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4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慈濟道場 終身學習學院

慈濟道場 終身學習學院

E-mail 列印
身處瞬息萬變的世代裡,慈懿志工應如何隨機應變,陪伴學子一起成長呢?慈濟大學人文處邀請教育研究所林曉君老師,於11月11日在臺北市慈濟中山聯絡處,和一百一十九位慈誠爸爸、懿德媽媽分享,如何透過自學提升能 力,以及慈懿爸媽分享帶慈大學生的經歷。

◎慈濟人文與正向教育

林曉君老師表示,從國際的商業環境經營,到教育領域都在談一個現象「VUCA」- 代表易變性(volatility)、不確定性(uncertainty)、複雜性(complexity)、模糊性(ambiguity)。

因為少子化,產生了高齡社會,十八歲以上的學生變少,教育也會產生一些變革,所以就實務面來談,VUCA就變成負面的。因此有人提出的「VUCA2.0」正向教育的改變,即是從「願景Vision」中找到核心價值,再「了解 Understanding」遇到了甚麼阻礙跟困難,如何提起「勇氣 Courage」願意跨出第一步解決困境;當考驗來臨的時候,該如何「敏捷 Agility」的反應。

為了讓更多的人學習如何正向思考,林曉君老師規畫,在天空學院開了一門「人文與正向教育」學科,將教育心理學的知識科普化,透過課程內容引導認知觀念和行為,朝正面方向的改變。課程主軸很多,最重要的是將「靜思語」融合在教育裡。學校透過不同的平臺推廣這個課程,學員有來自臺灣、中國、馬來西亞等,目前已經累積一千六百人次在線上課。

林曉君老師進一步說明,慈濟已具備完整的終身教育體系,涵蓋「正規教育」授與學位文憑;「非正規教育」包括志工培訓、醫療、教育志工研習等非正規的學程;還有更多像《無量義經》的社區讀書會、親子成長班、社區共修等,不授予學位,也沒有學習認證的「非正式教育」型態。

世界越不安,越需要定與靜。感恩是轉化學習的一把鑰匙,林曉君老詩設計的課程,將轉化學習理論和感恩連在一起,藉由心理學的方法,讓人們找到了身心安頓的方法;用正向教育的架構,來闡釋靜思語的實踐,用感恩心來彰顯慈濟的感恩文化。

◎學以致用 開啟不同的人生

目前有十三位慈懿會志工在慈大研究所就讀,林曉君老師鼓勵大家報考慈大碩士班,將自己當志工的心路歷程,學習與實踐,融入代間學習之行動與研究計畫,再將學習成果帶回社區,帶領不同年齡層的志工一起成長。林老師邀請懿德媽媽王悅枝、徐維瑜分享就讀慈大碩士班的心路歷程。

大學畢業考不上研究所,成為王悅枝心中的遺憾,2012年房貸還完之後,她報考慈濟研究所。為完成的夢想,就學兩年間,她每週往返臺北花蓮之間,一點都不覺得辛苦。

王悅枝將在慈濟的自學教育中心所學到的「心理力量學」理論,結合證嚴上人的法,製作成五十四張理性與感性的「靜思語」片卡,再以幽默有趣的方式來解釋靜思語,她表示,活動中孩子很喜歡抽卡片,在玩抽靜思語當下,她將所修習的正向心理學、教育哲學傳遞出去。

王悅枝呼應林曉君老師所說:「你永遠都不知道,你學得會在什麼時候用;但是有用的人,一定會讓他有用。」因為就讀慈大,她有機會展開第二個生涯,在自己的補習班推廣成人教育,引用靜思語教學,幫助許多人,化解了凍結已久的親子關係。她說:「永遠不用怕你不會畢業,因為老師都會想辦法讓你畢業!」

◎靜思語桌遊 活到老學到老

徐維瑜在蘇州參加教師聯誼會,開始接觸靜思語後覺得法喜,開始收集、手抄靜思語,將靜思語分門別列為十個字、十二個字、二十個。她把收集十年的靜思語的資料庫,設計成不同系列的桌遊,寫成碩士論文。

徐維瑜表示,抄寫靜思語時,心慢慢會靜下來。有一段時間她非常挫折,心情不好,抄寫的時候就覺得:「哇!怎麼這句話就是在說我,就是我的感受!」感到很深的的震撼。有時候夜深人靜的時候,覺得自己就像坐在上人會客室,聽到有人請問上人一些問題,然後上人給予智慧語。

