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1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粽串」精神 翻轉馬拉威的災難宿命

E-mail 列印
馬拉威(Malawi)位在非洲東南部內陸,每年十一月到隔年五月是雨季,境內天災頻傳,加上傳染疾病盛行、人民教育程度偏低、經濟停滯,全國五成人口生活在貧窮線以下,被聯合國列入最低度開發國家之一。

20 19年3月初熱帶低氣壓最後升級為伊代強烈氣旋,衝擊了東非三國,馬拉威也是其中一個受災嚴重的國家。因為地理位置,馬拉威特別是偏南部的地方,就是擺脫不了天災的眷顧。其實,當慈濟與馬拉威於2018年結緣並展開關懷後,很快就理解這個國家不知該如何翻轉宿命。

◎懷抱決心願力 本土志工啟動

2022年1月,安娜熱帶風暴轟轟烈烈的由南往北,侵襲了馬拉威。災後本土志工立即組織起來,把南部受災大城布蘭岱(Blantyre)各個部落受災的訊息,傳回慈濟基金會本會。他們明確地調查出災後需要關懷的有哪些部落?需要多少物資?完全由本土志工獨立企劃並整合出資訊,若不是懷抱著大決心、大願力,其實很難做到。

他們以巡迴的方式展開部落關懷,一群人與物資坐在後車廂,精神飽滿地上山去。他們知道此行任務非常重要,也無比艱鉅,於是當沒有山路、車子開不進去,他們就帶著物資爬山,一個部落、一個部落地去跑,就這樣完成了十個部落,共計一百五十戶受災家庭的災後關懷。

但是完成了布蘭岱的發放援助,就這樣結束了嗎?南端的城市奇夸瓦(Chikwawa),還有最南端的恩桑傑(Nsanje),人們還泡在水裡面,本土志工還想到能為受災鄉親做些什麼。

◎災後關懷計劃 掌握粽串精神

於是三月初他們低調的穿著便服,前往分別是六十公里及二百公里遠的恩桑傑跟奇夸瓦勘查,跟當地部落的酋長及收容所裡面的災民們互動,以取得災後最真實的狀況。

2022年因為新冠疫情蔓延無法跨國,在南非的慈濟志工袁亞棋只能透過遠端視訊,陪伴馬拉威這群充滿慈悲及熱情的本土志工。透過視訊袁亞棋拿出證嚴上人給她的粽串,在電腦面前跟志工們分享粽串的精神,「我們就是要帶著這個源頭的愛跟精神,延伸出去走到當地,才能把每個人的心串起來。」

袁亞棋總和了種種考量,最後與幹部共識出為期三階段的災後關懷計劃:第一階段啟動希望,第二階段穩固希望,第三階段關懷基礎如常化。袁亞棋告訴他們不是發完物資就離開,更要藉由行動打開當地人的心,給他們一分希望,最後把這個希望變成一個如常化的關懷的基礎,在自己的國家把每一個志工的聯絡網組織起來。

◎慈悲無懼險阻 關懷發放如常

但現實的挑戰是很艱難的,預計發放的物資有九百包玉米粉與九百條毛毯,都是非常沉重的,要如何安排交通運輸?災後有些路都斷了,志工們的安全也讓袁亞棋很掛心,但是她完全無能為力去確定他們的安危,只能殷殷叮嚀。

但這群志工做到了,他們把物資先送到當地,隔天一早就立刻展開關懷行動。

其實這趟行程出發前並不順利,二十個人組成的團隊,首次獨立承擔賑災,但不幸的是出發的前一天,又來了2022年的第三個氣旋──貢貝氣旋,再度狂掃了恩桑傑、奇夸瓦。

再心急也只能緩下腳步,但是在貢貝氣旋離開後的第五天,他們立刻又把團隊集合起來,確定道路通了,當地不再下雨之後就立即出發。他們身著整齊的制服,把慈濟的人文分享到當地,在三天之內總共跑了兩個地區,完成七個難民收容所的關懷跟發放。每一場發放他們記住袁亞棋的叮嚀,就站在黑壓壓的人群前面舉辦愛灑,與災居民互動及分享慈濟。

