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1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美洲 美國 美國總會 內陸慈少人文課程 學習慈濟禮儀之美

內陸慈少人文課程 學習慈濟禮儀之美

E-mail 列印
為了凝結孩子們的向心力和培養團體的榮譽感,慈濟美國總會內陸慈濟少年團(簡稱慈少)設計了一堂深入淺出,由活潑的模擬和示範,學習慈濟四威儀的靜態課程。當天的活動是由慈少前班主任志工張翠玲,帶領兩位慈少王亮 亮和陳宥任共同主持。

張翠玲說:「讓孩子們自己探討如何達到標準的姿態。進而更深入了解慈濟的團體之美,希望上了這個靜態課程,也讓學生將來去參加全美慈少、慈青營隊或是深入社區服務的時候,能夠完美的出擊!」

◎慈濟團體之美 美來自於個人

內陸慈少的課程,在成立之初,就是由幾位熱誠又有智慧的慈濟大專青年聯誼社(簡稱:慈青社)學長引領,才能在繁忙的社區服務活動中,融入慈濟人文的靜態課程,讓慈少能夠在實際的服務中,學習到前輩志工們言行舉止中的慈濟禮儀;如同見習培訓一樣的,從生活中培養出高尚的情操及有智慧的付出愛心!

認識慈濟的歷史,由最基本的推廣「竹筒歲月」開始,讓孩子們自己設計,摸擬在義診或食物發放的活動中,體驗如何接受現場突發的各種挑戰,如何面對民眾,以及如何深入社區宣傳,引以為傲的慈濟團體!當有了充分的準備,下一次出任務的時候,就可以充滿信心地完成每一項工作。

行住坐臥四威儀是否得體?既代表一個人的禮儀之美,也能夠在不同的場合和活動中展現團體之美;慈濟的美,美在團體。團體的美是由每個人的美組合而成的,因此當天課程精心安排了立、行、坐、食的示範,例如坐椅子時坐三分之二,取筷、端碗,四指併攏、輕托著碗……希望學員將好的行儀融入日常生活中,展現人文氣質,期望內陸慈少能學會「禮儀之美」。

「慈濟志工穿上制服,除了能展現禮儀之美,也來自每一個人的表現,及學習規範個人行為;站姿要雙膝並攏,也是一種自我修行!」志工張慈施溫馨提醒。

◎禮儀三百待人 威儀三千自律

在課程開始時,首先靜心觀看《禮儀之美》影片示範教學, 影片裡有站姿、放掌、合掌、問訊、三問訊等示範動作。

「行」與「衣」的威儀,在慈濟的團體中是隨處可見到整體之美。行進間排列的隊形,前後順序,手提包的擺放位置,在不同場合中,應該穿著何種鞋子、襪子及服裝樣式,課程為慈少展現完整的示範。示範的志工分別演出正確及錯誤的穿著方式,讓慈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如何選擇和判斷。

影片中示範著各種行儀,「合掌」是將雙手手指併攏,指尖朝上自然立於胸前,意指做人行中道,雜念歸一心。「問訊」是將雙手合掌彎腰九十度,手放在胸前不可垂下,在小腹的地方打手印起來;問訊有著問候,讚歎對方德高如山的意涵。

中庸:「禮儀三百,威儀三千。」中國自古就很重視禮;而禮儀是對人,威儀是自律。慈濟禮儀三鞠躬則是合掌彎腰問訊;慈少們認真學習,在輕鬆愉快的心情,分組努力做好每項動作,並且獲得同學們的熱烈掌聲。

「食」的威儀,顯現在「龍口含珠,鳳頭飲水」;進出餐桌,如何左進左出;用餐時禁語,環保碗筷如何放置,盛飯、舀湯的動作要輕巧;盛湯時,自己碗與湯鍋要有點距離;拿碗筷進食時,要記得「龍口含珠,鳳頭飲水」這個動作,吃飯要細嚼慢嚥。

◎請竹筒回娘家 匯聚愛的能量

關於慈濟的緣起,志工林美岑説明,1966 年,證嚴上人在臺灣花蓮創立慈濟功德會時,花蓮的條件很貧困,只能把竹子做成存錢筒,就是「竹筒歲月」的由來。她說:「證嚴法師要求常來道場的三十位家庭主婦,每天提起菜籃出門買菜前,先投入新臺幣五毛錢(約合美金兩分錢)到竹筒裡。

