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當代法華 詮釋生態環保

當代法華 詮釋生態環保

E-mail 列印
《法華經》是一部大乘佛教經典,也是慈濟的宗門脈絡。成立五十七年來,慈濟如何以五毛錢的力量,來轉動全世界,到目前為止已經援助過全球一百二十八個國家。第六次「全球共善學思會」,邀請多位宗教家和不同領域的專 家學者,共聚探討《法華經》在現代所代表的意義,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當中實踐法華的精神。

◎菩薩大道直 人人可成佛

慈濟慈善志業顏博文執行長在開幕時致詞,全球共善學思會跨出花蓮,1月8日,首度來到位在臺北的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舉行,要感恩曾淑賢館長的促成,與聯經出版社跨界合作共同主辦。顏執行長說,《法華經》是證嚴上人最重視的一部經典,有很多大乘佛教的義理。當代菩薩道,佛陀出世是一大事因緣,證嚴上人教菩薩法,透過菩薩大道直,闡釋人人皆可成佛。感恩這次來自很多不同專業背景,有佛學基礎和人生歷練的專家學者來指導,很值得我們一起學習。

他自己就以科學的角度來看佛法,多年來的探討,確認科學是可以和佛法互相驗證。而證嚴上人特別重視要走入人群,期待弟子能夠藉由實作,做中學、學中覺,事理印證佛經的道理,力行在人間菩薩道。這次的共善學思會,透過彼此的觀摩學習,讓自己的福慧增長。

◎法華與生態環保 為地球貢獻心力

中華佛學研究所專任研究員陳英善教授,對於華嚴思想、天臺教觀很有研究,她也曾撰寫過證嚴上人法華思想的菩薩道。這次她希望用法華的當代詮釋,在當代盡一分力量,能為這個地球有所奉獻。

她分享的主題「法華與生態環保」,從太平洋垃圾帶的「垃圾島國」說起,這是由美國非營利環保團體塑膠海洋基金會及英國社群媒體娛樂公司合作發起,希望透過向聯合國申請認證成為國家,雖不一定能通過。但此「垃圾島」,從美國加州外海一直延伸到夏威夷,其面積約一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大約是臺灣領土面積的四十四倍大,近年來更有不斷擴大的趨勢。

垃圾島國已經有自定的國旗、護照和錢幣,這些設計都是來自於海龜、海獅、海鷗,被塑膠垃圾纏繞動物的生態環境。海洋塑膠垃圾不只傷害海洋生物,還會化成細小的微粒被魚類吞下肚。塑膠垃圾及海洋中的塑膠微粒,將透過食物鏈回到餐桌,進入人類身上。因此,平均每人每星期所吃進的五公克塑膠微粒,約一張信用卡大小,這些垃圾問題都只是冰山一角。

陳英善教授表示,「我們如何在傷害地球環境,其實就是在傷害自己的身心。」如《法華經》告訴我們因不善於守護六根,眼根不善,傷害我多;耳根不善,聞到妙音聲就追逐,聞到惡音聲就起煩惱;人心的物欲是很難滿足的,污染了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欲念造成過多的浪費,破壞了大地,造成地水火風四大不調,不斷傷害周邊的環境和地球。

◎六根清淨 諸法妙諦

很多問題都和眾生的心念有關係,如何好好守護六根,《妙法蓮華經玄義》提到:「一切諸法莫不皆妙,一色一香無非中道,眾生情隔於妙耳。」法法都是妙法,處處都是妙聲,上人聽到花開的聲音,我們聽到了嗎?倘若受污染後,透過勤修行,六根都可以互用。

如何為受傷的地球盡一分心力,《法華經・安樂行品》的詮釋提到:「一切眾生具足法身藏,與佛一無異。」父母給我們清淨的六根,與佛一樣的智慧,要以法深入我們的心田,每天所看到的人事物,無不都是在增長我們的智慧。

靜思法脈之法髓:「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唯有走入人群,立大志發大願,才有無量法門悉現在前,能夠得大智慧通達諸法,也才能愛護大地、守護環境,保護自己。《無量義經・十功德品》講到,船師雖然有病,但這艘法船仍然可以將眾生度到彼岸。

陳教授提到宇宙一切萬事萬物無不都是清淨的妙法,是相互關連依存,傷害地球,造成地球反撲,也是傷害到自己。如果能愛護我們的六根,愛護地球生態,也會給眾生很好的回饋,上人一念不忍之心,成就遍及全球的大愛志業。

在雙向交流時間,有一位學員請教陳英善教授,如何才能法入心、法入行,走入人群,在解、行之間如何掌握?陳教授回應,法入心就是解,行就是入人群去做。是實實在在的做,立大志、立大願,廣行菩薩道。

慈善志業何日生副執行長表示,感恩陳英善教授提出「法華與生態環保」的關連,這是非常貼切當代的問題,從環境生態的變化,到心不淨,環境跟著污染,身體也受到影響,國土就不淨。陳教授對證嚴上人思想的理解非常通透,眾生現在國土的污穢煩惱,也是成就菩薩道修行和覺悟的契機。

圖左 :慈濟文史處主任賴睿伶引言,全球共善學思會,是跨領域和跨宗教的平臺,2021年開始每一季選一則主題,邀請專家學者進行交流。[攝影者:羅景譽]
圖右 :陳英善教授分享「法華與生態環保」,從位於美國加州外海的「垃圾島國」說起,並強調我們在傷害地球環境,就是在傷害自己的身心。[攝影者:曾玉麟]

圖左 :慈善志業顏博文執行長致詞,以科學角度觀察,科學可以和佛法互相驗證,上人期許弟子從實做中印證佛經道理,力行人間菩薩道。[攝影者:羅景譽]
圖右 :第六次的「全球共善學思會」在國家圖書館舉行,宗教界和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討《法華經》在現代所代表意義以及生活實踐。[攝影者:游濬紘]

圖左 :雙向交流時,陳英善教授(左二)回復學員提問:在解、行之間如何掌握?她強調:「法入心就是解,入人群中實實在在的做就是行。」[攝影者:游濬紘]
圖右 :慈善志業何日生副執行長(右)表示,陳英善教授(左二)對證嚴上人的思想理解通透,眾生的污穢煩惱,也是成就菩薩道修行覺悟的契機。[攝影者:江昆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