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1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南 日出經行靜心 淨心諦聽合佛心

日出經行靜心 淨心諦聽合佛心

E-mail 列印
2月12日清晨天未亮,昏暗的微光透過雲層而下,大榕的枝葉茂密,黑影襯托在整個靜思堂前,靜思堂前的探照燈透過來的黃光,照在靜思堂的銅瓦上,站在銅瓦上的鳥兒一有些微的聲影便飛走,靜思堂道侶廣場三百多位學員 ,不受環境影響,靜心的等待著,這是三天營隊裡收營前最佳沈澱省思的課程。

2023年臺南區四合一幹部研習營,自2月10日起為期三天的課程,課務原安排12日步行走回靜思精舍,經建議以「日出經行」方式呈現,課務組也在年前特別回花蓮跟德(耒英)師父,冒著綿綿細雨試走,促成這堂課程。

◎三觀經行「行禪」

德(耒英)師父在經行前說明含義,這是以步行方式修行止觀的方法,又稱「行禪」。經行時要「觀身」、「觀受」、「觀心」,三觀不要被自己的妄念及外界環境打斷。

德(耒英)師父再細說:「經行中觀照腳步的動作是觀『身』,觀照經行時肢體的覺觸是觀『受』,觀照所受的心念反應是觀『心』,並觀照心念反應的情況—有執著或無執著。」若能以此心在清晨靜心放慢了腳步,在小徑走著踏過落葉、草皮、露珠。抬頭枝末微光、鳥鳴,此刻對自己的心念要清清楚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用心在當下。

聆聽大地的聲音,「眼」看境、「耳」聽聲、「鼻」聞味、「舌」生津、「身」放鬆、「意」正念,六根齊開專心在踏出的每一步。師父事先提醒學員,時時照顧好初發心,「敬靜境淨」往正確的方向前進。

「爐香乍爇,法界蒙熏……」〈爐香讚〉攝受的佛曲中,由德(耒英)師父和德法師父帶領全體學員合十唱誦為課程起點,再接著〈佛在靈山〉殷誠的唱誦聲環繞在整個靜思堂道侶廣場,很殊勝莊嚴。大隊分七條動線〈佛在靈山〉聲聲不絕於耳,往靜思堂園區前後左右前進。

從道侶廣場兩條動線緩緩走出,一條動線往落羽松步道行,另一條動線往反方向前進,學員們口中默默唱誦著「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大家靜心走著,感受到經行的意境。在園區慢行走著七條動線,時而擦身而過、時而交會緊隨再分開,走過小木屋路過水塘,聽到腳下樹葉沙沙聲,聞到清晨樹木散發出的呼吸氣息,心是定在當下。

◎歡喜來自眼觀

林慈晨一臉歡喜分享著:「經行中看見屋頂的銅瓦,微光照射金碧輝煌,為什麼變得這麼美?」讚歎地說著眼觀的感受,她再說:「原來銅瓦經過日曬雨淋,千錘百鍊變成如此美麗。如同走在菩薩道上,雖然一路上跌跌撞撞,經過證嚴上人法水一直一直洗滌,洗到內心透徹明亮。」

她能這樣的體悟其自有因,林慈晨二十九歲之前是一個基督教徒,1986年隨著慈濟列車參訪靜思精舍,看到上人建醫院,慈悲濟世的精神,就開始成為會員在社區幫忙,也開始募心募愛。1992年起每個月一個星期在精舍幫忙,一個星期在花蓮醫院幫忙,1994年受證委員,九二一希望工程後,臺南安平書軒需要人手幫忙,因此成為書軒的志工。

同期培訓志工周守一往生時交代林慈晨,要將女兒楊琇光帶動出來收善款與做慈濟,林慈晨一路陪伴,如今楊琇光已經在花蓮志業體任職,也開始培訓了。林慈晨目前承擔社區協力組長,她說:「做志工做甲嘸煩惱〈臺語〉,一早的經行發現內心非常寧靜。」

