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法華實相顯真義

E-mail 列印
由慈濟基金會、國家圖書館以及聯經出版社共同舉辦的「全球共善學思會」,於1月8日在國家圖書館三樓會議廳舉行,主題是「《法華經》與當代菩薩道的精神」,大會邀請多位法師與學者共同來探討法華經的精神如何行在當 代,如何來灌注當代菩薩道的精神。

慈濟慈善基金會何日生副執行長,在第一階段專題發表中,以「法華實相顯真義」為題進行發表,與大眾探討《法華經》對當代菩薩道的意義。

何副執行長是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副教授,對佛法研究深入,有多本著作,其中以利他的角度撰述《善經濟:經濟的利他思想與實踐》,獲得「金鼎獎優良出版品」、中國大陸「2020年向光獎——年度研究特別獎」,以及美國舍衛國基金會頒發的首屆「舍衛國人文獎」等多項殊榮。

何日生首先介紹法華經的出現,西元一世紀在印度出現《法華經》,初期是二十七品,傳到中國有六個版本,留存有三個翻譯的版本包括:西晉竺法蘭翻譯的《正法華經》有二十七品,沒有提婆達多品;後秦鳩摩羅什翻譯的《妙法蓮華經》放入了提婆達多品;隋朝闍那崛多翻譯的《添品妙法華經》。其中以鳩摩羅什的《妙法蓮華經》最為大家所熟知。

◎ 人人皆可成佛

《妙法蓮華經》是開權顯實的諸佛本懷的諸經之王,而《靜思法髓妙蓮華》是證嚴上人融會經文妙義語講法手札,顯示真實法藏之奧祕。上人曾在開示提到,三乘弟子都能成佛道:初善聲聞、中善緣覺、後善菩薩。

《法華經》在歷史上之所以這麼重要,在於大乘經典如《維摩詰經》、《華嚴經》,對小乘比較貶抑;《法華經》將三乘以不同的模式都能夠成佛,三乘歸佛乘,是《法華經》能集大成的重要因素。

佛佛道同,上人曾在開示《法華經》提到,佛陀是累世修行,在無數恒河沙數的世間度化眾生。每一尊佛出世都有特殊的因緣,諸佛則為協助之功,如文殊室利菩薩是七佛之師,仍到娑婆世界幫助釋迦牟尼佛度化眾生,一棒接一棒,無數諸佛依不同因緣度化娑婆世界。

另外,《法華經》為世人所稱頌的是,它很寬廣,以各種形式傳遞法華,如行善、信奉、誦經、傳法,都能得佛護念,佛法是普及一切眾生。

五乘皆歸佛乘,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經典中,龍女皆能轉身成佛,比舍利佛還快,提婆達多也被授記成佛。鳩摩羅什《妙法蓮華經》放進提婆達多,一個想法是眾生都可成佛,連提婆達多都可成佛。在佛教歷史上過去有過爭論,沒有善根的一闡提究竟能不能成佛?但是在《法華經》上,連提婆達多都被授記成佛,一切有情都能夠成就佛道,這是《法華經》偉大的地方。

◎ 真實法 實踐道

接著,何日生提到《法華經》強調無師智、自然智,這也是證嚴上人特別強調的,無師智,無不是老師,眾生就是老師,深入眾生心就是深入一切經藏。眾生本性具足佛性自然智,在各種生活行儀當中學會佛法。上人曾經以阿難尊者面對不同來者,國王、尊者、菩薩,來向佛陀請法,阿難都能夠應對自如、非常圓融,等候的歡喜,見完佛陀的也歡喜,見不到佛陀的也歡喜,這就是在自然生活當中學習的智慧。這也是慈濟宗要一起歷練學習的,在自然生活當中歷練各種的智慧,這是本性的福智,自然的顯現,是《法華經》強調的眾生本性具足。

《法華經》的歷史意義,天臺智者大師集其大成,影響深遠。大師處在魏晉南北朝到隋朝期間,他將禪修的實踐與思想的開闊兩者結合並重,禪觀雙修,是大師對《法華經》重大的貢獻。

智者大師的禪修比較傾向在寺廟僧侶之中,而證嚴上人對法華的貢獻,認為法華經是屬於一切眾生的實踐之道,無論僧侶、居士,一切眾生都能入世間,在度化眾生時也能自我修行。

談到空性,慈濟宗是從個人的空性到為眾生的慈心,六祖惠能大師說於念無念,上人主張不只無念,而是以眾生之念為念,是為無念,念念為眾生。這轉折從空性到慈心,從慈心體會空性的中道思想,所以成佛為眾生,更是為眾生成佛,眾生成就了,我們也成就了。有一切智度一切眾生,慈濟宗更希望是度一切眾生中,得一切智慧,養一切慈悲。

