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10月08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泰國 近三十年異域之愛 否極「泰」來

近三十年異域之愛 否極「泰」來

E-mail 列印
「泰北難民是我們的同胞,這是慈濟應該做的事情。」證嚴上人充滿慈悲的一句話,讓慈濟到目前為止,在泰北的援助腳步仍未停歇,除了蓋學校傳承中華文化、援建房子,還有農業的輔導,對於老兵的安養更是不遺餘力。

1993年泰北援助預算遭到刪除,時任僑務委員會委員長的蔣孝嚴先生為了這群泰緬孤軍(又稱泰北孤軍),來拜訪上人,希望慈濟接續幫忙。了解原委之後,上人允諾。

◎揚灰泥石路 通往異域孤軍家

泰北孤軍泛指自1949年到1954年間(第二次國共內戰後)自大陸雲南退入緬甸北境的原中華民國國軍。現居於泰國北部邊境,與緬甸、寮國交界地帶,今多簡稱「孤軍」。

泰北扶困主要是清邁(Chiang Mai)跟清萊(Chiang Rai)這兩個地方,因為戰爭的因素,這群孤軍從雲南輾轉到了緬甸,成為難民的身分,所以行動受到很大的限制,他們因為幫助泰國政府打贏了考柯考牙戰役有功,才取得居留權。

在上人答應蔣孝嚴先生援助泰北孤軍後,慈濟一行包括靜思精舍德融師父、德旻師父,還有慈濟基金會副總王端正及志工黃錦益、陳英珍(慈暘)和林櫻琴(靜修)共六人,於1994年4月18日由臺灣出發進行初次勘查。

抵達泰國之後,再從清邁前往兩小時車程的泰緬寮金三角,沿途山路崎嶇,當地人稱「揚灰泥石路」。抵達後看到此區建設的落後及人民生活的艱困,深感這裡與清邁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

◎靠天給飯吃 難民生活大不易

在這裡很多的孩子因為沒有很好的交通運輸,為了求學就必須走這樣崎嶇的路。當時就有人告訴慈濟志工,山洪來的時候,就是孩子們最危險的時候。當地主要的勞動力除了人之外就是牛跟馬,難民要靠耕種自給自足,因為若是下山,他們的行為都必須受到限制的。

老百姓主要是透過勞動力換取溫飽,靠天吃飯,所以常常會面臨一些困擾,像是1994年的泰北,基本上是沒有電力的,當時志工利用搭乘的車子開車燈照明,才有辦法開會;有比較好的經濟來源,就可以打井,否則的話一樣只得靠天喝水。

很多難民跟藜索族、阿卡族一些少數民族混居在此,為了取得永久居留權,選擇跟少數民族成婚。因為在山上要靠天吃飯,有時候難以為繼,於是有些人選擇冒險外出打工,大部分的妻小都是留在家裡的,如果孩子生病發高燒,並沒有醫生可以給予醫療。從交通、日常生活到醫療都是相當窘迫艱困,在在都看得出難民們的生活很不容易。

◎異域不忘本 再難也要學中文

即使生活如此困頓,當地的老百姓因為都是從大陸撤退來到這裡,他們對保存中華文化的觀念還是非常堅持的。但當時泰國的政策限制華文教育,所以很多孩子都只能克難地學習固有文化。當地居民家的廳堂通常都會有「天地君親師」的祭奉供桌,雖然他們流落到異域,可是這種根深蒂固的傳統信仰,從來沒有動搖過。

於是大孩子就帶著小孩子去學中文,教室非常的簡陋,且因為師資不足,所以很多人以小學畢業學歷,就可以當老師了。即使如此,他們還是選擇一棒接一棒地傳承,就是不願忘本。昌龍村當時的校舍也是非常克難,楊村長很堅持,他說,「住屋不蓋沒關係,但是孩子讀書的學校很重要。」所以慈濟在昌龍村也幫忙蓋了一所學校。

有一些是從緬甸過來的華裔老師,他們當時的薪資不到二千塊錢,可是為了中華文化的傳承,他們還是願意在這裡繼續努力,當時也看到很多孤兒,臺灣錢秋華女士很有心,在泰北興辦了幾間「溫暖之家」,目前還是有很多人在那裡一起努力。