當匯集很多人的小錢,就可以幫助很多窮苦或遭遇災難的人,例如現今的蔬果發放、義診、急難救助等。

雖然每天捐五毛錢,累計起來是新臺幣十五元,也可以一個月發一次善心,但每天發一次善心,對於修鍊心性的培養下,就有了很大的不同。慈濟志工林美岑殷殷期勉。

什麼是「竹筒回娘家」?2006年10月26日,花蓮的慈濟人把竹筒送回道場,開啟了「竹筒回娘家」的活動。從此以後,每個地區都有回娘家的活動,一直延續過來,成為了慈濟大愛的精神能量,一直沒有停歇,流轉到世界的各個角落,感動了不同的族裔,也回饋參與。

現在不只是臺灣,慈濟竹筒已經普及到全球。2011年美國慈濟人「五元的力量」專款濟助南非孤兒和美國街友;人人有互相幫助、互相支援,這都是世間的温暖,也是令人感動的時刻,愛的能量,是人間最美的風光。

課程中特別專題介紹慈濟美國總會的「竹筒歲月—小變化大不同」(Bamboo Bank Little - change Huge Difference),慈濟的人道工作範圍,從不起眼的「竹筒」故事開始,證明每一種善行都有助於世界上的慈悲力量。如今,慈濟已經援助一百二十八個國家,因為竹筒不僅收集捐款,而且收集愛心、善心。

鑽石吧高中九年級的學生張睿婕、張祖維、張予鐘參加介紹「竹筒歲月」的挑戰,臺上的三位志工和慈少輪流提問,場面充滿熱情,彼此凝聚共識,帶動慈少們專注的聆聽。

◎學習正確禮儀 培養人文精神

志工王玉嬌是王亮亮的媽媽 :「今天,我們先講的是『竹筒歲月』,小朋友從中學習了勤儉節約,並培養他們去愛別人的愛心。我們也講了行走、坐下和站立等禮儀,還有用環保碗筷吃飯等,透過這些學習,孩子們可以培養美善的人文精神。」

慈少王俊蘋參加慈濟禮儀活動之後,覺得自己學到了很多東西,包括如何站立、吃飯、坐下等行為的正確禮儀:「我發現我們必須遵守某種禮儀,以保持慈濟的代表性和影響力,這真的很酷。在我們今天所做的所有活動中,我最喜歡的是在展示慈濟竹筒時;我坐在桌子後面,提問竹筒的問題,其他人嘗試展示竹筒和回答,聽到大家對於這些問題的所有回答,真是很有趣。」

張睿婕是鑽石吧高中九年級學生:「這個活動很豐富,大家好像是在一起玩,怎麼吃飯,怎樣的坐姿等,到了怎麼向人們推薦『慈濟竹筒』時,我很緊張,有些事都不知道該怎麼去表達,但最後還是說出來了,自己都覺得很開心。」當天,她得到的禮物獎品是去年團長捐出來的慈少制服,這讓她感到興奮,並一再表示會努力繼續投入參加慈少活動。

張祖維:「我們學習如何站立,如何坐下,包括如何吃飯的禮儀。我們也接受挑戰,推廣『竹筒歲月』;在嘗試的期間,我們被打擾和分散注意力,試圖讓我們無法解釋竹筒的真正含義。不過,我們深思熟慮,不僅解釋竹筒的功能,也清晰竹筒的起源,如何裝滿竹筒,以及對於慈濟的重要性。我們都會克服困難,達成任務。」

孩子們的收穫是豐滿的,正如和哥哥張祖維一起來參加課程的慈少張予鐘說的:「我們學習了慈濟的禮儀,學習如何像現在這樣正確地站著,還有坐姿和吃飯等。我們討論了慈濟『竹筒歲月』,我們站在臺上,有前輩志工的詢問,嘗試推廣慈濟竹筒,以及追溯慈濟的起源和慈悲的重要性。」

禮儀課程內容豐富,有動有靜,還有挑戰,傳承的是慈濟的人文精神和大愛慈悲的心靈。

圖左 :10月9日的禮儀課程鉅細靡遺,慈少學習如何站立、坐下和行走等等。[攝影者:張瑞龍]
圖右 :慈少、家長和工作人員在活動進行之初,先拍一張團體照,作為紀錄。[攝影者:張瑞龍]

圖左 :慈少從實際體驗中,學習慈濟的禮儀。[攝影者:張瑞龍]
圖右 :志工向慈少示範慈濟的衣著。[攝影者:張瑞龍]

圖左 :志工林美岑向慈少們説明「竹筒歲月」的歷史。[攝影者:張瑞龍]
圖右 :臺上的三位志工和慈少輪流提問,讓慈少學習如何推廣「慈濟竹筒」。[攝影者:張瑞龍]

圖左 :孩子們認真的分組研討和接受挑戰。[攝影者:張瑞龍]
圖右 :志工和家長為孩子們準備了點心和零食。[攝影者:張瑞龍]
圖左 :慈少在報到處領取名牌,完成報到手續。[攝影者:張瑞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