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慈濟志工於2022年11月16日特地辦了第一場的「感恩聯誼會」,新進的志工在溫馨的氛圍中,分享彼此的感動,也藉此因緣說明慈濟的培訓制度,邀約大夥走入慈濟大家庭。[攝影者:慈濟基金會]](/community/./images/community/831366809B0211EDA9B5E137EEDB38E9_0.jpg)
報佛恩、承師願,於是慈濟志工把握每一場感恩茶會、靜思語教學、義診、發放等等活動。說慈濟、做慈濟,企盼影響更多人,千手來牽手,圓一分累世的緣……
◎重頭說愛 把愛找回來
「尼泊爾藍毘尼要行菩薩道的話,其實最具挑戰的就是當地的語言。」新加坡志工吳南凱語重心長道出一路走來的不容易,因當地講的是尼泊爾語,而志工說的是是華語、英語。深知如果沒有本土志工的幫助,他們這外來的志工寸步難行。
2022年4月疫情逐漸趨緩,志工積極來到當地,除了以慈善、醫療、教育翻轉貧困村民的生活,更將心力放在菩薩大招生。聯絡各個學校、社區組織、婦女組織,深入社區了解實際情況,也讓居民們知道在尼泊爾,愛其實很早就來過;慈濟的關懷一直都在。
志工帶領大家溯回歷史的長河,從「1993年的尼泊爾水患,在局勢動盪不安的年代到當地蓋大愛村。」、「2015年,芮氏規模7.8強震,重傷尼泊爾,慈濟重啟賑災團。」、「2019年11月,藍毘尼義診中心變成洗腎中心。」……「2021年加德滿都特裡布文大學教學醫院洗腎室的援建。」直到2022年有了安定人心的慈濟會所,將愛永遠落腳在藍毘尼。
2022年8月18日,藍毘尼會所正式啟用,馬來西亞、新加坡和當地志工組成「尼泊爾團隊」,會所舉辦了第一場的「人文愛灑」。邀約當地的醫療醫護人士來到會所,溫馨的茶會,愛在感恩裡流淌,志工的解說讓大家更了解慈濟。
「即使在做晨運,只要有機會遇到當地人,會講英語或馬來語,他都可以跟他們說慈濟,講慈濟,邀約他們來參與慈濟的活動。」吳南凱說起志工郭糧鳴募心募愛的那一念心,2015年強震他也是賑災團的一員,今重回佛國,第一件事就是找到當年和他一起付出的夥伴,把愛找回來。
◎志工募心 百萬大招生
2022年11月團隊在藍毘尼開辦醫療義診,為了招募更多本土志工,八月初志工即不遺餘力舉辦愛灑,甚至走入學校,逢人就說慈濟。
就如負責物資採購、調度的志工蘇福明,因工作需要常會接觸許多商家,他發現布莊老闆迪利普,商討價錢時說著一口流利的英文,於是他把握機會把迪利普延攬加入義診的翻譯團隊,讓愛多一分力量。
熾熱的慈濟情,志工們身體力行,以真誠莊嚴的身形感動人外,無處不宣說慈濟,百萬大招生願力行。醫療義診除了當地的醫護人士獻愛心外,三天的義診活動,匯聚了四百多人次的新發意志工來參與。
義診圓滿落幕後,更要讓愛延續,志工於11月16日特地辦了第一場的「感恩聯誼會」,新進志工在溫馨的氛圍裡,分享彼此的感動。也藉此因緣說明慈濟的培訓制度,邀約大夥走入慈濟大家庭。
「慈濟讓他有機會幫助鄉親,為鄉親們服務。」在一片熱絡交流中,二十四歲的穆科什(Mukesh)娓娓說出心底的感恩,年輕有為的他是一位老師,英文能說能寫。志工借力使力,請他承擔筆耕採訪記錄的功能,也把尼泊爾文翻譯成英文,好讓大家都明白。
採訪的過程,穆科什深刻體會:「在尼泊爾有那麼多需要幫助的病人,我最感恩的是慈濟人的愛與陪伴。」因在活動當下,他親眼看見來自他鄉的醫護人員、志工,為了病苦的居民,用心、用愛,輕言暖語地膚慰。他第一次領受無私、溫暖的愛,與當地醫師對待病人的態度有著天壤之別。這分攝受在志工頒發感恩函時他就發願:「有朝一日,我一定要成為『藍天白雲』,成為慈濟的志工。」
◎緣起不滅 愛有了連結
愛如漣漪,層層漾開來,11月18 日志工接續舉辦感恩會。團隊將心底深深地感恩化作有形感恩函,也因感恩函,讓大家的心有了連結,有更多人表明願意加入付出的行列。志工就盼緣起不滅,萌芽的種子,有朝一日能綠蔭成林。
連月來的努力,志工在尼泊爾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才,新成立了「真善美團隊」。除了這群生力軍,還有許多莘莘學子,高中部大孩子及庫達巴卡學院的大專生紛紛成立志工團一起來投入,愛,向下扎根遍地花開。
「老師們都說這是他們從來沒有參與過的,這樣有人文的培訓。」除此之外,團隊也於12月17日、24日,舉辦了兩場「師資培訓」,共有九十九位老師參與。靜思語走入校園,以上人的智慧法語;教育理念來帶領孩子們。
「《靜思語》是上人將佛法的精義,轉為簡單又容易明白的語言,短短的一句話就能去除心中的無明,把正念和善念種在眾生的心裡,所以靜思語在尼泊爾是非常的適合。」教育團隊志工林金燕細細說明大家的用心。
