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中區志工接力 為玉里鄉親打造安身安心的家

中區志工接力 為玉里鄉親打造安身安心的家

E-mail 列印
「嘰——嘰——」2022年12月12日午後兩點多,機具鋸斷鐵器的刺耳聲,劃破寧靜的玉里鎮天空;經過信義路的人們,不論是步行或是騎車經過,總不由自主地好奇探頭張望。他們似乎都有一個共同的疑問,「這兩間被 貼『紅單』的房子,是要蓋了嗎?」

想想,「九一八地震」都已經過了將近三個月了,這兩間房子(信義路三十七巷一號、三號)的主人,都已經在外租屋這麼久了,是應該要蓋的時候了。也如慈濟基金會營建處林敏朝主任說的,證嚴上人一直掛念這些在外租屋的鄉親,希望儘早將房屋蓋好,讓他們早日回到自己原先居住的地方,人親土親,也能安心過年、過冬。

志工們明白上人的心意,也想要幫忙圓滿這件事情。中區志工團隊於是繼十月、十一月的受災房屋修繕後,在12月12日再回到玉里,幫忙搭建鋼構組合屋,希望可以趕在農曆年前,讓他們順利入住。

◎鋼構組合屋 考量安全及舒適感

慈濟所搭建的組合屋共有六户,分別位在玉里鎮(五戶)及富里鄉(一戶)。「我們這個組合屋所用的材料,不管骨架或是外牆的材料,甚至屋頂的鐵板,跟過去慣用的組合屋,所使用的材料是完全不同的。」林敏朝主任提到,過去在九二一地震時(1999年)為災民搭建的組合屋,與一般工務所使用的材料一樣,板很薄,「現在這個板,可以隔熱,有冬暖夏涼的效果。」

為什麼要使用這樣的材料呢?林主任提到,最主要是考量玉里地震頻繁。尤其是住在信義路,一百零四歲的林老先生,在地震後一直期盼慈濟能幫忙蓋輕型構架的組合屋,一旦地震來時,可以比較安心,不用擔心房子會傾倒。

因為老人家有這樣的想法,營建團隊便立即評估可行的方案。團隊想到COVID-19疫情時,慈濟在很多地方幫忙蓋了檢疫站;這種檢疫站工時不長,於是邀請合作的廠商繼續合作。

畢竟是永久屋的概念,因此所使用的材料自是要特別謹慎。林主任提到,外牆的部分要符合建築技術規則,達到不燃材料;使用的鋼構材料,安全性很高,即使遇到地震,住者也不用擔心牆面會倒,或者天花板會崩塌下來。「廠商說,這次組合屋所使用的材料,可以用到十五年,甚至二十年都有可能。」

不僅住屋結構堅固,外牆及隔間所使用的庫板,兩面都是金屬,中間有隔熱材,甚至設計的斜屋頂,不但利於雨水排流,屋頂的鋼樑下還鋪上隔熱棉。「大雨來的時候,裡面不會聽到聲音;大太陽的時候,熱也不會傳導到室內來。」這樣的設計,就如林主任說,把安全上的問題,以及居住的舒適度都一併考慮了。

在居住的舒適度方面,營建處還特別設計了整體衛浴設備。在採光、通風方面也有特別考量,尤其室內有二、六米高,不會像一般貨櫃屋那樣有壓迫感。

◎團隊再次集結 打造「正式」的家

從九一八地震之後,中區志工洪武正就來到玉里參與災後的重建會議。當他知道上人急切地希望災民能有完整的房屋可以避冬,就陸續陪伴中區志工,分成多次梯次,完成受損房屋的修繕工作。接著又因慈濟要為房屋受損嚴重的災民蓋組合屋,他也義不容辭地陪伴志工前來。

營建處在十二月初將組合屋的地基鋪設完成,所以志工團隊於12日進駐之後,也很順利開工。以位在信義路的兩間住屋來說,半天時間,整個鋼構的結構大致已經架設完成。

其實中區各組隊將在17日、18日兩天辦理社區歲末祝福,很多志工都必須忙於籌辦,但是許多人還是盡量挪出時間前來。雖然第一梯次的志工人數只有二十多人,但是工程還是很順利往前進行著。

洪武正本身經營機械零件工廠,他看到工地所使用的材料時,對著林敏朝主任說:「我看這些套件,真的有夠讚!」其實在九二一地震時,洪武正就曾參與組合屋的興建;2013年,菲律賓因海燕風災受創嚴重,他也陪伴團隊前往獨魯萬市(Tacloban)搭建組合屋。

秉持這樣的經驗,要再投入組合屋的搭建,對洪武正及團隊來說,都不成問題。就如他所說,「別人要再摸索,我是不用。雖然形式不一樣,但是概念差不多,都是套件的組裝。」儘管如此,他在出發前還是告訴團隊,這次是配合廠商施作,所以要盡量以他們為主導。

有了幾次的合作經驗,加上洪武正平時就與團隊建立了絕佳的默契,即使是配合廠商,他們也不會認為是做「助手」就不來,而是「有工作快做,沒工作就快回家」。加上六處工地散落在各處,洪武正請大家要有心理準備,「這裡沒有工作,別地方還有。」他接著說:「他們都是內行的,所以廠商看到他們在鎖螺絲,或是幫忙切割、電焊,也就放手給他們做。」

這次搭建的鋼構組合屋,不僅有建築師設計圖,還向花蓮縣政府申請建築執照。洪武正進一步說明,「之後也會有縣府發給使用執照,所以是『正式』的房子,住了幾十年後,還會是一個溫暖的家。」

