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1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藍毘尼首場大型義診 點亮村民生命燭光

藍毘尼首場大型義診 點亮村民生命燭光

E-mail 列印
「如果他們到私人醫院,首次看診,他們就必須付費約一萬五千至兩萬尼泊爾盧比(約合新臺幣三千五百九十到四千七百八十元),義診是免費,至少他們願意來檢查,幫助他們早一些發現病症,並接受進一步的治療。」藍毘尼 文化市診所畢克什醫師(Dr.Bikesh),為三天的義診下了最貼切的註解,醫師來了,貧困的居民對病痛終於不用再忍耐。

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兩地志工,持續在尼泊爾藍毘尼關懷貧病,2022年11月4日至6日,和當地「尼泊爾國家洗腎中心」(National Kidney Center)、「藍毘尼國際佛教協會義診中心」(Buddhist Free Clinic)合作,舉辦三天的義診。一百三十六位醫護與四百四十五位志工人次,服務了三千兩百七十七位居民、僧眾。佛陀故鄉首場大型義診,用愛膚病苦,點亮村民生命燭光。

◎做足準備 宣傳車走入鄉村

「在文化市IBS義診中心從11月4日到6日,有醫師來義診服務,有需要的民眾都可免費來看診。」宣傳車穿梭阡陌縱橫的鄉間小道,一遍遍放送宣傳義診活動,就盼身體有病痛的民眾都能出來就診。

「過去我們只是靠宣傳單還有布條,這次是宣傳車,可以走入鄉村,深入整個村莊,讓村民知道這幾天有免費的義診,可以造福更多人。」新加坡慈濟志工邱建義,也是此次義診的總協調,在活動前與團隊想方設法把愛傳出去。

「之前先遣部隊過來這邊耕耘,跟本地的學校也結了好緣,招募老師和學生,得到很好的反應,很多老師、本土志工、學生,都願意也樂意過來配合。」除了大力宣傳,還有義診中心環境設備的整修、清掃、油漆志工們親力親為。而招募能翻譯當地語言的志工,更是當務之急,即使從加德滿都(Kathmandu)過來的志工會講尼泊爾語,還是無法了解當地多樣的方言,所以招募藍毘尼本土志工很重要。雪隆志工蘇祈逢由衷感恩愛一呼百應,很多人都願意站出來支援。

為了這次大規模的義診,星馬慈濟人醫會,首次和當地醫療團隊聯手合作,11月3日,慈濟人一下飛機便馬不停蹄為義診做準備。

志工們將中醫針灸室區分好男女隔間;藥劑組把所有的藥劑全部歸定位搬到藥劑室,方便配藥作業;生活組把食物送達義診中心,準備餐食。每個人各司其職,各盡其力,就連大醫王也親自幫忙掃地、拖地。大家無不希望多做一點,好讓隔天順利「開張」,早早服務鄉親。

◎九個科別 愛不需開幕儀式

11月4日,一早冬陽燦燦,義診第一天,醫護人員準時八點抵達現場,掛號處已有村民登記等候了。翻譯志工也陸續來報到,各個科室及功能組與翻譯志工細細叮囑配合事項,不用開幕儀式,大家把握每一刻,讓更多鄉親有機會看診,愛就此展開。

義診分門別類,有內科、牙科、婦科、兒科、家醫科、腎臟科、心臟科、中醫等九個科別。藍毘尼市長薩迦魯丁(Sajruddin Khan)特地前來關心,走訪各個科室為大家加油打氣,還預告明天他也要過來看診,以行動來表達對義診的大力支持與感激之情。

「醫生們都很友善,各個都充滿笑容,細心的聽我們述說病情,還仔細檢查,讓大家很安心。」默蒂耶法師(Ven. Metteyya Sakyaputta)也來到現場關懷,村民看到法師恭敬頂禮外,也開心地把心底的感受跟法師分享,而法師看到義診中心處處井然有序,更深表欣慰。

「社區衛教及健檢相當重要,避免因疾病而拖累家庭經濟。義診中也教導民眾正確的健康飲食、正確的搬運方式。因當地多飲用地下水,積極呼籲提升飲水的品質,以減少腎結石的發生。」吉打莊菀佳醫師(慮昶)提及,除了看診,健康和飲食生活習慣息息相關,所以醫師們更利用機會衛教宣導,就盼能從根本改善村民的身體問題。

接下來兩天,隨著倍增的看診人數,各個科室卯足全力,診治穿流不息的村民。掛號室設在義診所外面,醫師們在室內看診,不知外面的情況,幸好有志工負責維持次序與人流,儘管場外人潮洶湧,但場內病患還是依序靜待,每個科室維持五人等候看診,這全靠許多本土志工的用心維護和引導。

