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1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中 洗米這一件小事

洗米這一件小事

E-mail 列印
志工早會上,徳傑師父曾經開示,「天蓋之下,地載之上,非常多的境界、物質,那怕一沙一塵,或一塊石頭、一滴水,法都含蘊在其中。」在慈濟志工社區讀書會中,大家侃侃而談,分享自己的感受和體悟……林桂香分享:「 法不在深,重在力行,是從做中體會,任何一個舉動、一句話都可以有所學習。」

對一般人來說「洗米」很簡單,就是把米洗乾淨了,水倒掉,放入電鍋煮,半個小時內,就是熱騰騰的白飯。回花蓮靜思精舍大愛農場採收薑黃時,她在廚房準備餐點時,跟著常住師父學習,重新學會如何「洗米」。林桂香說:「洗米的動作雖然簡單,只要認真學習,仍然感受到很多道理。」

第一天走進到大寮(佛教道場稱廚房為大寮),常住師父問:「哪位師姊可以負責洗米?」

「師父,我可以。」林桂香自告奮勇喊:「有」。平日在社區曾經承擔香積幹事的林桂香,自認有經驗,馬上自我推薦。

「好,師姊,感恩妳。」精舍常住師父,非常尊重每一位回來的弟子,總是稱大家是「師兄、師姊」。「師姊,我教妳,妳去量米……」只要志工回來,師父都得從頭教起。師父邊教,林桂香按指令動作。師父往下繼續說,「水龍頭下放三桶米。第一桶米第一次洗好,將水倒入第二桶米,洗第一次;第二個桶米洗好,再將水倒入第三個桶米,第三桶米的第一次洗好了,這水倒入回收桶裡,不能再用它來洗米了。」

以此方式,第一桶米第二次洗好的水倒給第二桶米,第二桶米第洗好的水倒給第三桶米……無論洗多少桶的米,方法都一樣,每桶米都洗三次,每桶水都用三回。回收桶很大,嬌小的林桂香用拖車承載,讓負責的人載去澆灌精舍裡的蔬果植物。一滴水、一粒米都用心,不能輕易浪費。

「前二、三天,師父在旁邊看著我做,實在很緊張,很怕粗心大意做不好;慢慢熟悉後,師父才放心。」林桂香戰戰兢兢,深怕分心。米掉了撿不完,會耽誤煮飯、用餐時間。所以每洗好米,她會自我檢查,是否有米掉在地上、還是黏在鍋邊。上人用的紙張,第一次先用鉛筆寫、第二次用藍色原子筆、第三次換紅色原子筆,最後用毛筆。上人一張紙重用多次,讓物命延續,以身作則教育弟子惜福持家,才有今天的慈濟大家庭。

經過一星期的洗米歷練,林桂香很有心得地說,住在精舍裡,生活很規律,腳步很快。但是只要眼快、手快,不清楚的地方,馬上請教師父,不只洗米,只要肯用心,再難的事情都能克服,收獲滿滿。

2021年底,林桂香有機會在上人座前分享,她感恩地分享,「好在我有走進慈濟,家庭才可以這麼圓滿;假如沒有慈濟,兩個兒子不知道會教成怎麼樣?」林桂香是單親媽媽,懺悔未進入慈濟前的個性急躁,拿捏不到教育孩子的方式,進退失據,親子關係緊繃。

林桂香做慈濟的過程,心就像洗米一樣,一遍又一遍把渣滓淘洗乾淨,洗米水回收發酵,又成為滋潤萬物的資糧。「還好您越老脾氣越好。」現在兒子會讚歎媽媽,還說:「外公年紀(九十六歲)越大,脾氣越不好,好在媽媽您不會。」

兒子乖、媳婦乖、孫子乖,家庭和樂,還能每天做慈濟。林桂香在讀書會中笑得開懷,她說,脾氣變好了,不只讓家人放心,很多親朋好友都羨慕她。
圖左 :曾經承擔中區中央廚房香積幹事的林桂香,回到精舍與精舍師父學習後,才知道自己要學習的地方還很多。[攝影者:林淑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