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1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屏東 屏東最熱情的一場 關懷士課程圓滿

屏東最熱情的一場 關懷士課程圓滿

E-mail 列印
時光匆匆,分秒不斷流逝,2022年慈濟第一期屏東場關懷士培訓課程,為期四天(8/21、9/18、10/30、11/20),於今天(11/20)下午完成30小時的培訓課程,最後一堂課通過筆試後,由衛生福 利部社會救助及社工司、心理健康司、佛教慈濟基金會、臺灣社會工作教育學會、中華民國志願服務協會等合辦單位,共同頒予二百九十八位學員結業證書。學員中除了屏東,還有來自高雄、臺中、南投,甚至遠從花蓮來的。

◎災後專業心理陪伴 能紓解壓力症候群

第一堂課由屏東縣衛生局呂孟倫技正分享「災難心理衛生介入原則與重要概念」。當重大災難發生時,災民受創後的心理衛生領域的發展需要是被注意的。人在創傷後會有哀傷、憂鬱或逃避是正常反應,症狀若持續超過一個月,可能就進入創傷後壓力症(PTSD)。

陪伴者健康要先照顧好才有能力去幫助他人,才能給與他們支持的力量。過程中,除了專業的心理衛生輔導之外,宗教的力量也相當重要,從醫療角度著手給予安全感、提升自我集體感、情感連結、灌輸希望,使其往後在面對災害,能有準備和調適。

◎調適好陪伴者身心靈 以尊重成為關懷者的後盾

第二節課齊美婷科長分享「心理急救核心行動實務演練」。幫助人時需先考量個人的健康、家庭及工作等層面,讓身心靈處於最佳的狀態,才能持續做關懷與陪伴。災難現場更要注意個別差異,尊重不同的多元文化,面對災後的重建,要強化自然復原力,而不是預防心理疾病。

下午的「悲傷關懷實例演練與討論」,蔡長穎老師透過實例讓大家更了解理論。人本主義與存在主義,以無條件關切、深度同理心及反映、真誠與一致為基礎,重視意義的找尋,運用意義治療法,如懷舊或回顧。

演練與喪親者的對話中,通常都會這樣說,「你一定很難過很痛苦,這種痛苦實在很難承受,我能為你做什麼?請告訴我,你心愛的人已經解脫了,但我知道你還很痛苦,哭一哭沒關係。」蔡老師讓學員透過演練,學習關懷災民的輔導用語能更貼近於心。「辛苦你了,你現在一定很難過,我能理解你的痛苦,我能為你做什麼,哭一哭沒關係,需要什麼的話我們都在。」

蔡老師輔導無數的個案,陪伴無數的生死別離,他希望在陪伴的過程,每個人都能做到「生無憂,老無累,病無痛,死無憾。」

◎通過線上即時測驗 展望未來意義深遠

最後採線上測驗,學員從群組或掃 QR code 連結,依課程主題,有是非及選擇題,主要為了了解學員基本觀念及常識,大多數學員在終於通過本次的測驗後,為往後災難關懷服務充滿期待。

學員郭慧萍分享,「四個月的關懷士課程,感恩家人,感恩全體工作人員,也感恩自己四堂課的不缺席。在幫助別人時,有實務性的參與,希望也能充實專業知識,感恩這麼好課程的幫助,讓自己在關懷的提升及心靈的充實。」她也深自期許,「人生的無常從生老病死中學習,願成為關懷士後,能以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及地藏王菩薩的願力,來落實做第一線的社區守門員,照顧需要幫助的人。」

結訓典禮中,王運敬主任分享說,這最熱情的一場課程就在屏東,掌聲及歡呼聲的氛圍讓他很有感受。「感恩縣政府吳麗雪副縣長,從她的生命就能看到災難的救援史。關懷士培訓在屏東推動很順遂,希望未來能更好,能安排更好的教育訓練課程。對有需要的家庭,有好的關懷和服務,對案家或社會都有幫助,感恩師兄師姊用心的學習。」

吳麗雪副縣長在致詞中表示,「經歷了幾次災難,一路過程非常的感佩,也很感謝慈濟,每次災害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不管是空難、天然災害或鐵路事件等,都有慈濟人的身影。這次關懷士的訓練,看到慈濟志工再往另一層次在發展,相信透過這樣的課程後,一定可以原來的一再加一,你們的力量會更大,可以幫助的人會更多,為臺灣的社會,為全世界,一定會帶來更多的福氣。」

衛生局施局長恭喜大家結束課程通過測驗,他說這次學員有從花蓮、宜蘭、臺東過來上實體課,這樣的精神讓他很感佩。「關懷士的計畫,在副縣長的領導下,衛生局方面會全力配合後面的合作機制,希望這樣合作以後對災害的處置會更順暢,民眾有更大的福祉。」

