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5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雪隆分會 「愛∙伴學」計劃 雲端學習零落差

「愛∙伴學」計劃 雲端學習零落差

E-mail 列印
為加強弱勢和偏鄉家庭學生,應對學習落差以及社交孤離的境遇,慈濟雪隆分會參照臺灣本會「伴學趣」計劃,依據在地情況作出調整,籌辦「愛∙伴學」計劃,提供中、小學線上補習,讓學生在家也能開展居家學習。

兩年 多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多數國家採取了學校停課措施,以遏制疫情的蔓延。馬來西亞教育部也從2020年3月開始,採取了停課不停學的網上課室和雲端學習模式,讓學生在家也能開展居家學習。

◎疫情影響 教育隱憂

教育部第二副部長拿督馬漢順表示,根據國庫控股研究院一項調查顯示,自2020年3月宣布停課以來,全國各地共有四百九十萬名學前教育、小學和中學生的學習進度深受影響。

而由大馬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 Malaysia)發布的「邊緣家庭報告」的數據,更令人擔憂,有五分之一居住於市區的家長表示,孩子對上學失去了興趣。

資深兒科顧問醫師拿督阿馬星(Dr. Dato' Amar Singh)與各教育及醫療單位,聯合發表了一份關於後疫情時代,國家恢復教育進度的報告。報告中指出,由於學校長期停課,許多各年齡層的孩子,都經歷了零散的教育,導致一些孩子失去了基本技能,學習能力倒退,不得不重新學習社交互動。因停課而中斷的社交互動,也讓孩子產生嚴重的心理健康影響。

除了大部分兒童在教育進度方面,面臨學習損失,亦發現即便學校有提供網課,多達四成的人卻無法參與,尤以偏鄉地區、砂拉越和沙巴的人數最嚴重。學習損失將引致教育貧困,這不僅會對孩子產生巨大的影響,也關係到未來勞動力的質量和生產力。

雲端學習,始終無法取代面對面在校學習。馬漢順表示,不管是疫情肆虐當下或疫情後,線上學習會成為全球教育未來的趨勢。但在這非常時期,他希望通過教育部、校方、老師和家長的攜手並肩,讓孩子在「停課不停學」的大前提下,幫助每一位學生。

◎伴學計劃 應對措施

現今,即便各教育階段已恢復實體課,但後疫情時代仍然留下不少「後遺症」,為了儘快恢復教育進度,加強弱勢和偏鄉家庭學生,在應對學習落差以及社交孤離的境遇。

慈濟雪隆分會採取積極的措施,參照臺灣本會「伴學趣」計劃,依據在地情況作出調整,籌辦「愛∙伴學」計劃,每週兩次提供中、小學線上補習;補習科目包括馬來文、英文及數學,孩子可任選兩科。此外,每兩個星期一堂的慈濟人文課是必修科。

教育部曾於2020年3月至4月間,進行一項大型調查,顯示百分之三十七的兒童沒有任何數碼設備,僅百分之十五的學生擁有個人電腦,以及半數學生依賴智能手機。

教師的觀察記錄報告也證實,超過三成至四成兒童無法上網課。一些沒有互聯網連接設備,一些居住的地區網絡信號弱。即使網絡、電子設備齊全,許多學生也因為太長時間觀看螢幕,導致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

舉例來說,單親媽媽朱美玲(化名)獨自撫養三位女兒及一位患有腦積水的兒子。三位女兒一開始的出席率不理想,個案小組長陳威翰(誠翰)得知每當案主需要帶小兒子去醫院治療時,孩子們就沒有設備可以上課。陳威翰為他們申請兩部手機及數據流量,讓孩子們可以安心上課。

設備不足,網絡不穩定,甚至不懂得操作網絡設備,雪隆分會依據照顧戶的情況,提供線上補習所需的設備及數據流量,一一解決他們面對的問題。

◎看見需要 情義相挺

2022年1月啟動的「愛∙伴學」計劃,歷經三個月前置作業的籌備,動員超過兩百五十位志工,招募了七十多位課輔老師、一百九十三位學生。

由慈濟號召全馬各地社會人士組成的課輔老師中,有家庭主婦、師訓生、大學生等「非專業人士」。部分老師選擇以志工身分來付出,愛心滿滿的他們不收費,決心要拉這群弱勢孩子一把。

新冠疫情的蔓延,影響了許多在職員工。2020年,雲嬿婷辭去了在森那美醫療集團首席信息官(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的高職,走入另一段人生旅程。

2021年,她填上志工報名表格,在機緣巧合下,參與了「愛∙伴學」計劃,當了五年級的馬來文老師。學生卡瑞莎(化名)喜歡和她聊天,雲嬿婷因此得知她的父親,因確診新冠肺炎離世,深感不捨!主動聯絡個案小組長,一同做家訪,並送課外書和畫具給卡瑞莎,藉此給她一些安慰和鼓勵。雲嬿婷說:「卡瑞莎看到我很驚喜,她和我一樣喜歡畫畫。」