◎合主人意 就是好功夫

「上人說:『合主人意,就是好功夫。』」林敏朝主任表示,這次所搭建的六戶組合屋,都是依照住戶本身的需求量身訂做,「每塊土地形狀不一樣,必須依據長寬等條件做搭配,所以每戶的情況真的都不一樣。」

以林老先生的住屋來說,因為有兒子來同住,所以就用三個單元。一個單元是五、五坪,應該是十六、五坪,但經過跟林老先生及長子林永達討論之後,考量老人家的意願,重新組合成三合院的感覺,所以變成類似四個單元的組合。屋前拉出的雨披,讓老人家在屋簷下不會曬到太陽,即使下雨天也能到戶外坐,又不會淋到雨。

12月13日上午,林永達來到工地,看到自己的房屋已有了雛型,非常高興地說:「在我們最需要的時候,很感恩慈濟伸出援手!」

這場突如其來的地震,對世居在此,而且年歲已長的林老先生來說,也算是一大打擊。「他對這個房子有感情,所以房子有裂痕不能住,他還是勉強想住在裡面。」林永達談起地震發生時,來不及找房子住,屋外比較小的那間房間雖然也裂了,不過不像主屋嚴重,就暫時讓老先生住在那裡。

後來持續發生餘震,房子的裂痕一天天加大,就暫時到長良里租屋。知道慈濟要幫忙蓋屋,他安慰老人家,「房子也老了,剛好遇到地震,慈濟給我們最大的協助,又讓我們在過年前有新房子住,你就不要擔心。」老人家聽了,才慢慢寬心。

最令老人家感動的, 10月11日那天,上人親自從花蓮來探望他。「人平安就好!」上人輕聲撫慰著林老先生,並送上佛珠及保暖圍巾。其實當林永達事前告訴老人家,上人要專程來看他時,他高興得一早就來等候,「他那天講話很大聲,感覺出來很興奮。」地震發生後,上人與志工都來探訪林老先生。林永達直說:「上人專程來,我爸爸很高興,我也高興得快要掉眼淚!」

林老先生育有二子四女,四個女兒都已結婚,散居在臺灣各處;林永達於2003年從臺北市中正高中退休後,就返家照顧年邁的父母親。母親在九十歲往生後,他繼續在老家陪伴父親,弟弟一家人,則留在臺北。

看到大家專程從臺中過來幫忙,林永達內心充滿感恩。他說:「今天(12/13)下午,我就帶我爸爸過來看。」

那天下午,等老先生睡過午覺,林永達便攙扶老先生來到工地。拄著拐杖的林老先生,頭戴毛帽,身穿紅色外套,在志工們的簇擁下,站在施工中的房子前面。「這上面的屋頂是斜的喔!」「這可以洩水。」「阿公,你看了有沒有很滿意?」志工們與老先生就像家人一般,熱絡地向他介紹。

「很滿意啦!」在微冷的涼風中,老人家的臉上盡是笑容。他一手拄著拐杖,一手指向工作中的人說:「你們這些技術人員,實在不簡單,速度又很快!」之後,又對著旁邊的志工說:「這個顏色,我看得,很漂亮!」逗得旁人也跟著笑了。

志工們圍著老先生,仿若一家人般,站在屋前的空地說說笑笑。耳邊不斷傳來的鋸鐵聲,此時已不再刺耳,反而如奏著歡樂的樂音,與眾人共同期待這個「家」趕快蓋好。

後記:經過工程人員的努力,以及後續水電、木工、油漆團隊的協力,林老先生的住屋,終於在12月22日打造完工。外牆的木紋飾板加上斜屋頂設計,外觀就如一座三合院般;內部PVC木紋地板,加上整體衛浴設備,以及矽酸鈣板隔間,油漆粉刷之後,就是一間溫暖又舒適、安全的新家。

圖左 :2022年9月18日一場地震,一百零四歲的林沈樹老先生(右)住家,被震出許多裂縫。(圖左為老先生的長子林永達,照片由其提供)[攝影者:魏玉縣]
圖右 :2022年12月12日下午,中區志工團隊進駐位在玉里鎮信義路的兩處工地,與廠商展開鋼構組合屋的搭建工程,後續四戶工程也將陸續進行。[攝影者:楊凱誠]

圖左 :慈濟基金會營建處林敏朝主任(右一)到工地巡察工程進行的情況。林主任表示,這次搭建的組合屋,把安全上的問題,以及居住的舒適度都有一併考慮。[攝影者:楊凱誠]
圖右 :斜屋頂的鋼樑下還鋪上一層隔熱棉,不但容易排流雨水,太陽的熱也不會直接傳導到屋內,達到冬暖夏涼的效果。[攝影者:楊凱誠]

圖左 :中區志工團隊配合廠商當起「助手」,在工地發揮螞蟻雄兵的團隊精神,將建築材料搬到要施工的地點,也加速了工程的進行。[攝影者:楊凱誠]
圖右 :志工洪武正(中)跟中區志工團隊建立了絕佳的默契,不論是修繕受損房屋,或是搭建組合屋,他都在場陪伴。[攝影者:楊凱誠]

圖左 :12月18日,寒流逼近,精舍德澄師父(右二)、德露師父(右一)特地從花蓮南下,慰問工程人員及志工的辛勞。[攝影者:楊凱誠]
圖右 :中區志工團隊雖然是配合廠商施作,但也發揮專長,在現場協助電焊、切割以及鎖螺絲等工作。[攝影者:楊凱誠]
圖左 :在工程人員及志工團隊通力合作下,林沈樹老先生的新家,終於在12月21日完工,大家歡喜地在新屋前合影。[攝影者:林雪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