◎熱水塘老兵 感念慈濟裝義肢

當時(1994年)在熱水塘的老兵大概有一百人左右,另外在排檔也有幾十人。上人很慈悲,指示志工將這些殘疾老兵集中起來,不管年紀大小,都幫忙重新裝義肢。所以他們對上人都是心心念念的,因為在他們最需要的時候,上人義無反顧地幫助了他們。

趙興發爺爺本身比其他人更困難,因為腳完全不能行走,所以他最後的十幾年都是在床上度過,非常地辛苦。可是每次志工去看他的時候,他都笑臉迎接,「慈濟人隔山隔海,每個月都來。」他不忍心用他的疼痛來面對志工,所以永遠笑臉迎人。

本身原是排長的李朝相爺爺,最喜歡唱軍歌,他的歌聲非常嘹亮,後來因為氣喘的關係,沒有辦法再唱歌了。他心裡其實非常地惶恐害怕,所以當來到熱水塘後,他每天都為上人上三柱香,希望上人可以保佑他沒病沒痛。

李朝相爺爺回憶起戰爭,「生活是苦啊!孤軍個個面黃肌瘦,衣衫襤褸,泰國軍方不奢望我們能夠打贏,但是我們背水一戰。」他說當時在逃的過程,他們每天早上會把前一天駐紮的營地破壞,每一個人都會告訴自己這一仗一定要打贏,才能合法地居留在泰國,如果打敗了就是死路一條。

終於打贏了戰爭,可以居留在泰國,但從此就只能待在異域度過餘生。雖然能安身,卻沒有人能擺脫自然法則,老兵不死,只是凋零,這一百多人,到目前為止(2023年)已經剩不到十個人了,隨著歲月的流逝,一一走入了歷史。

◎荔枝助維生 剪枝工具傳家寶

1994年的昌龍村幾乎全都是茅草屋,竹編或者是土角厝,甚至高腳屋,最主要是沒有電力,許多家庭家徒四壁,門窗都是用紙糊,勉強可以過冬。

因為需要錢,所以居民就利用夜間去盜伐木材,燒製煤炭或者是外出做長工,不得不捨下妻小在家裡。學校也都是茅草屋,只要一下雨,孩子們在教室裡面,上課就更辛苦。昌龍村分上寨、下寨,慈濟在此總共援建了約三十戶。

慈濟人告訴他們一定會來幫忙,讓居民的心能夠有所依止,可以安心。很重要的安生部分,除了援建房屋安身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農業的輔導。當時僑委會有一位農業專家林阿田,他自己所撰述的一本教導農作的書,做為村民的參考指南,二十年後再到這個村子,這本書還保留著,居民說這本書帶給他們很好的教育。

援助昌龍村還有一些插曲,當時請專家要去為荔枝剪枝的時候,村民是不願意的,王端正副總就用了一個巧妙的方法,他讓志工告訴老百姓說,「如果剪枝了,生產不足往年的話,我們補你到足;如果因為剪枝,生產更好的時候,所有都歸你們的。」因為這樣的一句話,村民決定聽專家的,開始做剪枝的工作。

二十年之後當慈濟人再去,他們連鋸子,當時給他們的一些剪枝的工具全部都保留,「因為這些都是我們的傳家寶。」他們用這樣感念的心,感恩慈濟在他們最困難的時候,給了他們生存的機會。

昌龍村現任的楊村長,父親過去也是三軍的連長,他跟著父親輾轉來到這裡,他也記得慈濟送給他的所有東西,包括當時志工給了龍眼、荔枝、芒果這些果苗。他很感恩證嚴上人,在他們困難的時候給他們這樣的幫助。

◎竹筋路助行 回賀村安居樂業

回賀村當時村民年收入大概八百到一千元,可是事實上花費支出就要一千到一千五百元,根本入不敷出。慈濟一樣讓他們能夠自己重建家園,不只茶樹、果樹,還包括農業講習的部分。當時育苗、育果苗、育茶苗,都是從華亮農場開始,分送到各地去,對他們的經濟有很大的幫助。

