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3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堅持走好慈濟的每一步

堅持走好慈濟的每一步

E-mail 列印
2023年1月22日(年初一)新春溫馨座談及拜年繼續進行著,上場的是常州的團隊。吳志華首先簡報:常州大家庭有50%是慈濟菩薩家庭,有夫妻同修、母子母女同修、姊弟姊妹同修。家人之間相互影響,改善關係;化 解隔閡,彼此成就,小家庭也經營得越來越幸福和美。

◎夫妻同修 福慧平行

「一人做慈濟,全家有福氣,最大的福報就是在菩薩道上沒有障礙區。」證嚴上人的這句話,姜平感受最深。以前她天天念經,經常跑寺廟,惹得先生胥曉中不開心,因此每次去寺院時,只是幫她拎包包,從不磕頭。

進入慈濟以後,為了接引先生,早上薰法香她特地調高聲音,想讓他聽聽上人開示。還邀約他開車參加訪視關懷,去敬老院幫忙做音控,他都非常樂意。姜平開心地說:「就這樣由先生變成了同修師兄,現在已是一位培訓志工了。」

胥曉中接著分享,從懷疑到發心生生世世做慈濟的歷程。因為太太姜平參加慈濟的活動,並且對上人非常的讚歎,他半信半疑中開始去了解慈濟。看看身旁的姜平,說:「我家睿智的師姊經常會帶我去敬老院,師兄師姊們無微不至的噓寒問暖,就像自己的父母。這一幕幕感人的情景打動了我,由此與慈濟開始正式結緣。」

以前太太一進寺廟就去課堂供齋,花錢做佛事;而慈濟師父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不接受供養,也不依靠做法會和香火錢來維持,與之前所看到的、所認識的宗教組織完全不一樣,徹底顛覆了他的認知。

慈濟不是天天在家念經拜佛來修行的,而是把大藏經鋪在路上行的。不光是在說菩薩說的話,更重要的是在做菩薩做的事兒。慈濟的慈善事業不只是幫助貧困,更用真誠的關懷在人人心中播下善種子,開啟心中的愛,讓他們有朝一日從受助者成為助人者。胥曉中覺得:這樣的做法更有意義,願意一生跟隨並為之付出。

2022年4月,上海的疫情牽動著全球慈濟人的心。常州慈濟人承擔援滬物資的籌集和調配工作,志工們的衣服濕了又乾,乾了又濕,汗流浹背也是甘之如飴。「感恩上人慈悲,讓上海很多孤老殘者、外來務工人員能都能夠安住身心。我們全家總動員,師姊手臂負傷,仍堅持帶傷上陣,兒子也踴躍地參與。」援滬抗疫一個多月,雖然很累,但能夠參與其中而感到自豪。

一名財務工作者,花了三十多年學會了閉口;進入慈濟,需要學會分享、傳法。經過學習和鍛煉,胥曉中突破自我,現在有勇氣站在上人面前分享了。能夠行慈濟菩薩道,離不開家庭成員的成就,進入慈濟並堅持至今,他歸功於太太的影響、接引、陪伴,鼓勵和督促;孩子的認同和默默支持,讓他更堅持走好慈濟的每一步,成為上人的好弟子;更感恩的是上人創立慈濟世界,才有緣為大眾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讓這個世界更美好。

上人勉勵這對同師、同道的菩薩道侶:聽到的都是愛的能量,夫妻同修福慧平行,真正的很歡喜。

◎隊組合和 心起點

「敬愛的上人,三年沒有回花蓮看您了,特別想念您。2022年這不平凡的一年,上海所有家人銘刻在心。」趙明接著說明,疫情封控時,物資有限,足難出戶,感恩上人、精舍師父和全球慈濟人給予關愛,在最艱難的時候為長者和困境家庭送上生活物資紓困。我們都知道,上人為弟子準備的本草飲和蔬果大禮包;這份沉甸甸的物質是克服許多困難,從花蓮傳遞到上海,讓封控中的我們在家收到。

有苦的人走不出來,有福的人就要走進去。封控中,慈濟人積極投入社區付出,看到更多的苦難眾生,因此堅定了與政府進一步攜手膚慰眾生的信念。慈濟人就像一股強大的暖流,溫暖著社區工作者的心。當局表示,希望甘泉街道的志願者能成為慈濟的志工,讓慈濟純粹負責的精神理念影響社區工作者,能更好的關懷社區的苦難人。

上海是一座有著二千六百萬人口的超大型城市,高度老齡化社區困難家庭比較多,是這座城市的特點之一。慈濟人如何協助政府落實社區發揮螢火蟲的力量,用自己的點滴微光去擴散愛、傳遞善,這些都需要更用心地去思考。趙明感恩地說:上人的教導,是弟子全力以赴的方向;唯有心中有法,隊組合和實現大愛精神、自我超越,凝聚力量,讓上海慈濟人更堅定地朝著上人指引的方向不斷前行。

林碧玉副總感恩上海志工,在非常艱困的情況之下,投入社區快篩站做後勤,送防疫茶,讓社區民眾看到慈濟的愛;政府也看到了慈濟的誠與情,有很多社區已經和慈濟簽訂慈善工作的合作,打破這麼多年以來慈善工作受到的限制,也讓上海的慈濟人有更多機會去見苦知苦。

