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感恩印尼慈濟人 把慈濟做大了

感恩印尼慈濟人 把慈濟做大了

E-mail 列印
1月26日下午,花蓮靜思精舍會客室裡「金光閃閃,瑞氣千條」。鏡頭彼端,是印尼十六個分支處的慈濟人;現場則有印尼首屈一指的金光集團董事長黃榮年,還有多位長年護持慈濟的大實業家以及盡心負責的教育團隊。因為 有他們,慈濟在印尼四大志業——慈善、醫療、教育、人文齊備。「你們在印尼,把慈濟做大了!」證嚴上人讚歎他們不可思議的成就。

◎扶貧濟弱 造福千萬人

這份讚歎不是慈濟人關起門來說說,是真正有獎勵認證的。就在2022年12月,為表彰二、三十年來慈濟在社會正義、疫情援助和濟貧扶弱等各方面的貢獻,印尼政府頒發了「精神革命獎」中的「慈善獎」、「宗教和協」和「建國五大貢獻獎」給印尼慈濟人。

「因為你們是實至名歸,最重要是無所求的付出。」上人肯定印尼慈濟人的合和互協和用心用愛,「為你們祝福,方向對了,那就不要變的方向,一路前進。」

不僅如此,印尼慈濟人與政府新近談好一項扶貧合作計畫,預定造福二千四百萬人。黃榮年表示,他們將先以公司方圓三公里地區的貧困人士為對象,協助他們提高生產,並利用電子商務來銷售。又因向銀行貸款不易,他們也會協助提供資金。也希望其他有獲利的公司,都能比較這個模式來進行,拉近貧富差距。計畫如果成功,以目前印尼二億八千多萬人口來說,影響的不僅是十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富強的印尼指日可待。

印尼慈濟之所以能有此規模,實業家們的相互帶動功不可沒。「很重要的就是慈濟帶動了我們家庭的一個價值觀,慈濟就是一個很好的模範,是我們應該學習的,現在才是開始而已。」默默觀察慈濟在印尼不只是幫助窮人、生病的人或者是有災難的人,而是幫助到各階層的人,實業家林逢生很認同慈濟人教育理念和生命的價值觀,認為應該要教導給印尼的回教徒和公民,提升生命價值。低調的林峰生將空白支票交給慈濟人,以應推動各項志業之所需。

◎教育翻轉生命 靜思語改習氣

用教育來翻轉生命,一直是上人關切的。成立於2011年的印尼國際學校在志工用心經營下,可說是「膨膨大」。從剛成立的二十三個班級、五百零八位學生;到現在幼兒園、小學和中學分別有二十四班、六十班和四十二班,有超過三千位學生,成長了五六倍。慈濟在印尼的教育績效深受肯定,未來將朝大學、醫學院和佛學院的辦學邁進。

程顥文和林愛儒這對慈濟道侶,分別在國際學校的人文和建築領域付出,帶動許多家長和學校同仁受證。林愛儒為了入經藏的演繹早出晚歸,程顥文大力護持,不讓她有後顧之憂。「我們要跟緊上人的腳步,把教育志業做好。因為學生受到有愛的教育,才會有善良的未來。」愛儒堅定表示。

戴玉英和彭瑞盛則是投入印尼北部海域群島中的最大島比亞克,讓鄉下的孩子接受到更好的教育,持續進步中。慈濟在比亞克援建了三百戶大愛屋,最近又捐贈了二百三十三個書包給當地中學的學生。

自國際學校啟用,負責行政管理事務的林白華,很感恩能夠在慈濟學習,讓她學到很多成長。「自從我加入慈濟後,我覺得我的家庭生活很美滿,我也要感恩我的師兄,他很支持我來慈濟。」愛生氣的林白華感恩志工邀約她參與《父母恩重難報經》演繹,之後她讀到靜思語「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觸動她改變習氣,不再愛生氣,和家人的關係也更好了。

「上人不拿薪水,我也不拿薪水。」做慈濟,是沒有薪水的,三位工程團隊的實業家曾國奎、貝錦興和黃一君卻寧願放下自己的事業,交代公司同仁每週四不要排事情,因為那是他們的「慈濟日」,他們要共聚一堂,商議慈濟在印尼志業的工程事務。