上人常說的「竹筋路」就在回賀村。「我們回賀村當時是要看老天的,只要下了毛毛雨,別說是車子,連人都走不上來;雨季一來,回賀村就像孤島一樣。」村長艾新伯說心有所感,有了竹筋路之後,有很大的改變,真正的安居才能樂業,安身才能立命。回賀村是慈濟當時援建最大的村,總共是五十六戶,也是改變最大的一個村落。

慈濟當時也給他們援建房子,然而這個村落最主要有毒品的問題,所以在住房公約上面有強調,不可以吸食毒品,這個村堅守得非常好,住民只要吸毒,就必須被趕離。當時的村長提到,茅草屋每年都要花錢去做整修,慈濟為他們整建房屋之後,就有多餘的錢可以給孩子受教育,所以這個村子目前發展得非常好。而當時援建的學校,現在已經由泰國政府接收了,成為一所正式的學校。

◎人助亦自助 幸福就在不遠處

前幾年慈濟再給他們茶苗,回賀村民現在的收入非常好,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車子,以前只有一部摩托車,現在是家家戶戶都有車子。村民艾順昌非常地優秀,榮獲了皇家的表揚,是全泰國最優秀的村長。他們家目前有四個大學生,其中有幾個就讀慈濟的學校,發展得很好,自創品牌「9PN超商」。

艾順昌的哥哥艾順康本身從小健康不好,所以覺得自己是家裡最沒有用的人,因為大家都可以下田種地,為家裡做一點事,就只有他不行。就因為健康不好,他立志讀書,成了村裡第一個大學生。

艾家因為他讀了大學之後,有很多的改變,除了自創超商品牌,也開始做一些生意,因為疫情的關係,艾順康開始從事電商,獲得極好的收入,艾爸爸很肯定他。

「認識慈濟之後,我們的生活隨著歲月,慢慢地改善了。」艾順康表示,慈濟教導我認字,給我溫暖的家,教導我們耕農種地,「如果沒有慈濟,我們還是三餐難以溫飽!」

不只是回賀慈濟大愛村子民走出大山,滿嘎拉、密撒拉、昌龍村也一樣,二十七年來慈濟見證了異域孤軍後代有了安身之處,更看見他們因為教育而翻轉人生。

世間苦難不會是永遠,如今他們迎向幸福、希望的未來,真實印證了「否極『泰』來」這句話。

圖左 :清萊當地主要的勞動力除了人之外就是牛跟馬,難民要靠耕種自給自足,靠天吃飯。[攝影者:黃錦益]
圖右 :昌龍村因為耕地少,居民就利用夜間去盜伐木材,燒製煤炭或者是外出做長工,然後留下妻小在家裡。。[攝影者:黃錦益]

圖左 :大人外出工作謀生,留下妻小在家,常見大孩子照顧小孩子的畫面。[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右 :雖然教室簡陋,師資不足,他們還是選擇一棒接一棒地傳承中文教育,就是不願忘本。[攝影者:黃錦益]

圖左 :臺灣錢秋華女士很有心,在泰北興辦了幾個「溫暖之家」,目前還是有很多人在那裡一起努力。[攝影者:黃錦益]
圖右 :熱水塘的老兵大概有一百人左右,另外在排檔也有幾十人。上人很慈悲,指示志工將這些殘疾老兵集中起來,不管年紀大小,都幫他重新裝義肢。[攝影者:黃錦益]

圖左 :本身原是排長的李朝相爺爺,每天都為上人上三柱香,希望上人可以保佑他沒病沒痛。[攝影者:林櫻琴]
圖右 :昌龍村老人懷舊,還保留當時的荔枝樹做為紀念。[攝影者:林櫻琴]
圖左 :泰國慈濟人為回賀慈濟村募款改善聯外道路,長一千三百公尺、寬四公尺,厚十五公分的水泥路,最大的功能是方便村民出入,順利運輸農作物,以改善生活。圖:竹子剖半做成竹筋鋪路[攝影者:慈濟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