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5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展現生命力 人人有寶珠

展現生命力 人人有寶珠

E-mail 列印
「世界在變,時代在變,我們也要跟著變……」靜思精舍清修士暨慈濟基金會精實企劃室主任黃思浩,請臺下雲嘉地區慈濟志工,曾為二十四年前,1999年8月17日土耳其地震,上街頭募款的人舉起手。

2023年2 月25日,「2023年雲嘉四合一幹部精進研習營」結束第一天在花蓮靜思堂的精進課程,第二天精進,大家歡喜回到朝思暮想的靜思精舍,開啟嶄新一天的研習。

◎深入寶山

一早,全體學員及工作人員分乘十部遊覽車回到心靈的家。三十六組人員,分成九中隊以整齊隊伍,人人如規如儀依序行進,以眼耳盡收一切寧靜與清新,清淨無染歷歷入心田。

入寶山,切勿空手而回,大家把握機會,在靜思精舍尋找法寶;透過精心規劃的尋寶九站,由精舍師父為大家說法、講故事。大家盡情吸收天地精華、新鮮空氣,徜徉於藍天綠地間,天地和諧的境界中,汲取舊法新知。

精舍師父引領下,大家在一站又一站的「寶山」中,經過藍天白雲身心洗禮、法語及人文浸潤,進入感恩堂肅穆莊嚴氛圍中,靜心尋求寶藏。

◎判定方向

「菩薩要調整,我們要變方式、方法,但是方向不變。」黃思浩於「〈衣珠喻〉寶珠就在身邊」課程分享中,以土耳其震災為例,問起大家當時募款遇到很多問題、質疑:土耳其在哪裡?為何要救國外?然而,現在卻是問起了,我要捐到哪裡?雖然,人們還是提問很多問題,但卻不相同;足以顯示,時代不同、環境改變,志工們處理方式及運作方法也要因時、因地制宜,但是方向卻是保持一致不變。

又如何知道這不變的方向是對的?黃思浩提及,證嚴上人曾於靜思晨語開示提及,在高原掘土找水,經過挖掘,漸漸會發現到乾沙變為溼土,而且水分愈來愈多,出現濁水,最後就找到清水。「這就表示若方向是對的,我們會越做越對,越做越甘甜。」就如志工做的當中,四合一團隊愈做愈合也愈和,一想到就感到很甘甜,與人分享,大家都說:做得對,做得好,這方向就是對的。若是不對,就要調整改變。

而上人也慈示,要培養人才;不是光把事情做好,也要把人帶出來,所以陪伴很重要,傳承不要放棄。「方向要清楚,人要培養,越來越合上人所說。」黃思浩強調,若是無法確定,就需要大家合和互協,一起做;愈做愈合,大家愈感覺很好,就是對的。

◎曉了分別

而做事方法,就在經典中;只要用心讀經典,讀入心,就發現很多方法就在生活中。「首先是《無量義經》,它是法華經的精髓……」,他更提及《無量義經》〈說法品〉第二中一段,教導四合一幹部該怎麼做?而〈德行品〉顯揚諸佛菩薩德行,啟動眾生的信心。

「大莊嚴菩薩問:(有什麼方法),要修什麼法門可以讓菩薩摩訶薩欲得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黃思浩又問起大家兩句經文意思是否相同:「菩薩摩訶薩欲得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應當修行何等法門?」及「何等法門。能令菩薩摩訶薩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我認為是不一樣的……」他用淺顯譬喻說著兩者差異,第一段是說自己想要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要修什麼法門?而第二段是問:什麼法門能夠讓菩薩摩訶薩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如同,第一是問老師,什麼可以讓我考第一名?第二是問,今天同學、朋友沒來,有什麼方法可以讓他考第一名?如同四合一的重點,合心了解上人的想法,不是只要個人怎麼做好,而是讓沒來的人也瞭解,也很法喜,是兩種不同的方法。

