心安裝,一些新設施還有善心人士、許多志工護持。這片廢棄雞舍,讓「東勢環保站」得以延續,於2017年12月17日正式成立。

第二次成立的「東勢環保站」展現新風貌,大門旁圍牆是一格格的白色窗框組合而成,不是一般鐵皮,全用回收的氣密窗改造,惜福兼具美觀。

白色圍牆,在綠樹的陪襯下特別醒目美麗,這也是志工做環保的巧思與智慧;還做到垃圾不進站,整座環保站,像一個小公園,已看不出曾是廢棄的雞舍。

堆放二手衣的倉庫鐵門畫上鮮明圖案,是志工張戍儀和孩子,巧手彩繪,畫出不同尺寸的齒輪,就像每個人有不一樣的專業和功能,必須要互相合作,而環保站在大自然中,也扮演這重要的角色。

環保志工如齒輪般運作,每到週一、週四夜間,有些年輕志工下班後直接到環保站投入;而黃彩雲與蔡清森從褒忠鄉開車,一路接引志工上車,載到東勢環保站來做分類。

他們接引中風人士、喪偶志工、守寡的媽媽與自閉兒、慈濟照顧戶,到環保站改變心境,翻轉人生,看見美好;還有一位遊民受感化而戒菸,將抽菸的手變成做環保的手,與大家一起照顧大地。東勢也是雲林慈濟目前唯一的夜間環保站。

雲林沿海的環保志業,自台西發展到東勢鄉,丁阿茶與林馬吉始終不放棄地艱辛走過;再由黃彩雲與蔡清森持續接力,下功夫搏感情。他們一起帶著環保志工用汗水、苦心打造一個溫馨的家,至今,已成為雲林第二大回收量的環保站,僅次於斗六環保教育站。

在2022年11月1日,上人場歲末祝福,雲林志工與證嚴上人〉愛大林慈院溫馨座談時,東勢環保團隊由丁阿茶、林秋子、陳秋卿代表分享「東勢環保站成立的艱辛歷程,以及做環保的心路風光。」

最後,陳秋卿語氣堅定說:「做環保永不懈怠,希望在昌南村的東勢環保站,不再遷離,可以一直延續下去,歡迎大家一起來做環保!」

圖左 :雲林沿海地區環保種子林馬吉與丁阿茶,夫妻倆艱辛走過環保路,從台西鄉做到東勢鄉,帶出一群不怕吃苦的環保志工。[攝影者:吳正隆]
圖右 :丁阿茶(後排右二)在臺西環保站廣邀社區志工來做回收,許多志工從2000年做環保至今。[攝影者:吳正隆]

圖左 :志工林馬吉,有水電專業,環保站水電拆移、隔間拆除及鐵皮屋頂拆卸線路、維修工作,都難不倒他。[攝影者:吳正隆]
圖右 :龍潭村東勢環保站用鵝卵石排成白雲圍繞地球,中間種一撮綠草,是蔡清森從花蓮靜思精舍帶回,代表一顆種子發芽延續善與愛,無遠弗屆。[攝影者:林秋子]

圖左 :東勢環保站第二次啟用,在昌南村。啟用之前,每天來自各鄉鎮的志工投入整地,卸下二棟雞寮瓦片、拆樑移柱,無畏艱難。[攝影者:林秋子]
圖右 :志工黃彩雲與蔡清森,夫妻倆從褒忠鄉自家庭院做到台西環保站、再做到東勢環保站,下功夫搏感情。[攝影者:張如容]

圖左 :第一次成立的東勢環保站在龍潭村,是吳金卯大德提供的地方。志工們用心整地,鋪設的連鎖磚遠從嘉義回收運過來。[攝影者:蔡宜達]
圖右 :昌南村東勢環保教育站啟用日,陳秋卿(中)感恩丁阿茶(左)、林馬吉(右)及所有志工的付出、善心人士的護持,及各位地主的成就。[攝影者:蔡宜達]
圖左 :東勢環保教育站在每週一、四的夜間進行,許多年輕志工下班後直接到環保站投入,一起分類。[攝影者:張國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