談到為什麼要念研究所?徐維瑜說:「除了靜思語的的鼓勵,希望能夠更深入學習外,最重要還是受趙慕鶴老先生的啟發。」他七十四歲當起背包客到歐美旅遊;九十八歲從高雄搭車去嘉義念書拿到碩士;一百零四歲的時候是到清華大學念博士班,他的人生哲學是:「我可以的好,為什麼不能呢?人生的幸福就是不斷的前進。」徐維瑜期許自己要繼續的學習,努力前進。

◎慈大新知 招生的努力

受少子化的影響,幾乎所有大學都有招生不滿的問題。人文處田淑琴組長表示,校長很努力,親自帶隊,在南區慈誠爸爸曾敏嘉的陪伴下,到高雄六所中學做巡迴演講,讓學子更認識慈濟。

為了擴大招生,慈濟大學與慈濟慈善發展處連結,透過線上說明會介紹慈濟大學特色、安心就學方案;訪視月會中,也與臺北地區的志工介紹慈大的專業、辦學和人文,希望推廣到周邊家長和學生;因為志工們長期耕耘,已牽起新北市永平高中、中和高中的招生連線。

◎牽牽手 一起走

護理系三年級的懿德媽媽楊素甄說:「只要手牽手,就可以牽住更多的孩子、更多的團隊。」剛剛開始當懿德媽媽時,看到孩子只會叫:「同學、同學」,後來學習記住孩子的長相跟名子,因而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她平時用line傳短文、笑話、靜思語跟孩子互動;也會觀察孩子行為、長相的不同,看到孩子頭髮變短了,用正向的方式了解其原因,讓孩子感覺到備受到關心。

慈懿爸媽的職業、成長背景不同,經驗無價,慈懿會時會請他們分享成長經驗;在特殊節日,舉辦換位引導思考活動,跟孩子扮演角色互換,期望在互動中讓孩子知道、想到,其實父母已盡其所能的供給自己所需。

楊素甄表示,也許孩子會迷惘,只要用愛陪伴,讀懂孩子的心,他們都會感受到慈懿爸媽的用心。

◎愛的接力溫馨情
物治系一年級的懿德媽媽陳淑芳分享:918池上地震時,在群組傳達訊息關心孩子的現況。有一個孩子回應:「媽媽我不好,因為交通中斷,火車無法行駛,被困在富里,無法從臺東回花蓮。」

懿德媽媽們立刻動員起來。一位在鐵路警察局服務的慈誠爸爸,馬上提共最新交通狀況給孩子。韓雨瞳則連繫在富里開民宿的王迎榛,請她去火車站接孩子並安排住宿。

王迎榛二話不說,不僅接回慈大孩子,也把東華大學兩位學生帶回民宿,免費提共餐宿。把孩子安頓好後,她買了麵包,去富里車站給滯留在那裏的旅客。韓雨瞳感動地說:「每個慈濟人都在自己的功能、良能上,做最有意義的事。」

陳淑芳表示,因為有經驗的懿德媽媽和新任懿德媽媽的熱情,大家一棒接一棒,接力完成任務,讓受困的孩子順利返校。

上了一上午的課,大一的新任懿德媽媽蔡麗祥說,每個人都有潛在學習的動力與方向,但是被生活上的瑣事給掩蓋埋沒了。今天的課程喚醒了她內在沉睡的靈魂,和學習的動力、勇氣,鼓舞她未來前去念慈大唸研究所的目標。

圖左 :慈濟大學慈懿會志工在臺北市慈濟中山聯絡處,進行一個月一次的慈懿會前會共修。[攝影者:陳忠華]
圖右 :就讀慈大研究所的懿德媽媽王悅枝,學以致用 因而開啟不同的人生。[攝影者:陳忠華]

圖左 :懿德媽媽徐維瑜,把收集十年的靜思語的資料庫,設計成不同系列的桌遊,寫成她的碩士論文。[攝影者:陳忠華]
圖右 :人文處田淑琴組長表示,長校很努力,親自帶隊到高雄招生。學校也跟各地志工連結,希望招募更多的學生。[攝影者:陳忠華]

圖左 :大三護理系懿德媽媽楊素甄分享:「牽牽手 一起走」。[攝影者:陳忠華]
圖右 :物治系一年的懿德媽媽陳淑芳「左」跟韓雨瞳「右」分享,918地震時,愛的接力溫馨關懷受困的學生。[攝影者:陳忠華]
圖左 :新任的懿德媽媽媽蔡麗祥表示,今天的課喚醒了她內在沉睡的靈魂,喚起了她學習的動力、勇氣。[攝影者:陳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