◎經典譬喻

「《無量義經》是骨髓,告訴我們走入人群;《法華經》講方法,生活裡面都有故事,弟子遇到問題,佛陀教他們方法……」他以〈窮子喻〉分享:長者脫下華服陪他做。陪他做,放下,如同怎麼煮出健康又好吃的素食,陪著做。〈窮子喻〉裡一件很重要的事,窮子雖丟失五十年,長者卻不放棄,總算等到這一天。

在社區總是有人感嘆,名單上有人,卻總是叫不出來,相信很多社區幹部都是心有戚戚。然而,要將他們剔除?黃思浩強調,經文故事,是不願意放棄任何一人,要想辦法。「不要放棄,投其所好,跟他說他喜歡聽的事,他感覺不錯,不一定懂得怎麼做,就陪伴他。」而在〈藥草喻品〉,眾生根機都不同,需要陪伴的耐心、時間、方法就不同。

黃思浩以很喜歡的一句「雲不密不能等澍,慈不密不能廣利」,一定要精進充實自己才有足夠力量,愛及眾生。他再提及〈化城喻品〉,眾生根機不同,走入人群又遇到問題,求問佛陀。「佛陀說,沒關係,可以休息一下……」幹部願意做,看到問題,這經書就是答案,《法華經》愈讀愈有心得,愈有感受。

◎認識寶珠

幹部要怎麼做?就是四攝法,要布施,捨掉執著。「不是我說的一定對,但是我們願意聽聽別人的聲音?一起看、一起做。」黃思浩問起大家,是否看到別人的寶珠?也「自我盤點」,摸摸身上到底寶珠在哪裡?「我們有寶珠,但是我們要去看到別人的寶珠,別人的好與優點。」

「四合一就是希望大家去找到寶珠,幫助更多人去找到寶珠。」人人都有寶珠,這寶珠是什麼?他再次提起,上人一再慈示,時代不同,方式要調整、轉變,不要放下、不要放棄,調整步伐,彼此鼓勵,讓年輕人發揮功能。而年紀輕就是年輕人?不是。有活力,有生命力就是年輕人,黃思浩為大家下年輕的定義。

遇到困難怎樣想,怎麼解決?看到苦難眾生怎麼做?八十六歲的上人,每天時間都不夠用;而二十幾歲年輕人,每天睡到自然醒,今天要做什麼?不知道。「沒有生命力,那就不是年輕人。」四合一,合和互協最需要每個人對所做的感受到生命的價值,人人有使命。《無量義經》「如是無相,無相不相,不相無相,名為實相」就是生命力,時時刻刻知道目標,往這方向前進,遇到任何困難也不放棄;人我是非,要快去克服。

◎啟發帶動

「寶珠就是生命力,四合一大家一起做。啟發、帶動他人的生命力,同時找到自己的生命力。」身為幹部就是將生命力傳給組員,讓他們有使命、把握時間,大家一起趕快做,這就是生命力。黃思浩再次強調,真正的幹部就是要找到生命力,找到生命的價值,也幫組員一起找到生命的價值。

「今天回來心靈的故鄉,就是回來找到生命力,找到活力,找到為什麼做慈濟?找到我們在社會重要的原因……」他希望大家都能找到生命力,無論在社區、社會甚或是未來的世界,人人都有「沒有我不行」的使命感。

世界在變,人人也要跟著變;方向要確定,方法要善巧,一起陪伴,一起改變。《無量義經》示重點,《法華經》說方法,過去遇到的問題,現在仍會遇到,找到自己的生命力,就是找到自己的寶珠。

◎做對的事

雲林斗六互愛組長陳家慧,也是教育功能團隊,並負責手語幹事。身為互愛組長,她殷殷期許組員們不要受疫情影響,大家合和互協,一起出來大承擔。「第一次參加幹訓營,課程很棒。我們的問題,師父在開示中,都一一有解……」陳家慧認為組隊,都是人的問題,大家會帶著精舍師父的教導叮嚀,回社區運用,恆持大家的心念,啟發初發心。而這分心念,加上「〈衣珠喻〉寶珠就在身邊」課程分享,找出生命力,才能慧命增長。