上人說,蓮花不為淤泥所染,淤泥就是成佛的養料,入世間眾生的煩惱就是我們成佛的資糧。眾生的苦啟發我們的慈悲心,所以我們要有感恩心。

◎ 證嚴上人的法華次第

證嚴上人提到的法華次第:第一,體解《妙法蓮華經》即是圓滿中道的真實法。第二,這個真實法是諸佛所共具,佛佛道同。且此一真實法是人人本具,是與佛同等之清淨真如本性。第三: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歸一乘。第四:一乘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佛菩薩無不自覺覺他,以無量法門度化眾生,去除無明,回歸真如本性。第五,五乘皆能成佛。

每個人都有煩惱,印順導師主張「菩薩未能自度亦能度他」;從上人的角度,如《無量義經》所述:船夫身有病,佛法是船身,堅固能度人。利他能度己,船客上岸了,船夫也上岸了,同登覺悟的彼岸。

太虛大師對法華經有三個詮釋:佛境、佛行、佛果。佛境,如證嚴上人所述: 「佛陀心所懷的一實法。就是回歸真如本性,人人要覺悟,與宇宙天體合而為一,讓我們的心能遍虛空法界,瞭解真理本來無體無相。而我們的真如本性與萬有合一。」與一切真理合一,實踐一切真理。

佛行,證嚴上人認為:菩薩入人群,不只不畏五濁世間,甚至以五濁世間為成就佛道的養料。在一切眾生中修得萬法,眾生無量,所以我們修行的法也無量。這是佛行的詮釋。

佛果,諸菩薩從入世間的利他行中,成就無上功德佛果。證嚴上人要我們在一切境界中,以佛智,以清淨心觀待,以無所求行動付出,成就佛果。在每個境界中來成就眾生,也成就自我的佛果無上正等正覺。

這樣的道路是漫長的,不管是佛陀在法華的開示或證嚴上人對弟子的開示,要歷經各個阿僧祇劫,才能圓滿這個果位。也告訴我們眾生生命的歷程是非常漫長,我們這一生不過是一粒砂,但是把握當下這一粒砂能通透生命整體,發願修行這一刹那也是永恆。

◎ 入人群成佛道

上人對涅槃的詮釋是清淨心,不只清淨心,還要入人群渡化眾生。換句話說,是清淨加智慧,心很清淨入眾生得智慧。這樣的利益眾生才是真正讓自己、讓眾生得到安穩樂處。涅槃義就是清淨加智慧來渡化眾生,所以說眾生是經。上人鼓勵我們讓每個人都要入眾生心,眾生心就是一切經藏。經藏不只是經典,一切眾生都是我們學習的對象,在渡一切眾生中得一切智慧、長養一切慈悲。

入人群才能成佛道,是法華經的經義,今天探討法華經與當今菩薩道,剛剛林俊龍執行長提到很多很多醫療、慈善、教育、人文都是法華精神的開展,在入眾生當中,把眾生當作經典。

諸佛菩薩累劫以來就是在娑婆世間為度化眾生而付出,在付出中修行。一切的境界與眾生都是菩薩增長慈悲與智慧的契機。眾生即道場,世間即道場;眾生即經典,入眾生,就是入經藏;在人人心中取經、得智慧。在煩惱的人間長養慈悲,是法華經所示的菩薩道。法華之喻如蓮花,在淤泥中成就究竟佛道。

醫者以病為師,慈善以苦為師,何日生以上人的思想「入人群度眾生」作為結語,每一個眾生都是我們取經的對象,都能得智慧,直到人人的煩惱都去除了才能成就佛道。

圖左 :由慈濟基金會、國家圖書館以及聯經出版社共同舉辦的「全球共善學思會」,於1月8日在國家圖書館三樓會議廳舉行,主題是「《法華經》與當代菩薩道的精神」。[攝影者:游濬紘]
圖右 :何日生副執行長是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副教授,對佛法研究深入,有多本著作,其中以利他的角度撰述《善經濟》,獲得「金鼎獎」等多項殊榮。[攝影者:羅景譽]

圖左 :何日生副執行長分享,證嚴上人對法華的貢獻,認為法華經是屬於一切眾生的實踐之道,無論僧侶、居士,一切眾生都能入世間,在度化眾生時也能自我修行。[攝影者:羅景譽]
圖右 :何日生副執行長分享《法華經》的寬廣為世人所稱頌,以各種形式傳遞法華,如行善、信奉、誦經、傳法,都能得佛護念,佛法是普及一切眾生。[攝影者:羅景譽]

圖左 :何日生副執行長主持「法華經義理的當代詮釋」專題發表,介紹第一位發表人中華品德教育推廣協會名譽理事長明毓法師(左)。[攝影者:羅景譽]
圖右 :與會法師與學者的專題分享精闢,會眾提問互動熱烈,探討法華經的精神如何行在當代。[攝影者:游濬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