看到學生從不敢開口發表,到爭相發表意見,還有學生家長的肯定,讓雲老師有莫大的滿足感。目前是見習志工的雲老師說:「以前我在職場上需要表現自己,脾氣也不好;參與慈濟後,我說話比較有人文,心情也比較開朗了。」

疫情造成社會的困頓,卻也因此激發出人們善良本性——看見苦難、挺身而出。

來自北馬的羅南安老師是一名籃球教練,平時也在姊姊經營的補習中心教馬來文,熱心公益。同理孩子成長過程需要有人陪伴,可惜因距離太遠,否則他希望可以帶孩子出來打球,讓孩子多接觸人群,提升自信心。

補習才一個月,便收到學生的感謝函:「老師,我很喜歡上你的課,因為你說話很溫柔…… 我想要快點看懂馬來文,這樣考試就不難了……」

熱心的羅老師甚至主動提出,每個星期日晚間增辦一班馬來文基礎班。他坦言,只要「愛∙伴學」繼續承辦,他會支持到底!「看到老師和志工那麼用心,我不會離隊,合起來才有力量。」

◎志工團隊 強力後盾

由於課輔老師大多來自社會大眾,「愛∙伴學」計劃成立有教育背景的教學資源組,安排師資培訓、提供教學資源,協助提升教學品質,不時觀察上課狀況,有不足之處給予援手或提醒。同時設立隊輔團隊為後盾,協助解決老師面對的問題,也邀約老師參與慈濟活動,如「Kita 1 Keluarga 2.0守望相助」慈善紓困計劃的家訪、雪隆大水災災區打掃,及祝福金發放等。

2022年1月份計劃啟動,團隊面對接不完的變化球。設備不足、網絡問題;補助購買的數據流量,被孩子用來玩線上遊戲;網絡不穩定,甚至不懂得操作網絡設備……最嚴重的是孩子的出席率,常常忘了上線的時間,老師與志工則需要不斷地打電話關心,提醒他們來上課。

二月份,為了改善出席率,教育團隊結合慈善組攜手電訪,帶動隊輔與老師一起參與。志工藉此啟發老師們的悲心,讓他們了解孩子的家庭背景,更能同理孩子需要老師的愛與關懷。同時,也讓家長及孩子了解團隊的用心,進而重視這線上補習班。

個案小組長是學生最熟悉的人,他們是課輔老師、隊輔及學生之間的橋樑;任何需要家長配合的部分,個案小組長都會協助轉達。

孩子們不僅在課業上有進步,態度與品格方面,也因為上了人文課而有所改善,老師們也因為家長們所給予的正面回饋,而感動滿滿。

九歲的多蒂(化名)文靜聰慧,有些害羞但理解力很好,除了專心聽課,還用心設計學習時間表,勤勉及認真做功課,在家裡幫忙做家事。看著女兒從不敢開口,到可以在線上搶答,積極好學,不再浪費時間和弟弟玩耍,今年的成績有進步,媽媽很欣慰。

由志工與外界師資所組成的「愛∙伴學」計劃,深獲家長的正面肯定。線上家長日,上線的除了有老師、家長、學生之外,也有教學資源組各科目的組長、隊輔、個案小組長。家長們一致給予「愛∙伴學」團隊高度的肯定,感恩老師對孩子們付出的愛心以及耐心的教導。

一路走來跌跌撞撞,教育組和慈善組志工攜手合作,透過個案小組長、教學資源組、隊輔團隊,努力尋求各種對策,用心用愛跨越了重重障礙。

數位線上學習已逐漸成為一種趨勢,不僅提供學童多元的學習資源,同時也讓弱勢學生,透過教育改變命運、翻轉人生,在施與受之間啟動善的循環。教育不是看到希望才堅持,而是因為堅持才看到希望!

圖左 :個案小組長陳威翰(左二)得知照顧戶朱美玲(化名)的孩子們上網課不夠設備,為他們申請兩部手機及數據流量,讓孩子們安心上課。[攝影者:鄧亦絢]
圖右 :熱心的羅南安老師主動提出,每個星期日晚間增辦一班馬來文基礎班。他坦言,只要「愛∙伴學」繼續承辦,他會支持到底![攝影者:林妍君]

圖左 :團隊在線上辦家長日。家長們一致給予「愛∙伴學」團隊高度的肯定,感恩老師對孩子們付出的愛心,以及耐心的教導。[攝影者:林妍君]
圖右 :雲嬿婷(右)得知學生多蒂(左)的父親,因確診新冠肺炎離世,深感不捨,主動聯絡個案小組長,一同做家訪,並送課外書和畫具給多蒂,藉此給她一些安慰和鼓勵。[攝影者:林妍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