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七十五年前一 個秋瑟欲寒的早上,宜蘭市的警察局宿舍裡傳出「哇哇哇……」嬰兒的 哭聲迴盪在整個宿舍區。產婆(助產士)抱著小女嬰走向林清通:「林先生,恁某又閣生了一個查某囝(你太太又生了一個女孩)。」
這是林清通夫婦生下的第九個孩子,小女囝一出生就已經有二個姊姊,六個哥哥。「把她取名為『慎』吧,希望她以後做任何事情都小心謹慎。」在派出所當主管的父親親自為這女嬰取名「林慎」。
◎在「愛」的環境下成長
小林慎出生後又為父母招來三個弟弟,一個家庭有十二個孩子,食指浩繁,僅靠父親在警察局的薪水無法維持開銷。母親是一位勤儉持家的女人,照顧一家大小之外,還會養些雞來補貼家用。一家子人多,要聚在一起不容易,只有在晚餐的時候才有機會在一起吃飯,父親會利用這時候耳提面命的告訴他們:「兄弟姊妹之間要互相尊重,任何事情都要互相幫忙,和睦相處。」
父親看起來很有威嚴,但內心卻是柔軟,而且樂善好施。他可以吃豆腐乳配稀飯,但是看到報紙上刊登有人需要幫助時,會慷慨地拿出節省下來的錢佈施,因此曾被表揚全省好人好事代表。
林慎受到父親的影響,做人做事規規矩矩,而且與父親一樣會隱名做好事。中年之後接觸到慈濟,與證嚴上人的理念很契合,心裏想:「這就是我人生要走的路。」
林慎在國中畢業後,在姊夫的介紹下到蘇澳的「臺灣合會(臺灣企銀)」任職,且半工半讀完成高職學業。在銀行從基層到退休有四十五年,工作認真、對客戶友善,服務態度很受好評。
◎火車上的邂逅
家住宜蘭,工作卻在蘇澳,每天下班後,還要再回到宜蘭上課,因此坐火車通勤就是她的日常。她總是靜靜的坐著,沒料到一位海事學校同學一直注意她,而且對她展開情書攻勢。
幾次書信往來,漸漸熟識;這位男同學叫葉炳坤,寫得一手好字,情書寫得文情並茂,林慎被感動而與他交往。八年後二人共組家庭,婚後冠夫姓,從此「林慎」成為「葉林慎」,踏進了命運的另一段旅程。
葉炳坤的家裡是經營鋸木廠生意,他是家中長子。小時候得了一場重病,奄奄一息。當家人想要放棄治療時,他卻突然恢復健康。對於這個大病不死的兒子,母親自然對他萬般疼愛,特別寬容,是否因此造成日後他愛賭博的行為,事隔多年,人事均非,已經沒有辦法下定論了。
不過,我行我素的行為,在他海事學校畢業後,從事「跑船」工作的過程中可以窺出一二。當時船到國外碼頭,只要一下船就不見踨影,等到要開船了,全部的人就等他一人。
婚後孩子陸續出生,父親要葉炳坤回家幫忙鋸木廠的生意,夫妻兩人因此和父母同住。葉林慎白天銀行上班,下班後還要料理家務、帶孩子,幫忙處理工廠事務,非常忙碌。但年輕、辦事能力又強,總能面面俱到,公婆對她疼惜有加。
葉炳坤在下班後常跑去賭博,葉林慎常常在銀行下班後帶著孩子找爸爸,一個牌桌找過一個牌桌。賭博十有九輸,賭徒在牌桌上追求的是「贏」的刺激,卻在「輸」的局面下越想要翻盤,賭注越下越大,輸的更多。
葉炳坤在賭桌上欠了許多賭債,簽出付不出的「芭樂票」。葉林慎了解家裏的事業不能讓他的信用破產,於是幫他付了支票款,有多少錢?葉林慎說:「太多了,記不清楚!」到後來實在維持不了,只能賣房子還債。
好賭欠賭債,鬧到葉家人都知道,葉林慎苦口婆心的勸他不要賭了。有幾次先生寫下悔過書,立誓不再賭博,但禁不起賭友的引誘,又重回賭桌。傷心的葉林慎沒有當著家人的面和他鬧,因為她記住長輩曾說過:「不能在廳堂上大吵大鬧,」為了維持家庭的和諧,一再隱忍。
先生的不爭氣,公婆認為都是做妻子的沒有教好先生。愛面子的葉林慎,不管在家裡有多苦,每天還是穿得漂漂亮亮出門,從不和外人吐苦水,甚至娘家的人都不知道,大家只覺得她很幸福。
◎兒子 你是媽媽的心頭肉
身為長媳,有傳宗接代的壓力,連續生了兩個女兒後,葉林慎心裡著急了,於是到台北龍山寺祈求生子。果真第三胎如願生了一個漂亮的男嬰。
兒子滿月時,長輩為孫子擺宴席請客,歡歡喜喜為他慶生。「那時候還沒學佛,不知道這樣是犯了殺業。」葉林慎回想起往事,不勝唏噓。
兒子取名為葉于豪,很乖巧,總是笑容滿面。一次過年時,全家族一起團聚,堂弟手上拎著一條還活蹦蹦的大魚走了進來。「豪哥,豪哥,這條魚我不會處理,你來幫忙一下好不好?」于豪看到後,把魚拿到屋外的走廊往地上摔,魚頭被撞擊後,在地上一動也不動,一條魚的生命在剎那間隕失了。葉林慎回想起那一天的情景,心裏就覺得難過。