◎用心帶動農耕 全村動員墾荒

「我們還有使命,還要再回去,請仔細地去了解那裡的土壤,當地人是怎樣生活?他們種的是甚麼作物?我們再來思考可以用什麼方法,幫他們產生信心和機會。」袁亞棋再次跟馬拉威志工連線。

於是六月份第二團出動了,這一次要進行農耕計畫,他們不只帶了玉米粉,還有各種種子、肥料跟農耕工具。然後跟各部落的酋長溝通,「我們一起來做農耕,我們有土地也有水,我們有手也有腳,我們一起來創造希望。」

志工這般的誠懇及熱情感動了酋長,因為從來不曾有任何慈善組織在發放後,還跑來跟他們說要「種出希望」這樣的話。這群志工總共帶動了三個部落,每個部落的酋長都撥出了十到十五公頃的土地,讓慈濟來推動計畫,酋長更要求部落裡所有的村民都要一起來。

其實貢貝氣旋、安娜氣旋也才過了幾個月,土地還是潮濕的,很泥濘。但是居民們非常興奮,他們立刻回家拿了自己家裡的農具,大家一起往酋長給的耕地走,所有人都赤著腳踩在爛泥地上,走了一個小時才抵達耕地,但是每個人都非常開心。

有男人、女人、小孩,婦女揹著孩子,還有八十九歲的老先生,雖然腰都彎了,抓了鋤頭,也跟上開墾的隊伍。在毫無資源人力調度前往支援的情況之下,全村都動起來墾荒的景象,讓袁亞棋十分感動,「那一個個的笑容是他們感覺到希望,一個可以繼續的希望。」

◎總在苦難之後 看見光明希望

人們看待受傷、苦難,總感覺它是一個創痛的印象,可是馬拉威這片土地,如果沒有大水淹過,它如何會更肥沃?它怎麼會飽滿水分?所以創傷過後其實就是希望的開始。

來到2022年10月,志工們第三次南下關懷恩桑傑、奇夸瓦,不只是布蘭岱的幹部團隊,有越來越多不同領域的人才開始投入。

珍恩具有公共衛生背景,她說:「加入這個團隊,我可以去跟當地的村民分享霍亂的預防。」因為進入十二月,緊接著就是一月,水患又要來了,也是霍亂疾病蔓延的時期,珍恩要用她的專業去為居民分享預防下一波災難的經驗,。

而加入行列的農耕專家哈倫(Hallen Khembo)則說:「從來沒有看過這麼鼓舞人心的帶動方式,只要慈濟需要我,我一定隨時來參與,願意參與投入。」於是他也奉獻本身的專業去協助作物耕種。

但更使人感動的是三個部落的酋長,一直期盼慈濟到來,因為他們已經將六月份帶動的農耕計畫的收成,特地保留了一份要交給布蘭岱的幹部帶回去。這一趟真可稱作「收穫團」,幹部們收到了每個部落回饋各五十公斤的玉米粒跟豆子,所以這一趟總共收穫了一百五十公斤的玉米粒跟一百五十公斤的豆子。

酋長們感恩的說:「布蘭岱的幹部帶給我們希望和愛,現在已經長出希望,是回饋的時候了。你們還要再來,等下一期收成的時候,我們還可以捐更多,拜託你們再來收,把這個愛傳出去。」

◎累積經驗信心 志工能做更多

經過這一連串努力跟突破之後,讓馬拉威幹部更具信心,他們醞釀出自助式慈善的理念。志工人數越來越多,他們開始思考要怎樣組織一個永續的架構,於是他們又跟身在南非的袁亞棋連線了。

