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18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桃園 歲末祝福入經藏 攝受經文滌習氣

歲末祝福入經藏 攝受經文滌習氣

E-mail 列印
2022年入冬以來最強的寒流於12月18日來臺灣報到,連下幾天的雨暫時歇緩,儘管寒流來襲寒風刺骨,吹得人人裹緊大衣。但桃園第三聯區約九百位慈濟志工卻是滿懷喜悅,頂著寒風前來參加授證第二場次的歲末祝福, 弟子殷切孺慕之情掛在臉上,領受師父贈予的福慧紅包。

歲末祝福是莊嚴殊勝的法會,有弘法利生的法船,還有年味的感恩與歡喜。弟子們用心的企畫、籌備與排練,期望將最好的身行供養師父,讓師父歡喜。尤其是志工們,近一個月來在中壢園區的大帳篷下,即便是下雨天踩在泥濘的草地上,有的站在露天的平地上穿著雨衣,一次次地練習彩排入經藏,而今天終於驗收成果了。

◎彎腰做環保 領悟做慈濟

此刻在舞臺上,入經藏的新慈委洪翊芸感受更是深刻,再次的培訓,透過做志工體驗過程及讀書會《法華經》經文的體悟,自我淨化內修慢慢將跋扈的個性改變。她感嘆十幾年前就認識慈濟,但沒有因緣進來……。

十多年前,娘家在高雄靜思堂的附近,看見許多藍天白雲的志工做環保,好奇心起想一探究竟。志工用心解說做環保的重要性,聽了雖然心動,但未行動,心中暗自期許將來有機會再做志工。

之後隨著家業在桃園平鎮開了日本料理店,做生意當起老闆娘非常忙碌,強勢跋扈的習氣也慢慢生成,而自己渾然不自覺。

過了許多年,有一天她在住家附近散步,熟悉的藍天白雲做環保身影又出現眼前,這次她決定走入環保站。對習慣當老闆娘的她來說,彎腰做環保,已經不容易。做環保的當中,有時自己的想法和別人不同時,貽指氣使的習氣又跑了出來,眼睛裡總是看到別人的缺點,卻忘了要改自己的缺點。此時資深志工陳豐華耐心溫柔的聲色,輕輕的在她身旁提醒。

陳豐華就像一位有耐心的媽媽,一步步地教,「做志工不是付出有收穫就好,更重要的是學做人,改變自己。」

陳豐華的往生,給她帶來無比的心痛,她也信守諾言,要參與培訓,結束料理店後,2021年轉換保母職業,同時開始培訓。那年也是疫情的第一年,大都採線上課程,自己對慈濟核心精神價值,四大八法還無法融會貫通,自知無法通過培訓,因此萌生放棄培訓的念頭。培訓志工張如玉殷殷叮嚀,「妳已走在慈濟的半路上,妳不繼續往前,妳的願力如何實現?」

一語驚醒夢中人,洪翊芸下定決心,收拾好心情,準備再出發。除了在慈濟勤務上更認真努力參與外,社區讀書會對法繹很用心,一點一點地改變,學會身段柔軟、謙卑待人。

「生命的答案是甚麼?身體力行去領悟,逆境感恩煩惱不生,心在慧命中成長。」入經藏中的演繹,洪翊芸了然於心,無明煩惱與清淨心都在一念,應往內自省,在身體力行中改變。

上臺受證,代表今後是上人弟子,她說:「自己是一隻謙卑的蝴蝶,也願意做一隻努力發光的小螢火蟲。」在慈濟志業上腳步不停歇,勇於承擔樂於配合。

◎講經堂內入經藏 經文入心攝受深

旅居大陸廣州二十三年的黃綺瑞,於今年七月回臺灣,非常期待第一次參加臺灣的歲末祝福。往年在大陸只能透過大愛電視臺看歲末祝福入經藏,今年親臨現場且參與法海區演繹,內心有著無比的法喜、感動。