◎經行無聲說法

另一位志工俞柏清說:「一早天未亮,靜思堂上面夜晚投射的燈光還在,上面的燕子飛起,乍看就像一群群螢火蟲放光,近看之下才知道是成群燕子。以往來靜思堂都是工作,匆匆來去加上忙碌,不曾這般仔細傾聽大地的聲音,不曾細細品味靜思堂周遭花草樹木的美,即使落葉靜靜堆疊在草地上,都有層層密密的感覺……才發現園區就有十幾棵落羽松。園區的美景一直都在,期待路過的我們用心觀賞。」

鄧貴鳳自十九歲領到第一份薪水,就開始繳功德款,但是無常在1994年找上她,罹患了癌症,為了要專心治療,隔年1995年她辭去薪水優渥的工作,與慈濟接軌也從此開始。承擔大愛媽媽走入校園說靜思語故事,讓鄧貴鳳克服了走入人群的心理障礙。她說:「常回花蓮也常來靜思堂,總是趕下一個行程來去匆匆,但是日出經行,走過和敬樓、大愛樓、福田樓,靜心慢走我才會去想到感恩前人的建設,篳路藍縷的辛苦。」

課務鄭純琦走在德(耒英)、德法師父身後也跟著隊伍走著,德(耒英)師父說:「讓隊伍再多走一些。」有這堂課程緣自教聯三十德(耒英)師父是指導師父,發現這樣經行很攝法,在風和日麗的早晨,大家一念虔誠的心,用心體會大地的聲音,無聲說法。

當下在經行時或許表面上,大家感覺只是晨間散步,卻在課程後有著極大的回響,鄭純琦說:「在三天課程回饋單中日出經行是榜首,大家在經行後自心內化,看到地上鋪滿的落葉就像黃金舖地,走過的草地承接法露雨水,還有的說體會到上人說:「輕輕走怕地會痛」,能夠上這堂課是大家的福氣。

在忙碌的慈濟事當下,是否在忙與盲間走出正確方向,一次日出經行體悟觀身、觀受、觀心中,期日日撥出時間經行,隨時隨地動靜相宜。

圖左 :德(耒英)師父在經行前說明含義,這是以步行方式修行止觀的方法,又稱「行禪」。經行時要「觀身」、「觀受」、「觀心」,三觀不要被自己的妄念及外界環境打斷。[攝影者:郭明娟]
圖右 :俞柏清說〈右三〉表示,以往來靜思堂都是工作,匆匆來去,不曾細細品味靜思堂周遭花草樹木的美,才發現園區就有十幾棵落羽松,原來園區的美景一直都在。[攝影者:郭美秀]

圖左 :大隊分七條動線唱誦著〈佛在靈山〉往靜思堂園區前後左右前進。[攝影者:郭明娟]
圖右 :在園區慢行走著七條動線,時兒擦身而過、時而交會緊隨再分開,走過小木屋路過水塘,聽到腳下樹葉沙沙聲,聞到清晨樹木散發出的呼吸氣息,心是定在當下。[攝影者:郭明娟]

圖左 :鄧貴鳳分享:「常回花蓮也常來靜思堂,總是趕下一個行程來去匆匆,但是日出經行,走過和敬樓、大愛樓、福田樓,靜心慢走我才會去想到要去感恩前人的建設,篳路藍縷的辛苦。」[攝影者:郭美秀]
圖右 :大家在經行後自心內化,看到地上鋪滿的落葉,就像黃金鋪地,走過的草地承接法露雨水,還有的體會到上人說:「輕輕走怕地會痛」,能夠上這堂課是福氣。[攝影者:王永周]

圖左 :德(耒英)師父和德法師父帶領全體學員合十唱誦〈爐香讚〉為課程起點,再接著〈佛在靈山〉,殷誠的唱誦聲環繞在整個靜思堂道侶廣場,很殊勝莊嚴。[攝影者:王永周]
圖右 :在忙碌的慈濟事當下,是否在忙與盲間走出正確方向,一次日出經行體悟觀身、觀受、觀心中,期日日撥出時間經行,隨時隨地動靜相宜。[攝影者:郭明娟]
圖左 :林慈晨〈左二〉讚歎地說著眼觀的感受:「原來屋頂的銅瓦經過日曬雨淋,千錘百鍊變成如此美麗。如同走在菩薩道上,雖然一路上跌跌撞撞,經過證嚴上人法水一直一直洗滌,洗到內心透徹明亮。」[攝影者:郭美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