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3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道藝合一 走入法華的真實義

道藝合一 走入法華的真實義

E-mail 列印
國立國家圖書館、聯經出版公司與佛教慈濟慈善基金會聯合舉辦的「全球共善學思會」,於1月8日在國家圖書館的國際會議廳進行,主題「《法華經》與當代菩薩道」。邀請「優人神鼓」創辦人劉若瑀蒞臨分享,以表演藝術家 的身分,表述如何實踐《法華經》的教義。

◎靜心與覺察

「優人神鼓」是臺灣著名的表演藝術團體,前身為優劇場。1988年由創辦人劉若瑀於臺北市木柵老泉山創立;1993年黃誌群加入擔任擊鼓指導,成為優人神鼓。

優劇場誕生,劉若瑀帶著當時創團的年輕人走遍臺灣各地,是優人獨特的肢體訓練方式,走一天路,打一天鼓,走出劇場,走進內心,也走回最初的原點,什麼都學,踏實地覺得踩在臺灣土地上。後來有黃誌群的加入,帶回在印度體會到的一天二十四小時活在當下,覺知自己,看著自己的念頭。吃飯、走路都看著自己,開啟了先學靜坐,再習擊鼓。要學鼓的人,需在山上先打拳、打坐再打鼓,所以「靜心」也是優人獨特的訓練方式。這份寧靜可以在表演的時候,與現場所有的觀眾共同凝聚一個「活在當下」的片刻! 也造就了「道藝合一」的優人神鼓。

「優人神鼓」與其他的藝術團體很不相同,它是將藝術融入生活,生活進入藝術的表演劇團。也就是在自己的寧靜中擊鼓,而「道藝合一」正是優人創作與生活的目標。創辦人劉若瑀強調,人類與大自然真的長期疏離,應該要接近並接受它,力量與能量自然就會進來。因此「優人神鼓」給一般大眾的感覺,時而剛強,時而優美,道氣堅定的演出。

◎經文與藝術結合

在專題發表一「 法華精神與當代菩薩道」的分享中,劉若瑀表示接觸到《法華經》作品是從2020年8月,「優人神鼓」在花蓮靜思堂的廣場演出《金剛心》開始的。當時,證嚴上人希望「優人神鼓」能夠把《法華經》,用表演藝術的方法把它呈現出來,所以「優人神鼓」也特別將經文的梵唄轉成了唱誦,用優人神鼓的作曲風格,成為人們可以唱誦、可以流傳下去的載體,也是「道藝合一」的真實呈現。

上人等待有這樣子的聲音已經等待很久了,他希望用藝文來傳遞經文這件事情,也期許如何把佛陀的教育用一種的音樂方式,帶入到藝術的表演。這樣子的方法把它呈現給現代人,甚至就像上人說的要傳世,劉若瑀都覺得這個責任非常的重要,也感到自己要很認真很謙虛,才能把這件事情做好。

慈濟將近六十年了,在臺灣、世界各地,不斷透過身體力行把法理教義落實在生活上,進而影響到全球世界這麼多國家。可以看見這些慈濟志工們,一一按部就班的完成,讓劉若瑀覺得在這三年的演繹排練過程中是很挑戰的。

上人開示提「慈濟就是憑著《無量義經》這一條道,『經者道也,道者路也。』這條路,就是我們要走的道理,這個道理就是在經典的裡面。我年輕的時候,較有時間,我慢慢抄、寫,把藏經的裡面,海裡摸針,去把它找出來。這一般就較沒有流通,所以我慢慢一字一字寫,這個《無量義經》,慈濟就是按照這本經在行。」所以五十六年來,慈濟宗門以《法華經》為精神;以《無量義經》為依歸,內修清淨心、外行菩薩道,將四大志業推展於國際。

《靜思法髓妙蓮華》經藏演繹,呈現佛陀誕生、見苦、悟道、轉法輪——說四諦、十二因緣、行六度⋯⋯四十九年來,佛陀開權顯實宣說無量義,教菩薩法。慈濟結合「優人神鼓」梵唄、音聲、鼓樂及「唐美雲歌仔戲團」戲劇弘法,並融入慈濟行入人間救拔苦難的菩薩行跡,信、解、行、證。2022年12月9日到11日三天五場,《靜思法髓妙蓮華》經藏演繹在高雄巨蛋隆重登場。

劉若瑀驚訝地分享到了現場才知道還有一千六百八十位所謂的法海志工,每天跟劇團演出,而且五場演繹的法海志工都是不同的人,劉若瑀說:「天啊!這是怎麼弄成的,這個演出很壯觀,它不是只是藝術家創作。」身為表演藝術家要如何放下很多的自以為是,放下很多在藝術中的表達,怎樣做到去跟觀眾跟生命相連結的部分,這對「優人神鼓」是新的學習。

◎五毛錢的真諦

「優人神鼓」在臺灣已經快三十五年了。以佛法層面來講,好像是每次伴隨著他們在每一次的工作裡面,要去執行,還要跟團員分享。但是要去做《法華經》這件事情,劉若瑀說到這是不可思議的好因緣,可以坦然把想要講的佛法,用專業的藝文方式傳遞,但過程當然就很辛苦,非常挑戰,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情。

慈濟不只在臺灣,還在世界各地做那麼多的救災活動、蓋那麼多的學校、幫助那麼多苦難的人,要在短短不到三個小時,把這些故事跟佛法的教育結合,真的很困難。但卻讓劉若瑀恍然大悟,原來這樣救助的功德,就如同佛世時貧婆布施的故事。佛陀的弟子迦葉尊者,希望讓貧困的人也有布施種福田的因緣,有天遇到一位貧婆,便把缽伸出去向貧婆化緣。貧婆看到迦葉尊者,為自己窮到一無所有而悲嘆、哭泣:「我很想供養尊者,但是我什麼都沒有……」