經過無數次的排練,黃綺瑞對經文的感受是一次比一次攝受。能與這麼多同師、同道同志願的法親,一起入經藏,真的是好因緣呀!「歲末祝福時內心更震撼,唱〈開經偈〉時眼淚不由自主的流下來,我想這是與上人心最貼近的時候,也是懺悔的眼淚。」黃綺瑞說出心裡的感受。

懊悔的黃綺瑞表示,有時沒有守好身口意,和先生吵架,講話得理不饒人。「我最近傷了他的心,今年4月2日他腦梗中風,現在恢復得還不錯,希望我的逞一時口快,沒有造成遺憾。」此刻的她深深覺得靜思語「理直要氣和,得理要饒人」是對自己最好的教育。

一場殊勝的法會,有法海演繹者的法喜、攝受,入經藏種子隊員的感受更是特別。

入經藏演繹種子團隊的許瑞桃,感受最深的是上人常說的「把握因緣」。因為疫情打亂了生活次序,她的大兒子住在外面最近確診,還好小兒子出國還沒回來,而她的父親因脊椎問題在南部住院,剛好開刀完成。雖然有這些狀況,遇上歲末祝福,她思考後決定把握因緣,「我如果沒有參加,機會可能就錯失了。」

也因此有機會到舞臺上補位入經藏,許瑞桃分享本身是演繹種子,動作手勢不覺得困難。但每次入經藏彩排時要克服場地不同、雨天的練習才困難。但大家互相提醒,彼此鼓勵,陪伴受證的新發意的委員、慈誠,共同完成殊勝的入經藏演繹,這種感動的回憶會持續很久。

◎慈濟法船 揚起風帆

舞臺上、平臺、法海區的演繹志工共同演繹《無量義經》〈說法品〉,「慈濟小行星,產生蝴蝶效應,擴大愛、拉長情,五毛錢的行善,從家園到世界。」志工們共同一心成就愛的世界,此時航向五大洲的「弘法利生」慈濟法船,從講經堂中門緩緩開進來。

製作法器的團隊同樣花了一個月的時間,用心製作出,救拔苦難眾生的慈濟法船。志工們製作的祈福法船,船上每一項設計都有著重要的意涵,象徵慈濟法船航向世界五大洲,照亮地球黑暗的角落,讓苦難的眾生走向光明。

慈濟走過五十七年,每一年都提倡回歸竹筒歲月,所以船身用竹筒堆砌而成。志工鍾豐權完成繪圖後,由從事裝潢業的黃廣源、呂信庚用木材打造船身,外面再用一百七十四個「五毛錢小竹筒」排列成型。

鍾豐權親自砍竹子做了三十個竹筒,特別的這是微笑竹筒。投幣口和一般竹筒成一字形不同,他分享說:「希望讓人看了會起歡喜心,能夠每天存一個善念,讓大家更願意布施,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法船上又擺放著螢火蟲,慈濟人如螢火蟲點亮微光照亮別人,不要忽視自己小小的力量,點點星光聚在一起就能照亮黑暗的角落。在生態農場工作的張珍惠,運用巧思就地取材,以天然植物為素材,製作了一隻大型螢火蟲,身體採用竹編燈罩組合而成,眼睛、嘴巴和觸鬚分別採用自然乾燥的楓香子、肯氏南洋杉和益母草,整體搭配維妙維肖。

張珍惠表示選擇天然植物的用意是環保,當這些素材老舊時,依然能回歸大地,成為大地的養份,也達到永續生態的理想。

法船的製作過程面臨極大的挑戰,經過一次次的嘗試,不斷地修改,螢火蟲修了三次才完成。透過張珍惠的巧手慧心,原本瘦長的螢火蟲穿上大麥穗的外衣後變得圓潤可愛,在法船上展翅飛翔。一群小螞蟻在桅杆上面努力地爬向頂端閃閃發亮的地球,每一個細節都有重要的意涵。

志工曾素娥說:我們希望當地球亮起來的時候,大家發出的那一分善心和善念,能夠照亮全世界黑暗的角落,引航所有苦難的人走向光明,期待啟航五十七年的法船能不斷地航行到彼岸。