其實幹部們都已經有想法了,他們想要做社區服務、教育、農耕、培訓志工等等。於是袁亞棋跟他們分享上人所教導的四合一觀念,就是所有人要合和互協一起完成事務,這就是分工的精神。

而一年來累積的經驗及信心,讓幹部們思維更為開闊,他們去學習做清潔皂,然後教導部落的村民學習一技之長。結果消息傳了出去,每天早上辦公室門口就等著各個部落不同來的人,熱切地跟志工表示,「我們想學做清潔皂,我們想要做慈濟。」

農耕計畫依然持續推廣,志工帶著自製的清潔皂到社區的保健中心去打掃,因為他們知道霍亂很快就要來了。他們還自己設計海報募二手童鞋,因為馬拉威的孩子普遍都沒鞋穿。他們去愛灑,自己募資,承擔了八十三位高中生的新芽助學,還辦了研習會……

◎傳遞希望夢想 帶給需要的人

他們開始思考防災教育跟心靈的苦難也是需要關注的。所以幹部們特別去學習了防災的教育知識,到各部落去宣導,還開辦了一個自殺防治的研習會,因為馬拉威貧窮的經濟壓力下,自殺率有攀升的現象,他們細心地關注到了這一點,結果這場研習會竟有上千人參與。

2022年的最後兩天,他們舉辦了全國的研習,這一次恩桑傑、奇夸瓦的本土幹部北上參與這場全國的研習會,共二百一十四位志工與南非的袁亞棋一起在線上相見歡,滿滿的是歡喜與感動。

在《山海經》裡傳說有一個「息壤」,「息壤」是可以自動生長的土壤,大禹治水的時候,用它來修築堤壩,只要水淹過來的時候,「息壤」就會自動的增生,變得更高、更強壯,阻擋洪水、阻擋人間的苦難發生。

袁亞棋說馬拉威這群本土志工就是「息壤」,他們自己種出希望,讓生命更加的強韌,讓自己更加具有使命感。因為他們能發心立願,堅定信念去實踐,不但提升了自己的承擔力、自助力,也讓自己有足夠的勇氣不再屈服於天災苦難,更將希望帶給需要的人,傳遞希望及夢想。


圖左 :馬拉威二十位本土幹部2022年3月組團,由布蘭岱南下關懷恩桑傑與奇夸瓦共計七個難民收容所,共發放九百包玉米粉及九百條毛毯。[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右 :2022年1月,安娜熱帶風暴重創馬拉威第二大城布蘭岱(Blantyre),本土慈濟幹部以巡迴方式完成了十個部落,共計一百五十戶受災家庭的災後關懷。[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左 :來自各貧困部落的菁英幹部組成二十人關懷團隊,跨區出團、獨立賑災,這是他們的第一次,只因他們有願力、肯承擔。[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右 :志工堅持每一場發放都一定要有三個小時的互動與愛灑,跟居民分享慈濟。[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左 :2022年6月幹部們第二次前往恩桑傑、奇夸瓦帶動農耕,全村子的人不分老少一起墾荒,因為看到希望。[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右 :三個部落的酋長一直期盼慈濟到來,因為他們已經將六月份帶動的農耕計畫的收成,特地保留了一份要交給布蘭岱的幹部帶回去,這一趟總共收穫了一百五十公斤的玉米粒跟一百五十公斤的豆子。[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左 :幹部教導製作清潔皂的技能,還培訓兩百多位部落志工。每日早上八點不到就有來自不同部落的志工在慈濟辦公室前等待。[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右 :部落志工自備打掃工具與自製的清潔皂,前往地方保健中心掃地、除草、拖地。[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左 :2022年的最後兩天,他們舉辦了全國的研習,這一次恩桑傑、奇夸瓦的本土幹部北上參與這場全國的研習會,共二百一十四位與南非的袁亞棋一起在線上相見歡,滿滿的是歡喜與感動。[攝影者:慈濟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