于豪心地善良,文靜不多話,長大後在工作上謹守本分,而且很樂於助人。有時候看外籍(移工)的同事,做的是勞力的工作,體力消耗大,但為了省錢,捨不得花錢買吃。
他回家後會問:「媽媽,有沒有吃的東西可以讓我帶去給同事吃?」在葉林慎的心裏,兒子就是這麼懂事體貼。
◎香噴噴的炒飯
意外發生的前一天傍晚,于豪關心的問:「媽媽,妳有沒有吃炒飯?」那段時間葉林慎的身體常感不適,兒子特地買了一些調理食品,方便媽媽下班後,只要溫熱一下就有晚餐吃。葉林慎望著剛洗完澡,從瀰漫熱氣的浴室出來的于豪,心中充滿溫暖地對他說:「有啊!你的炒飯很香、很好吃。」。
隔天早上,葉林慎突然心血來潮,一反往常的送兒子到門口,目送他上班。
「媽媽,媽媽,公司打電話來,聽說于豪受傷了,現在送到博愛醫院。」葉林慎接到大女兒葉于菁的電話,她心裡想:「早上才送他出門,應該沒甚麼大礙,把手上的工作完成再說。」於是告訴于菁:「我還有一筆帳還沒對好,妳先去醫院看一下弟弟。」
不一會兒,電話又響起:「大嫂,妳怎麼還在工作啊?于豪受重傷,妳還不趕快去醫院?」電話中傳來小嬸焦急的聲音。
葉林慎這才意識到事態嚴重。她急忙結束工作,騎著腳踏車飛快地趕到醫院急診室,看到兒子被一群人圍著。她走到病床前,看見兒子全身乾乾淨淨、沒有外傷,安靜地躺在病床上。
「他已經沒有呼吸心跳了!」醫生對她說。宛如晴天霹靂般,「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她的心像被撕裂般:「這是好不容易求來的兒子,早上才送他出門上班,怎麼就這樣躺在那兒,不說話了?」
她很快就讓心靜下來,立即問周遭的同事意外的始末。原來已經下班的于豪,看到同事的工作還沒有完成,於是就主動幫忙。沒戴安全帽之下,不慎踩空,從三樓高的屋頂上摔落下來,頭部著地,傷重不治。
「他是做好事!他是做好事!」葉林慎不斷安慰自己。
「我已經不痛了!」面對大家的安慰,她平靜地的好像沒事發生,其實內心有如刀割。白天打起精神處理兒子的後事,沒有時間悲傷,但在夜深人靜時,就抱著棉被痛哭。
所幸志工楊美玉及慈濟法親的陪伴,很多人前來關懷,為他助唸。有出家師父也過來勸她:「逝者已矣,妳要放下,多祝福他。」聽了師父的話,葉林慎轉念:「我不斷的祝福他,希望他能找到慈濟的家庭,接受良好的教育,將來才能學佛。」
回想起以前種種,心痛的感覺還在,臉上還會淌下淚水,不過,生命無常她了然於胸,只是輕輕地嘆一口氣:「都是因緣啦!」
那年于豪才二十九歲,身為大姊的葉于菁,擔心媽媽無法承受,於是帶著三個孩子陪著媽媽一起參加大愛媽媽到校園說故事,三個孩子同時也進入慈濟兒童班,對慈濟漸進了解,2013年葉于菁跟隨媽媽的腳步,受證慈濟委員,母女同行菩薩道。
◎師父不是普通人
時間回到1989年,葉林慎的另一個階段人生。
那時候父親常說:「花蓮有位師父很慈悲,很瘦弱,都在做好事救濟貧苦的人,我很想找一天去花蓮看看。」家人正在安排到花蓮時,葉林慎的二姊正巧來電,邀約她和爸爸去花蓮慈濟護專(現在慈濟科技大學)參訪。
於是葉林慎與父親、二姊一起搭上慈濟列車,到花蓮參加慈濟護專的開學典禮,那一天竟然有兩萬多人參加一○七位學生的開學典禮,很不可思議。
更不可思議,典禮中陽光普照但雷聲大作,中午休息竟然下起傾盆大雨。下午運動會時,證嚴上人上台致詞時,天空開始竟然放晴了。她遠遠的看著上人,內心由衷的欽佩敬仰,心想這位師父不是普通人,一定要跟隨他。
回程在火車上看到穿旗袍的志工陳燕卿,就上前請教:「要如何才能穿上這件旗袍。」陳燕卿解釋:「慈濟委員要參與訪視活動和勸募會員,」葉林慎覺得:「這應該沒什麼問題。」之後她找到開超市的楊美玉,跟著她學習做慈濟。
每個月葉林慎到店裡繳交功德款,楊美玉師姊總會和她聊天兩個小時以上,告訴她一些慈濟的近況,還有幫助了多少社會暗角的貧困家庭。楊美玉還會在休假日帶她去訪視。
以前訪視的個案較少,但是都散居在不同的鄉鎮。往往早上六點半從羅東出發到宜蘭員山鄉,再到壯圍鄉,結束後回到家裏已經晚上八點了。她不感覺到累,只有提醒自己,「我比那些家庭幸福多了,要知足、感恩!」