除此之外,由志工陳寶娟創意發想的「弘法利生」工具書,是一本精緻美編的書籍,裡面記載著眾人的美善足跡,除了捐獻者的芳名錄外,還有他們寫的一小段感恩祈福語。世界上還有許多苦難人需要去濟助,祈願人人響應弘法利生,感念佛恩,回饋佛陀的故鄉,送愛到尼泊爾。

◎微小螢光匯聚 成就滿滿愛心

上人今天開示提到:「菩薩們,我們要疼惜大地,還要保護眾生的生命,眾生,我們也是眾生之一,時常都說保護物命、愛惜物命。」

做環保將近三十年的社區志工呂錫蓮,聽了上人的開示,頻頻點頭,身體力行延續物命,非常節儉。當她看見法船緩緩開進來,法船上小螞蟻努力向上爬、展翅的螢火蟲,心裡很感動。她覺得自己就是小螞蟻,每天盡自己的微小力量做好環保,也是「弘法利生」弘揚環保理念,環境保育利益人群。

同樣在法海演繹的福田志工錢湘媚,第一次參加上人場次歲末祝福,有著感動和歡喜,當她親自看到上人,莫名的眼角流下感動的淚水。而最歡喜的是從師父手中拿到紅包,她覺得收到師父滿滿的祝福,心中充滿感恩幸福。

儘管外頭天色已暗、寒風吹得更緊,參加歲末祝福結束後的志工們,在靜思堂外門口,揮手互道再見,心頭依然暖暖的,一點也不覺得冷。

圖左 :12月18日桃園靜思堂內,中壢地區新受證慈誠委員共八位,洪翊芸洪翊芸(右四)表示自己是一隻謙卑的蝴蝶,也願意做一隻努力發光的小螢火蟲,慈濟志業上腳步不停歇,勇於承擔樂於配合。[攝影者:江展楠]
圖右 :中壢地區志工們製作的弘法利生法船,船上每一項設計都有著重要的意涵,象徵慈濟法船航向世界五大洲,照亮地球黑暗的角落,讓苦難的眾生迎向光明。[攝影者:丘亭]

圖左 :中壢地區志工團隊費時一個月,共同製作弘法利生法船,慈濟走過五十七年,每一年都提倡回歸竹筒歲月,志工鍾豐權(前)完成繪圖後,由從事裝潢業的黃廣源、呂信庚用木材打造船身,外面再用一百七十四個「五毛錢小竹筒」排列成型。[攝影者:丘亭]
圖右 :旅居大陸廣州二十三年的黃綺瑞(右二),往年在大陸只能透過大愛電視臺看歲末祝福入經藏,今年七月回到臺灣,第一次參加臺灣的歲末祝福,且親臨現場參與法海區演繹,內心有著無比的法喜、感動。[攝影者:溫巧好]

圖左 :慈濟用心用愛一路走過五十七年,人人如螢火蟲發出微光,集合眾人的善心和善念光芒,也能照亮全世界黑暗的角落,幫助所有苦難的人走向光明。[攝影者:江展楠]
圖右 :法船上的螢火蟲是由慈濟志工張珍惠製作,表示選擇天然植物的用意是環保,身體採用竹編燈罩組合而成,眼睛、嘴巴和觸鬚分別採用自然乾燥的楓香子、肯氏南洋杉和益母草,整體搭配維妙維肖。當這些素材老舊時,依然能回歸大地,成為大地的養份,也達到永續生態的理想。[攝影者:丘亭]

圖左 :2022年12月18日桃園區授證場次歲末祝福,靜思精舍德禪師父為新受證委員、慈誠、榮董掛上佛珠。[攝影者:丘亭]
圖右 :桃園區第二場授證場次歲末祝福,中壢地區慈濟志工以歡欣的心情齊聚講經堂及國議廳,歲末年終大家揮手互道新年快樂。[攝影者:丘亭]
圖左 :在法海演繹的社區志工錢湘媚(左),第一次參加上人場次歲末祝福,有著感動和歡喜,當她親自看到上人,莫名的眼角流下感動的淚水。而最歡喜的是從師父手中拿到紅包,心中充滿感恩幸福,她表示會更投入志工活動。[攝影者:劉義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