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1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雪隆分會 往診關懷難民家庭 看見希望的曙光

往診關懷難民家庭 看見希望的曙光

E-mail 列印
緬甸難民八德(化名)育有一名全面性發育遲緩的孩子,他心心念念想帶孩子到遙遠的美國尋醫。「你可以幫我去美國嗎?」有緣遇到慈濟志工鄒曉玲時,八德一直追問。鄒曉玲明白八德的願望不容易實現,為了不耽誤孩子就醫 ,她與醫療團隊走進這家庭,帶給他們意想不到的收穫和希望。

◎發育遲緩 無法坐立

2022年8月27日中午時分,志工鄒曉玲(慈詮)和國際慈濟人醫會(TIMA)醫師藍彩絲(明懿)約好去探訪緬甸難民八德(化名)一家人。

一個因短期現金生活補助專案(Cash-based Interventions,CBI)(註1)援助的因緣而認識的緬甸難民家庭。志工還貼心地先到便利店購買了糙米、雞蛋、水果等健康食品,送給八德。

八德一家三口住在一間簡陋且衛生環境欠佳的店鋪二樓單位。當志工走進去,看到查克(化名)躺在房間裡的地毯上,高興地和他打招呼:「嗨,查克!」

鄒曉玲口中的查克是八德的大兒子,有別於同齡的孩子,查克雖已六歲,但還無法坐立行動,查克的母親形容:「查克自小就一直平躺著,好像一條大蟲……」

◎到處尋醫 求助無門

八德是緬甸羅興亞人,與大部分同鄉的命運相同,因長期遭受迫害,年紀輕輕便被迫逃離家園。2011年,當年才十七歲的八德,孤身一人漂洋過海來到馬來西亞,努力工作多年後,在吉隆坡組織自己的家庭,原本育有兩名孩子,可惜小女兒出世十一天便夭折。雖然查克的誕生是八德夫妻另一個人生功課,但他們從不放棄。

查克到底患了什麼病?八德以他所了解的解釋:「查克無法自己坐立,也不會說話,我去了很多趟醫院,醫師告訴我孩子很多問題,如果要治療需要很多的錢,他問我有沒有能力……」

難民在異鄉討生活已經很不容易,更遑論負擔昂貴的醫療費用。八德明白本身的能力有限,於是嘗試尋求聯合國難民最高專員署(UNHCR,簡稱「聯合國難民署」)的協助。

「醫師告訴我,孩子最多也只能行走,無法像一般的孩子,因為他的智力有問題,需要送到美國動手術。」八德抱著一絲希望一等再等,迄今已逾三年還未收到好消息,讓他從期望到失望,再到絕望。

◎求醫艱辛 感同身受

鄒曉玲猶記得在2021年10月的CBI發放,第一次與八德見面時,便能感受到他的憂愁,她說:「我當時看到他愁眉苦臉,一直問『妳可以幫我去美國嗎?』可以感受到他有很多的不滿和無奈。」

天下父母心。八德是家庭唯一的經濟支柱,為了醫治查克的病,八德到處尋醫,不惜把所賺到的錢,幾乎都花費在治療查克。

例如最近八德道聽途說,霹靂州有一位原住民神醫,連雙腳殘廢也能治好。八德信以為真,即便生活捉襟見肘,依然向朋友借錢,籌足馬幣六百令吉(約合新臺幣四千二百元)的車馬費去求醫,結果大失所望,八德說:「那位神醫說查克是天生不能走路,救不了……」

不僅如此,查克也患有嚴重癲癇症,當發作時急需入院就醫,八德無奈透露:「曾有一次,查克因癲癇症發作,留院長達十八天,住院費高達馬幣八千令吉(約合新臺幣五萬五千元);又有一次是六千多令吉(約合新臺幣四萬二千元,我得到處向朋友借錢來還清住院費……」

聽完八德帶孩子求醫的艱辛歷程,鄒曉玲最能感同身受,因為她也曾為醫治大女兒的病而奔波勞累。

鄒曉玲把思緒拉回去二十年前,娓娓道來:「我的大女兒一出生就有嚴重的心臟病。需要動手術,但手術風險高,醫師建議出國醫治,我們便籌錢送女兒到美國治療。記得女兒分別在11、22及39個月的時候動手術,左一刀、右一刀,最後一個手術是把前面的骨打開……」

同樣也是要到美國治療,但對八德來說談何容易。鄒曉玲心想,這孩子的命運會如何?就這樣長大嗎?她於心不忍。「我有能力送女兒去美國治療,但他就沒那麼幸運,因為他的希望是靠別人來決定,我們要讓他把希望拉回到當下,別想到那麼遠。」

◎往診指導 積極復健

2021年12月21日,鄒曉玲找來兒科醫師藍彩絲和團隊登門為查克看診。藍醫師細讀八德所提供的一大疊醫療報告,接著仔細地為查克檢查身體,最終得到一個結論:「查克的情況是屬於全面性發育遲緩,雖然他現在六歲,卻像兩三個月的嬰兒般全身鬆軟無力,也還不會走路、坐立、說話等。」

藍醫師建議,透過物理治療改善查克的情況,「為了讓孩子能夠坐起來,首階段是讓孩子控制他的頭部,因為頭是全身最重和最高的部位,也是重心。如果頸部的肌肉不夠強壯就很難控制頭,重心就會不穩,我們會嘗試讓孩子透過運動,來鍛練和改善頸部的肌肉。」