◎慈濟人一家親 行善行孝相扶持

慈濟人的法親關懷,給予彼此很大的力量。印尼國際學校董事李麗英很感恩在她公司遭遇困難時,印尼分會副執行長郭再源和法親給她很大的精神支柱,幫助她度過難關。她帶動公司和社區的竹筒歲月,每二個月竹筒回娘家已有十年。同修的母校因印尼排華事件關閉,復校的同時,學校原來教授「弟子規」,她引進靜思語和《大愛引航》,該校的校董見了以後很歡喜,要將靜思語翻譯成印尼文教導國高中的學生。

才一開口就哽咽的賴美玉,去年四月從印尼回到美國家。不幸地,五月間同修因病不到二週就往生,「好在有洛杉磯慈濟家人的陪伴,讓我走出傷痛。」賴美玉感恩美國法親的陪伴,她要用行動付出去回報。不管是在美國或印尼,只要有需要她之處,她都願投入。了解美玉頓失摯愛的喪夫之痛,上人安慰她這是自然法則:「你要放下,他才能輕安。」美玉的最大心願是一家都能做慈濟,也在現場的全球總督導黃思賢允諾她,會接引她優秀的兒子同行菩薩道。

說起與慈濟的因緣,已是三十三年前的往事了。李謀誠的父親和李爺爺(李宗吉)是好朋友,在他生病時告訴他:「等你病好了,我帶你去見上人。」遺憾地住院三十天後,父親還是撒手人寰,來不及見上人一面。不過李爺爺還是為謀誠牽起了慈濟緣,買了機票帶他回臺,這是他與慈濟的第一個因緣。

回到印尼,又遇到一件慈濟事。當時的慈濟人,沒有場地辦茶會,商借臺北學校的禮堂辦活動,沒想到卻受到情報局的關切。時任臺北學校董事長的李謀誠出面協助,化解此事。大大的一件事,李謀誠雲淡風輕表示:「這是一段對我人生來講很好的因緣。」他會同志工邀請許多臺商餐敘,希望能接引更多人加入慈濟,「最後只剩下我一個人在慈濟。」他感概因緣的不具足。

謙虛說自己在慈濟人中沒有貢獻、敬陪末座的李謀誠,因其他家人都在海外,十二年前,開始每二年結束一家公司,結束第三家工廠後,於六年前回到臺灣陪伴母親。高齡一百零三歲的母親在他悉心照料下依然康健,此行回花蓮,他也是徵得母親點頭才出門。上人稱歎他「行善行孝兩齊全」,祝福他的媽媽身體健康。

回顧2002年印尼紅溪河因暴雨帶來的世紀水患,慈濟志工因而走入當地整治,改寫了這條河的生命和兩岸居民的生活。更遠的排華事件,則是許多華人心中揮不去的陰影和傷痛。

「頭頂人家的天,腳踏人家的地,應以感恩心取諸當地、用諸當地。先去愛人,才能被愛。」上人的慈示,引領事業有成的華商和臺商回饋當地,到如今獲得政府的大力肯定,慈濟大愛的種子在印尼遍地開花、結實纍壘。我們相信,慈濟和上人的愛永續下去,這個世界會更和平、更健康、更繁榮。

圖左 :新春期間,印尼慈濟人回到精舍共度佳節。1月26日下午連線印尼慈濟人,一起跟上人溫馨座談及拜年。[攝影者:陳春淑]
圖右 :實業家林逢生很認同慈濟人教育理念和生命的價值觀,認為應該要教導給印尼的回教徒和公民,提升生命價值。[攝影者:陳春淑]

圖左 :金光集團董事長黃榮年表示,他們將先以公司方圓三公里地區的貧困人士為對象,協助他們提高生產,並利用電子商務來銷售。[攝影者:陳春淑]
圖右 :賴美玉感恩洛杉磯慈濟家人的陪伴,讓她走出喪夫之痛。[攝影者:陳春淑]

圖左 :黃一君和另二位實業家曾國奎、貝錦興組成工程團隊,每週四的「慈濟日」放下公司的事,共聚一堂,商議慈濟在印尼志業的工程事務。[攝影者:陳春淑]
圖右 :上人稱歎李謀誠(右)「行善行孝兩齊全」。左為印尼國際學校董事李麗英。[攝影者:陳春淑]

圖左 :戴玉英在印尼比亞克島為教育付出,讓鄉下的孩子接受到更好的教育,持續進步中。[攝影者:陳春淑]
圖右 :印尼十六個分支處的慈濟人連線溫馨座談。[攝影者:陳春淑]
圖左 :程顥文和林愛儒這對慈濟道侶,分別在國際學校的人文和建築領域付出,帶動許多家長和學校同仁受證。[攝影者:陳春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