上人:每一位都是很真誠的用心,所說的話我都感覺很熟悉。各位菩薩們,落實在做為人間的奉獻,聽的很貼切,很歡喜。

◎吾愛吾家 吾思吾師

疫情期間三年多以來,第一次有這麼多的法親聚在蘇州的志業園區。回到家,就感受到蘇州滿滿的愛和溫暖。

2022年大陸華北東北五個省共有八十九位法親家人,在嚴格的防控政策下,排除萬難回到了蘇州的家,開啟了三天的健康人文之旅。為了迎接華北東北的家人,生活組親手製作每道點心,以當季食材研發無蛋無奶的江南特色時令點心,讓遠道而來的慈濟家人隨時都能暖心暖胃。有想到的就要照顧到,因為慈濟需要,就要認真地學習,生活組窗口張倩:「慈濟的行事歷,就是我的行事歷。」

「敬愛的上人,我們生活組團隊的平均年齡21歲,五朵姊妹花有話想對您說。」且聽她們一一道來。守護花--方小平:今年十六歲,去年疫情的時候帶著全家到社區去做志願者,跟生活組的家人一起做點心,讓回來的家人吃到蘇州的味道就是我的心願。活力花--劉巧珍,今年二十歲,我在生活組樂於配合,我們年紀大的最多的就是時間了。我們就聽上人的話,把握時間做有益社會的事。

使命花--周劍玲,今年二十一歲,投入慈濟之後,更明白走慈濟路的志向。去年二月蘇州疫情爆發,上人教導敦親睦鄰,於是慈濟人照顧社區的防疫人員,煮防疫茶把上人的關心送給他們。靜思堂成為社區施打疫苗的集中點,幫忙準備茶水點心。慈濟的路要長長久久地走,周劍玲感恩上人:「在這裡有一個地方,讓患有帕金森的師兄能夠打理大愛農場。去年我們在附近租了房,離靜思堂更近了,心也更廣了,希望盡我所能去關心走到靜思堂的每一個人。上人弟子會聽您的話,好好守護在大陸的家,感恩。」

溫暖花--程步秋,今年二十一歲,承擔福田的窗口,經常帶著一群七、八十歲的長者做福田,這些老人家很多是獨居老人,雖然衣食無憂,但家人忙於工作,沒有時間陪伴他們,老人家很孤獨。有緣認識慈濟,來到慈濟拖地打掃衛生、做環保、參加讀書會、長者學堂,在慈濟讓老有所為、老有所樂;慈濟就是老人家的日照中心。幸福花--賈素英,今年二十八歲,性格就是不服老,在生活組做得很快樂,洗碗刷鍋沒問題,切菜剁削我可以,其樂融融唱歌棒,我也要積極參加,凡是環保也有我;在慈濟我忘了年齡、忘了病痛,開心快樂每一天。

「敬愛的上人,雖然與您有形的距離相隔遙遠,可是無形的心靈,時常回來精進聞法,讓大家每天都與您在線上見面。」蘇州家人謹記上人所說,只要慈濟人合心,彼此和氣,相處互愛、協力,就能善用道場空間,接引人間菩薩。

◎上人的感恩與祝福

有形的地理是遙遠,但是無形的心裡是很貼切;好像各位真正的跟師父在一起。這一段時間所說的話,各位菩薩都有接受進去了。要如何把弘法利生同時在啟動,現在的人間需要的是正法,要有正知正見正思維還要正行動,這是天下任何地方都很需要很重要的正法。

離佛陀二千多年了,佛陀的思想總是為人間的苦難,所以來人間就是要教菩薩法。天天跟任何個地方在連線在說話,都離不開這一段,就是佛陀出現人間為一大事因緣,就是為了要教菩薩法。因為眾生苦難,啟發一念的悲心而用心,真誠的投入大有人在。

很期待疫情快速的過去,回來心靈的故鄉,師父在等待,等待各位菩薩弟子們歸來心靈的故鄉,慈濟的家庭,回來看看。祝福大家用心用愛付出,千萬般的感恩,說不盡感恩與祝福。

圖左 :不平凡的2022年這一年,上海所有家人銘刻在心。(網路截圖)[攝影者:陳春淑]
圖右 :胥曉中感恩太太姜平的鼓勵和督促,孩子的認同和默默支持,讓他更堅持走好慈濟[攝影者:陳春淑]

圖左 :上海慈濟志工趙明感恩地說:上人的教導,是弟子全力以赴的方向。(網路截圖)[攝影者:陳春淑]
圖右 :蘇州生活組團隊的平均年齡21歲,五朵姊妹花(左起:賈素英、程步秋、周劍玲、劉巧珍、方小平)和上人說心裡話。(網路截圖)[攝影者:陳春淑]

圖左 :林碧玉副總感恩上海志工,在非常艱困的情況之下,投入社區快篩站做後勤,送防疫茶,讓社區民眾看到慈濟的愛;政府也看到了慈濟的誠與情。(網路截圖)[攝影者:陳春淑]
圖右 :蘇州家人謹記上人所說,只要慈濟人合心,彼此和氣,相處互愛、協力,就能善用道場空間,接引人間菩薩。(網路截圖)[攝影者:陳春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