臺大社工系馮燕教授分享,「這一次的合作,是社工老師都非常支持的計劃,看到慈濟的志工更上一層樓,在那麼多的勤務工作之餘還要來上課,而且是真正想拿到關懷的證照。」「慈濟第一次連結了這麼多專業組織,有中華民國志願服務協會、臺灣社會工作教育學會、蓮花基金會,舉辦志工精進課程,每一種專業都有它最優的地方。培訓會得到兩樣東西,第一樣就是『自我認知』,自我認知很重要,能夠了解到對方,就是知己。第二個就是知彼。這次的課程每位老師都在教導幫助人時,不能一廂情願,這就是重心,要知道對方現在的狀態,他需要什麼,有時候即使只需要把嘴巴閉上,在旁邊遞個手帕。」

馮教授:「一旦有災難,慈濟的大愛就走出來幫助大家。1999年921大地震時第一次接觸到慈濟,看到慈濟走在最前,留到最後。所以災難發生時就能看到慈濟,平常大家在社區裡也用這樣精神,在社區服務大眾,臺灣的前途就美好了。」

屏東科技大學張麗珠教授說,「志工熱情的回應讓我重新找回教學的熱忱,希望未來能有一些實作的課程,就是演練的部分。參加過臺南、高雄,跟屏東的三場,覺得慈濟最大的優勢就是『熱忱、認同跟願意做』。願意做,把研習當成是福利,這樣的角度覺得看到希望,非常感謝慈濟願意給社會工作教育學會這樣的機會,期待後續有更多的合作機會。」

在生活經驗裡,不只災難發生,其實在身邊親朋好友發生任何事件,經過這四次上課學習的東西,都可以即時展現出來,幫助自己也幫助身邊的人。

通過本次的測驗者,由隊輔代表上臺領取關懷士證書,也圓滿了這一期屏東場次的課程。

圖左 :屏東縣衛生局呂孟倫技正分享「災難心理衛生介入原則與重要概念」。當重大災難發生時,災民受創後的心理衛生領域的發展需要是被注意的。人在創傷後會有哀傷、憂鬱或逃避是正常反應,症狀若持續超過一個月,可能就進入創傷後壓力症(PTSD)。[攝影者:吳士鐘]
圖右 :第二節課齊美婷科長分享「心理急救核心行動實務演練」。幫助人時需先考量個人的健康、家庭及工作等層面,讓身心靈處於最佳的狀態,才能持續做關懷與陪伴。災難現場更要注意個別差異,尊重不同的多元文化,面對災後的重建,要強化自然復原力,而不是預防心理疾病。[攝影者:吳士鐘]

圖左 :蔡長穎老師讓學員透過演練,學習關懷災民的輔導用語會更貼於心。「辛苦你了,你現在一定很難過,我能理解你的痛苦,我能為你做什麼,哭一哭沒關係,需要什麼的話我們都在。」老師輔導無數的個案,陪伴無數的生死別離,他希望陪伴的過程,每個人都能做到,「生無憂,老無累,病無痛,死無憾。」[攝影者:吳士鐘]
圖右 :慈濟慈善基金會王運敬主任首先感恩與期許學員,有好的關懷和服務,這對案家或社會都有幫助,更感恩師兄師姊們用心的學習。[攝影者:張玉蓮]

圖左 :屏東縣政府吳麗雪副縣長分享,慈濟每次災害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不管是空難、天然災害或鐵路事件等,都有慈濟人的身影。這次關懷士訓練,看到慈濟志工再往更高的層次發展,各位一定是原來的一再加一,力量會更大,可以幫助的人會更多,為臺灣的社會,為全世界,帶來更多的福氣。[攝影者:張玉蓮]
圖右 :臺大社工系馮燕教授說,社工教育協會與慈濟第一次合辦精進活動,每一種專業都有最優的地方,培訓會得到兩樣東西,第一就是「自我認知」,自我認知很重要,能夠了解到對方,就是知己,第二就是知彼,幫助人時,不能一廂情願,要知道對方現在的狀態。[攝影者:張玉蓮]

圖左 :屏東科技大學張麗珠教授說,因為志工熱情的回應讓她重新找回教學的熱忱。她期待未來能有更多實作的演練課程。[攝影者:張玉蓮]
圖右 :學員通過本次的測驗者,由隊輔代表上臺領取關懷士證書,圓滿屏東場次的課程。[攝影者:張玉蓮]
圖左 :今天(11/20)下午完成三十小時的培訓課程,花蓮九位學員因9月18日的地震災害無法上到最後一堂課,把握因緣到屏東補課,通過筆試後,順心如願領到證照。[攝影者:吳士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