為了讓喪子的痛能釋然,偶而她會到各地朝山。文靜的她有著堅強的毅力,雖然朝山過程中,身體會不適,手腳磨破皮,但她仍然堅持到底。楊美玉說:「林慎進來慈濟後,為了圓滿榮董還去送報紙,這樣的精神毅力真令人敬佩。」
學佛後很快地就茹素了,有出家師父告訴她:「妳不要和衆生結怨啊!」常聽上人講解佛法,漸漸的學會「不計較、不比較」,心地變的更開闊。為了多瞭解慈濟的理念與精舍的生活,假日會坐火車回精舍,因為她認為只有親身體驗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農禪生活,有感動才有動力去邀更多會眾加入救濟的工作。
◎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1991年回花蓮受證慈濟委員之後,楊美玉常用上人的法和她分享,並告訴她:「做什麼要像什麼,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後來陸續承擔精進幹事、財務幹事、以及和氣組長,總是盡心盡力,虛心求教,廣結善緣。
「我不喜歡數字!」不喜歡數字的人,卻整天與數字為伍,不但在銀行工作四十五年,還承擔整個宜蘭區財務幹事二十一年。她解釋:「銀行工作是為了生活,而承擔宜蘭區財務幹事,是使命。」
每次辦募款活動過後,總有大筆金額在當天要清算完畢,每筆金額都得仔細核對,她說:「我可以不吃不喝,但是每筆帳都準確無誤,不差一塊錢。」往往清點完捐款已經晚上十點多了,銀行早已經關門。募來的錢來不及存放銀行,只能請佛菩薩看顧。
在承擔和氣組長時,不會開車也不會騎摩托車,對她而言是一項考驗。但只要有心做就不難,剛開始以計程車代步,知道如何搭乘公共運輸後,馬上轉搭公車到羅東聯絡處參加活動。
「人如其名」,做任何事情都小心謹慎。當然在承擔幹部時會遇到挑戰與挫折,她馬上會想到上人的毅力,告訴自己:「這沒什麼,不需計較。」
◎天上掉下來一個女兒
做慈濟後讓葉林慎很順心,原先會煩惱先生沉溺於賭博,但在進慈濟後,牌桌上已經看不見先生的身影。為什麼先生會改變這麼大?連她自己也說不出原因:「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他就戒賭了。」
承擔慈濟護專懿德媽媽二十三年,當年護專的孩子,大部份已成家,且分佈在全省慈濟醫院及各大醫院當護理人員。當年孩子長大了,對於這位懿德媽媽還會連絡的關心近況。
「2011年海外四合一幹事訓練營」承擔行政隊輔。她用媽媽的心照顧這些孩子,那時候認識了從新加坡來臺參加活動的陳蘇姍,活動結束,蘇姍回到僑居地,兩人仍保持來往。在新冠疫情前,蘇姍每年都會回台灣,二人情同母女,葉林慎很感恩多了一個懂事體貼的女兒,直呼:「這是天上掉下來的女兒」。
在醫院做志工的時候讓她體悟到「人生無常」,兒子的早逝,更讓她覺悟到人生苦短,要積極發揮良能,多做一份給兒子,所以她更積極把握分秒做慈濟。
◎好好的圓這個緣
2019年先生的身體出現狀況,開始對她猜疑、挑剔,有時候晚上不睡覺還會大吵大鬧。葉林慎沒有想到這是失智症的前兆,只是習慣性的隱忍下來。
回精舍時,她將先生的狀況告訴德宛師父,師父輕輕的勸她:「妳還是要好好的圓這個緣,回去好好陪伴他。」現在她用更寬容的心去對待先生,她笑著說:「現在就把他當成老寶貝。」
年輕夫妻,老來伴,雖然二人結婚後,先生愛賭博、而且外緣三十多年,箇中辛酸沒有辦法說盡。不過,因緣聚、因緣散,就像與兒子的緣、與乾女兒蘇姍的緣,緣來了不推,緣去了何必追著不放!接下來的日子是失智老人的照顧者,是她人生另一門課題的開始。
圖左 :陳蘇姍來臺期間,會利用時間和葉林慎一起做志工,圖中陳蘇姍(右)和葉林慎(左)一起到花蓮靜思精舍採洛神花。(照片葉林慎提供)[攝影者:葉林慎]
圖右 :宜蘭縣南澳鄉地屬偏鄉,為了讓當地慈濟照顧戶不需長途攜帶眷到羅東參加歲末及物資發放,宜蘭區志工會利用南澳國中大禮堂舉辦歲末圍爐,圖中葉林慎手拿竹筒向會眾募小額捐款,讓他們有機會手心向下布施行善。[攝影者:廖月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