所以不管是在活動、學校、旅店、景點、居民、或來到照顧戶家中,團隊跟每個能接觸到的人,一定分享靜思語,啟迪大家心中那分善念。除了感動、激勵他人,也讓事情更順利有更好的回饋。
這麼多的努力之下,終於在12月24日舉辦了第一場「慈濟新進志工培訓」,當天共有一百一十二人參與,成員有老師、醫護人員、學生,還有企業家等等,志工將人文培訓帶入課程,如走直角、衣著禮儀,行、住、坐、臥間將慈濟人該有的威儀介紹給大家。
八月到十二月,本土志工總共有四百零六人次,參與慈濟大大小小的活動與事務。大家做中學、學中覺,自度度人,一步步將愛落實在藍毘尼。不久的將來,佛國將有更多新血輪走入慈濟大家庭。
◎本土志工 感恩中茁壯
「當我們去到每一個商業家的時候,都會跟他們解釋,介紹慈濟,帶動『靜思語』」在藍毘尼承擔發放總協調的志工郭糧鳴,一次次與廠商商討採購物資時,啟發善念;安定人心的靜思語成為他無形的助力。他解釋三大場的發放,在急迫籌備的時間,愛總能化礙,讓他們如期完成任務。
「慈濟做的事,跟其他的團體都不一樣。」,「感恩、尊重、愛」的發放氛圍裡,無私的愛,感動直達人心,也帶動當地的商業家一起來投入,大家都想為孩子盡一分心力。捐贈碎布邊,做成孩子愛不釋手的鉛筆袋,做好事愛心不落人後,除了自己來到現場幫忙,也把太太、女兒帶出來付出。
而參與培育的學生們,利用下課時間,下午五點過後,主動來到物資集結點一起打包,歡喜中付出,直到月升星辰滿天才回家。自2022年12月16日起集結眾多人的愛完成第一場,二千零一十七份的學用品發放。
善的力量越來越堅強,漸漸本土志工人力越來越多,功能組團隊適才適用,就如行政組–阿瑪克什(Amarkesh)、總務組–蘇吉特(Sujit)、人文真善美–尤尼斯‧拉吉庫馬爾、發放組–馬尼(Mani)等等,十組的完備功能,讓慈善、醫療、教育、人文慢慢在當地開枝散葉,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愛日趨完善。
大家在學習中成長茁壯,2023年1月3日緊接的第二場發放,走訪十所學校,圓滿四千兩百八十八份的發放數量。在只有九位慈濟志工協助下,本土志工承擔了大小事務,還以話劇的方式,把慈濟克勤、克儉、克難五毛錢起家的「竹筒歲月」經由演繹來呈現。愛,感動別人更感動自己。
尼泊爾團隊陸續回國後,本土志工行善腳步不停歇,以當地的力量,全心全意投入第三場發放。這次來到十二所學校,發放總數高達五千零一十一份,嘉惠五千多位學生。
慈濟路上,這累世的法親情,大家宛如一家人,千手來牽手,手心裡的溫度溫暖更多人。善種子生根茁壯,堅定的步履有如煦煦陽光,讓藍毘尼一寸寸照見希望。


圖左 :2022年8月18日,慈濟藍毘尼會所正式啟用,馬來西亞、新加坡和當地志工組成「尼泊爾團隊」,會所舉辦了第一場的「人文愛灑」溫馨的茶會,也讓大家更了解慈濟。[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右 :尼泊爾團隊百萬大招生願力行,本土志工隊伍浩蕩長,醫療義診除了當地的醫護人士獻愛心外,在三天的義診活動中,匯聚了四百多人次的新發意志工來參與。[攝影者:郭糧鳴]


圖左 :感恩會裡團隊將心底深深地感恩化作有形感恩函,也因感恩函,讓大家的心有了連結,有更多人表明願意加入付出的行列。[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右 :2022年12月24日舉辦了第一場的慈濟新進志工培訓,當天共有一百一十二人的參與,成員有老師、醫護人員、學生,還有企業家等等,志工將人文培訓帶入課程。[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左 :許多莘莘學子,就連高中部的大孩子也成立志工團,加入行善行列,愛,向下扎根遍地花開。[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右 :參加培育學生們,利用下課時間,下午五點過後,主動來到物資集結點一起打包,歡喜中付出,直到月升星辰滿天才回家。[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左 :「感恩、尊重、愛」發放氛圍裡,那分無私的付出,感動直達人心,也帶動當地的商業家一起來投入,大家都想為孩子盡一分心力。[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右 :發放現場本土志工承擔了大小事務,還以話劇的方式,把慈濟克勤、克儉、克難五毛錢起家的「竹筒歲月」,經由演繹來呈現,愛,感動別人更感動自己。[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