迦葉尊者說:「有啊!妳至少身上還有一件衣服。布施的意義不在有形的物質,而在虔誠的心念。」貧婆聽了很歡喜,便從衣角撕下一塊布供養迦葉尊者。佛陀知悉此事後,很歡喜地說:「將來所有的出家弟子,所穿的衣服都必須有貧婆虔誠供養的一番心意。」從此,每位出家人都會在衣領後縫上一塊布,稱為「印」,以此象徵布施的真義。

當初上人說五毛錢,這不就是五毛錢嗎?您不用捐多少,貧婆衣角的一塊破布就是上人的五毛錢。劉若瑀表示,如果沒有做這個作品,不會知道這道理,但透過藝術的表達,可以把這個劇情做出來,那就是領悟了。上人把這些事情落實到生活裡面的段落,你可能對佛陀很尊敬,你可能覺得佛陀太厲害了太偉大了。但是覺得五毛錢沒怎麼樣,可是這兩件事連在一起,就變得不可思議,那就是菩提心。

◎ 聽見大地的聲音

國家圖書館現場有一百多位對《法華經》深具興趣的研究學者、法師及民眾齊聚。其中的會眾吳麗娟分享,優人創辦人劉若瑀問大家「六瑞相,你聽到什麼?」大地呼吸的聲音,大自然的蟲鳴鳥叫聲、週遭的環境音,都是可以收錄的,〈六瑞相〉他們經過修改十三次之後,上人說他聽到茶花綻放的聲音。輕輕的一句話,點醒了劉若瑀,返回臺北再做修改。

透過劉若瑀的分享,坐在臺下望著臺上的講者,吳麗娟靜靜地思索自己是否能沈靜地聽聽大地的呼吸呢?劉創作人的分享確實帶給她一些省思,在忙於家務中,靜心修行以養自我本心慧命是很重要的。

還有正在研讀慈濟大學宗研所慈濟組的學員阮張榮,聽完劉若瑀分享非常感動,特別在休息時向劉若瑀致意讚歎。阮張榮覺得優人是以藝術融合,把整個經典的法華精神演繹出來,那個妙用就在它的實用之中,因為他們真實的行入然後去演繹,展現出的樣貌如同我們在研讀經典,真的走入經典之中,讓它可以在心裡發光發亮,慢慢散發無比的熱誠及熱度。

阮張榮更感到優人透過打坐、打拳,最後打鼓,這樣三打,實實在在來震撼人心,有奮發向上的鼓勵力量。因為《法華經》闡釋無量劫、因緣法及走入一乘法。這樣的精神讓慈濟人以各種方式走入人群,都可以發揮它的精神。

透過了經藏演繹的洗禮,劉若瑀跟大眾分享這不是《法華經》的教育而已,這是菩薩道。菩薩道就是你如何讓自己的內心有菩提心,可以做什麼的,那個放下就是你的菩提心,所以菩提心就要在每一個行為中生活中去產生。也更加明白了法的要義,是要如何實踐,劉若瑀就提起自己以前走在馬路上,看到乞丐就會繞道而行走,但現在的思維卻是要走過去幫他一下吧!有機會幫忙人是你幸福的,這體悟真的是不可思議。

劉若瑀覺得「優人神鼓」有這個機會,讓她跟黃誌群老師及團隊在創作的過程當中,打開了廣大的視野,很多事情原以為做不到,但後來完成了。身為一個藝術家,她覺得在生命的過程中,能有機會藉由《法華經》的演出,將佛陀的教育傳之於世,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圖左 :「優人神鼓」創辦人劉若瑀分享,如何以表演藝術者的身分,實踐《法華經》教義,從不斷演練彩排,到最後圓滿呈現,自己的收穫是最大的。[攝影者:羅景譽]
圖右 :劉若瑀介紹「優人神鼓」與其他的藝術團體的不同,將藝術融入生活,生活進入藝術的表演劇團,而「道藝合一」正是優人創作與生活的目標。[攝影者:游濬紘]

圖左 :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現場共有一百多位對《法華經》深具興趣的研究學者、法師及民眾齊聚一堂,大家聚精會神聆聽發表者的精采分享。[攝影者:陳何嬌]
圖右 :呈現佛教經典的真實義理,「優人神鼓」團隊以表演藝術者的優美肢體動作,將佛法經文和慈濟法髓相互結合,維妙維肖演繹出當代佛教精神。[攝影者:游濬紘]

圖左 :《靜思法髓妙蓮華》經藏演繹中的〈德行品〉,黃誌群老師拉著繩子,步步艱難往前進,詮釋著上人帶領慈濟人同心協力興建醫院的艱辛過程。[攝影者:白崑廷]
圖右 :除專題分享外,上下午兩個階段告一段落,講師們並與學員進行雙向交流,「優人神鼓」創辦人劉若瑀(右),就學員的提問,即席予以說明。[攝影者:羅景譽]

圖左 :上午的專題發表一 「法華精神與當代菩薩道」結束,其中的四位發表者,與學員進行雙向互動,活動由法鼓文理學院鄧偉仁教授(右)主持。[攝影者:游濬紘]
圖右 :透過劉若瑀的分享,坐在臺下的學員吳麗娟望著臺上講者,內心靜靜地思考著,自己是否也能夠聆聽到大地的呼吸呢?這些反思讓她心生警惕。[攝影者:曾玉麟]
圖左 :目前正在慈濟大學宗教研究所深造的學員阮張榮,覺得「優人神鼓」可以將藝術融合,將整個經典的法華精神演繹出來,是非常不容易的成就。[攝影者:曾玉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