「Wheels on the bus go round and round, round and round, round and round……」藍醫師舉起查克的手,在空中邊轉圈邊唱兒歌。查克的母親坐在旁邊專心地學習,如何給查克按摩和做運動。「我們嘗試用各種方式刺激查克的大腦,包括音樂和觸按治療,希望透過觸感和節奏激發大腦的活力。」藍醫師解釋。

除了鍛練身體,健康的飲食習慣亦很重要。詢問之下,發現查克的早餐,通常是一瓶美祿加煉奶的飲料,而晚餐則是白飯配汁。原來八德夫妻誤以為這些是營養豐富,且對查克的健康有幫助的食物。經過藍醫師講解,他們才了解這樣的飲食習慣,不僅無法讓查克更健康,反而是導致查克肥胖的原因之一。

藍醫師和鄒曉玲特別帶了糙米、新鮮蔬菜、多種豆類、小扁豆、大燕麥等送給他們,灌輸他們正確及均衡的飲食習慣,尤其是「suku-suku separuh」(註2)的健康餐盤概念。藍醫師勸導八德夫妻:「現在最重要停止讓查克喝甜飲料,專注食用植物性蛋白質、新鮮蔬菜以及多運動。」

藍醫師和團隊的到來,讓八德夫妻看到了希望。自此,八德的妻子不再每天以淚洗面,而是積極地為兒子做復健。

◎轉愁為喜 手心向下

藍醫師和團隊答應三個月後,回來關懷。2022年4月2日,藍醫師一行人再次踏進八德的家時,映入眼簾的一幕,讓大家又驚又喜。查克用雙手撐在地面坐著迎接大家,而媽媽則笑容可掬地坐在一旁,以微笑表達為兒子感到驕傲。鄒曉玲雀躍地說:「不可思議,查克不只是可以坐起來,還有眼神交流,也開始學習與大家互動了!」

值得一提的是,改變了過去錯誤的飲食習慣後,查克的體重顯著下降,不再胖嘟嘟!

查克有如此好的進展,媽媽功不可沒。鄒曉玲謙虛表示:「我們做得不多,是他們夫妻很願意配合,聽從醫師的勸告和指示,每天不間斷地為查克做運動,才會看到成效。」

藍醫師漸進式指導八德夫妻復健運動動作,來到第四次家訪時,查克已經可以自行翻身,且懂得和爸爸互動。相較於第一次見面,八德臉上的笑容明顯變多了,他說:「我由衷感激慈濟上門來幫我的孩子,讓我充滿希望。現在上蒼再次賜給我一個孩子,我很期待孩子的到來,心情自然開朗多了。」

此外,鄒曉玲亦十分讚歎八德富有善心。為了讓八德多種善因,進而得善緣,鄒曉玲在第一次CBI發放時,鼓勵八德領養竹筒撲滿,並建議他每天投竹筒時,誠心為天下和孩子祝福。

八德二話不說,領養竹筒撲滿回家,而且讓查克每天親自投竹筒。「(之後的)第一次家訪時,八德便拿了重重的竹筒給我,讓我很驚訝!他第一次捐馬幣三十三令吉(約合新臺幣一百六十元)、第二次二十三令吉、第三次二十八令吉(約合新臺幣一百九十五元)……」鄒曉玲開心表示。

八德坦言,受到家裡長輩身教的影響,之前工作穩定時,他常布施給有需要的人。而今慈濟人再次啟發他的善心,他說:「雖然我現在沒錢,但我可以投點滴零錢入竹筒,累積下來就可以幫助人,即使幫到一個人也很開心。」

接近一年時間,慈濟人點滴的陪伴和關懷,讓原本彷徨無助的家庭看到一線希望的曙光。雖然查克的復健之路不容易,但團隊秉承著「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會繼續陪伴和協助孩子改善健康。

圖左 :藍彩絲醫師一行人再次踏進哈密的家時,映入眼簾的一幕,讓大家又驚又喜。查克(化名)用雙手撐在地面坐著迎接大家,而媽媽則笑容可掬地坐在一旁。[攝影者:鄒曉玲]
圖右 :查克的早餐,通常是一瓶美祿加煉奶的飲料,而晚餐則是白飯配汁。八德(化名)夫妻誤以為這些是營養豐富的食物。[攝影者:鄒曉玲]

圖左 :八德在志工鄒曉玲的鼓勵下,領養竹筒撲滿回家,而且讓查克每天親自投竹筒,多種善因。[攝影者:鄒曉玲]
圖右 :藍彩絲醫師漸進式指導八德夫妻復健運動動作,來到第四次家訪時,查克已經可以自行翻身,且懂得和爸爸互動。[攝影者:鄒曉玲]

圖左 :藍彩絲醫師(右)示範如何為查克做運動。查克的母親坐在旁邊專心地學習。【攝影:黃麗霓】[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右 :八德一家三口住在一間簡陋且衛生環境欠佳的店鋪二樓單位。雖然查克的誕生是八德夫妻另一個人生功課,但他們從不放棄。【攝影:黃麗霓】[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左 :志工鄒曉玲(右)和藍彩絲(左)去探訪八德一家人之前,貼心地先到便利店購買了糙米、雞蛋、水果等健康食品送給查克。[攝影者:陳思妤]
圖右 :相較於第一次見面,八德臉上的笑容明顯變多了,他說:「我由衷感激慈濟上門來幫我的孩子,讓我充滿希望。」[攝影者:陳思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