為了預防場外村民等候太久而起煩躁心,場外志工們還播放慈濟影帶,分享慈濟故事和靜思語。

「來!來!先吃點餅乾,再等一下就輪到你了。」長長的候診時間,擔心大家肚子餓,現場志工們貼心地派發餅乾。等候區裡也設置飲水機、紙杯,提點大家:「喝完水後,紙杯要折起來放在口袋裡,口渴時還可以再用喔!」將惜福愛物的環保人文融入義診中。

◎貧窮病疾 惡循環示人間苦

「要不是有免費的醫療義診,我是沒有機會看醫生的。」在普遍貧困的藍毘尼,生活都已自顧不暇,生病看醫對居民來說真的不容易,Suraj Pasi頂著腫脹的大肚子來到義診中心,才二十九歲的他,有多重病症,腎臟病、肝病、憂鬱症等,一個月前,肚子突然腫脹,所以來求醫。

他有酗酒的習慣,太太帶著小孩離開了,生活孤單潦倒全靠親人接濟。因病況複雜,醫師無法開藥給他,建議他到醫院檢查,Suraj沒錢不想去醫院,含著淚說:「感謝醫師告訴我的病況。」因病而貧,因貧而病,這惡循環,讓大家百感交集。

Chandra Bahadur,現年六十八歲,住在義診中心附近,與太太前來看診。兩年前他因中風而癱瘓,太太也有關節炎、頭痛和腎結石等病症,目前只靠小女兒在飯店當清潔工維持生活。其他的女兒也無法在經濟上幫助他們,很欣慰如今能有醫生來治療,當他知道醫護人員和志工都是自費前來幫助大家,這分愛令他感動莫名,嘴裡直說:「謝謝!」

人群中,七十五歲Kodai Pasi帶著媳婦、孫子來到現場,一家人從印度邊境的Marchawar過來。從昨天(11/3)下午十二點出發,先是步行一公里,然後乘搭三輪車到市集等公共巴士,等上/兩個小時才有公車,去到Bhairahawa,再接駁到藍毘尼的巴士,抵達已經晚上六點了,就在女兒家過一夜,一早就趕過來。

「從來沒見過如此關心病人的醫生,他們給予的祝福與慰問令我們很開心。」千里迢迢來到藍毘尼的Kodai Pasi,醫師細細地為他和媳婦問診,困擾許久的背痛問題,及其孫子關節疼痛的病灶,感激之餘有感而發:「如果尼泊爾有這樣的醫生,就不會有人死於貧窮與病苦中了。」

◎享受付出 淨如琉璃的心願

義診裡貧病造化不由人,愁苦的故事一幕幕,但也看到本土志工發心助人淨如琉璃的心願。

二十歲的Rabina Kumari Kasaudhan,花樣年華的她,就讀庫達巴卡學院(Khudabagar Adarsh College)二年級,當她得知有義診活動,便主動到學院參加招募翻譯志工的說明會,心生歡喜,馬上報名三天全日制的志工活動。

「聽到和看到慈濟志工是如何善待病患,即使遇到難纏的村民,也會友善的勸導,這是我從未見過的。」善良的Rabina有個夢,希望有一天能夠幫助無助的人,如今願望實現了。她說:「很享受當志工的感覺,可以學到很多東西。這是我一生中最有意義的一件事,希望未來能加入慈濟志工的行列。」

不只是學生走出來,庫達巴卡學院的院長拉姆巴里(Ram Bali)帶領孩子們來當志工,自己也全天候的付出。尤其「靜思語」他都能滔滔不絕,出口成章的用尼泊爾語分享,善用自己的優點,走到各個等候區,將證嚴上人淨化人心,啟善揚愛的智慧法語,化作清流流淌在村民的心中。

志工群中,高大金髮的Renben Mess總引人注目,四十八歲的他是一位背包客,到處旅遊,因好奇來到現場,在雪隆志工郭糧鳴的邀請下,熱情熱心地馬上加入志工行列。

這三天他都全程參與,引導病患去到不同的等候區。真心讚歎:「慈濟的組織能力,把義診辦得如此成功,尤其是來到貧困的藍毘尼施醫施藥,真的很棒!」Renben崇尚自由也當過記者,這分感動銘刻心版,他將一一用文字寫下來。

除了慈濟人醫會醫師,尼泊爾大醫王也來付出,國家洗腎中心(NKC)的Sanjee和Suman,他們說:「每年NKC都有主辦一天的義診活動,看診的病人不是很多。這次參與三天的義診,來了很多人,大家很有組織,也有很多志工參與,人人都歡喜付出。」有別於其他的義診活動,令本土醫師感受深刻,感動回饋:「今後還有義診活動,我們會義不容辭地參與。」

愛不只在三天的義診,之後部分義診病人將由當地衛生所醫生後續治療,尼泊爾人醫尼爾醫師將協助溝通安排。

長年在尼泊爾深耕醫療志業的尼爾醫師強調,人們到佛陀的誕生地藍毘尼尋找心靈的治療,但是這裡連基本醫療都缺乏,如何談得上精神心靈的療癒?他悠悠說著:「我的心在哭泣,想改變這裡的環境,但是還有一條很長的路要走,我會跟著慈濟的步伐幫助病人。我試著安定自己的心,相信上人的祝福與指導,以及慈濟人可以改善這裡鄉親的生活。」這分堅心令人動容,更深信愛將改變一切。