「上人要成長我們慧命,要我們深入經藏。」她表示,黃思浩從《無量義經》、《法華經》中不同經典說起,到〈衣珠喻〉,都是講四法四門四合一組隊運作對治的法,還有自我盤點。「盤點生命價值,就會知道,在哪個區塊可以多付出一點,在慧命成長中,應該怎麼做?回去後,就法喜分享。」陳家慧深感藉由講師和學員互動,大家都會跟著成長。

加入慈濟十一年,看到上人為了成長弟子的慧命,「抽氣用力」感到很不捨。大家方向是很明確、很正確,就是做就對了;如果方法不對,就要調整,或是方法不適用,就要與時俱進,做調整。她更以靜思語期勉自己,人有無限潛能,信心、毅力與勇氣三者兼具,就可以成長。

◎回歸本性

雲林知音合心許寬偉,在慈濟二十餘年,一路走來難免遭遇一些挫折。今日黃思浩分享,他心有所感並表示,雖然知道《無量義經》是精髓,《妙法蓮華經》是要走入人群;知道道理,但是要做到,則是很難。「這人怎麼都講不聽?」這樣的挫折感,曾令他想要放棄。然而如今的他會反觀自照,提出耐心。「境界一來,上人的法、靜思語,我會拿來用,用佛法把它消化掉。」許寬偉將之視為是暫時性的止痛藥,但卻無法立即改變。

因應眾生根機、習性不同,佛陀以種種譬喻說法,漸進引導眾生;他認為,修行是生生世世,生生世世都在菩提中。「我們在人群中修,就是要藉事練心,藉境修心,隨處養心……」許寬偉與慈濟家人共勉,入宗門同時要勤行道、法脈精進。他感觸頗深分享,就如辦活動成功與否,並非有多少人參加,而是與會者皆能歡喜,愈來愈多共識達成。

「上人的法很白話,你不要看他這個缺點,這個杯子如果有一個缺口,不要看它的缺口,要看它圓的地方……」自認是個愛講道理的人,許寬偉近年來有了改變,善用「人圓、事圓,理才會圓」,若一直說道理,則做事就不圓,做人也不會圓,得不到認同。如課程分享:要陪伴,以四攝法度人,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與他同進出,隨他所好,慢慢和他培養感情,改變他一些不好的觀念,為他慧命的成長……

許寬偉認為,在菩薩道,就是自利利他,利他之前就自利了。「要分享,會先準備,先充實自己,無形中就會成長。」菩薩道學無止境,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他願依其習性,順其根機對治,為人間菩薩招生努力。人人都有寶珠,然而是否都能覺察出心中那寶珠?「我覺得,我們就是在人群中,在人事物中,怎麼去找到自己?」他體悟,修行就是因緣果報,靜寂清澄--回歸清淨的本性。

圖左 :黃思浩強調,真正的幹部就是要找到生命的價值,也幫組員一起找到生命的價值。[攝影者:李彥賢]
圖右 :黃思浩問起大家,是否看到別人的寶珠?也「自我盤點」,摸摸身上到底寶珠在哪裡?[攝影者:李彥賢]

圖左 :許寬偉(左二)認為,在菩薩道,就是自利利他,利他之前就自利了。[攝影者:留瓊玉]
圖右 :陳家慧認為,恆持大家的心念,啟發初發心,加上「〈衣珠喻〉寶珠就在身邊」課程分享,找出生命力,才能慧命增長。[攝影者:蔡翠容]

圖左 :方妙妃(前)對課程中分享的「方向要確定,方法要善巧」印象深刻,感覺很受用。[攝影者:李彥賢]
圖右 :有活力,有生命力就是年輕人,黃思浩為大家下年輕的定義。[攝影者:留瓊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