◎愛在迴盪 都想再多做一些

「靈鷲山上,法會不散,說法景象,經章躍然。」新加坡人醫許智亮醫師,從優渥便利的新加坡,到資源不足的藍毘尼,看見落後的公共衛生及汲水器,小孩子使用骯髒的奶瓶,除了令他震撼也深刻體會「見苦拔苦、知福造福」。這場義診猶如是一場法會,而身為牙科醫師的他,能與當地的醫療人員與志工一起貢獻良能,是此行最大的收穫。

現場忙到不可開交的小兒科醫師陳成亨,連日來看了百多位孩童。他說明,看診的小孩分為兩類,急性和慢性,急性的有發燒、感冒、疼痛、拉肚子等症狀,慢性的疾病如不能站立,不能走路。

因為貧窮,大多孩子營養不良,成長緩慢,個子矮小,這跟長期飲食有關,於是陳醫師跟村民講解食物要如何吃,「但要如何增加蛋白質的攝取,提升免疫率,是急切要解決的事項。」他提出問題癥結,積極改善孩子的營養,是團隊今後努力的方向。

婦科林磊君醫師看到每個家庭孩子幾乎都生養很多,年輕婦女多是婦科疾病,肚子腫脹等問題,這跟當地的衛生知識很有關聯。此外,一般婦女的營養也不足,她著實不捨,語重心長說道:「未來要宣導節育,才是長遠之計。」更感恩在語言溝通上,婦科有許多專業詞彙,無法翻譯得很清楚,幸好有本土的婦科醫師幫忙解釋。她笑著補充,真誠的眼神和笑容,也是跨越語言最好的溝通方式。

由於當地居民大多從事搬運重物的勞力工作,容易出現拉傷及肌肉、骨骼等職業性疾病。所以中醫的針灸診治也大排長龍,新加坡人醫師陳俏蓉,利用中醫專才服務一個又一個因病而苦的村民。在苦難中看見自己的責任,她將在義診結束後,騰出一個月時間,留下來駐診。「不怕辛苦,只希望發揮中醫專長,讓愛落實,真正幫助到居民。」這分心念將永遠伴隨她的行醫之路。

11月6日義診最後一天,龐大的看診人潮,醫師看診結束,已是夜幕低垂,星斗滿天,藥劑處藉著燈光,還是繼續發藥給最後一個病人才圓滿落幕。不忍拒絕任何一位病患,是三天義診裡每個人的心聲,醫護人員與志工們,承師願報佛恩,用慈悲柔軟的心膚慰病苦,佛國子民將不再被遺忘。

圖左 :隨著倍增的看診人數,為了預防場外村民等候太久而起煩躁心,場外志工們播放慈濟影帶,分享慈濟故事和靜思語。[攝影者:攸尼斯]
圖右 :三天從各地來看病的村民,一早便來排隊,長長的人龍看不到盡頭,醫師來了,貧困的居民對病痛終於不用再忍耐。[攝影者:攸尼斯]

圖左 :默蒂耶法師(左二)也來到現場到各科室關懷,慰問醫護人員的辛勞,法師看到義診中心處處井然有序,更深表欣慰。[攝影者:攸尼斯]
圖右 :庫達巴卡學院的院長Ram Bali(右) 除了帶領孩子們來當志工,自己也全天候的付出,善用優勢,出口成章以尼泊爾語跟村民分享靜思語。[攝影者:攸尼斯]

圖左 :高大金髮的Renben Mess三天全程參與,引導病患去到不同的等候區。真心讚歎:「慈濟的組織能力,把義診辦得如此成功,尤其是來到貧困的藍毘尼施醫施藥,真的很棒!」。[攝影者:攸尼斯]
圖右 :小兒科醫師陳成亨向村民講解食物要如何吃,「但要如何增加蛋白質的攝取,提升免疫率,是急切要解決的事項。」陳醫師提出問題癥結。[攝影者:攸尼斯]

圖左 :新加坡人醫師陳俏蓉(中),利用中醫專才服務一個又一個因病而苦的村民。在苦難中看見自己的責任,她將在義診結束後,騰出一個月時間,留下來駐診。[攝影者:攸尼斯]
圖右 :醫師在本土志工的協助下,將診治過程翻譯成當地的方言,才有辦法讓村民了解,愛一呼百應,很多人都願意站出來付出。[攝影者:攸尼斯]
圖左 :新加坡人醫許智亮醫師(右二),身為牙科醫師的他,能與當地的醫療人員與志工一起貢獻良能,是此行最大的收穫。。[攝影者:攸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