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20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自我覺察與對話 發掘內心的自己

自我覺察與對話 發掘內心的自己

E-mail 列印
「自我覺察與對話工作坊」舉辦二天的課程,3月4日於三重志業園區進行第一天課程,共有七十九位學員參加。講師李淑靜擁有四十幾年社會助人服務資歷,她教導大家藉由身心靈的抒發,取得彼此的共鳴。課程中包含許多與 人互動的方法,透過桌遊寓教於樂,讓每桌學員進行團隊討論,人人踴躍發言,上課氣氛十分熱絡。

◎眼神的互動 七秒有感受

上午第一堂課,講師請學員站起來在教室走動,與相遇的學員眼神交會,每次對看的時間只限七秒,第一次用眼睛對看,第二次加上了單指接觸,第三次則是單隻手掌互碰,一次又一次更親密的肢體接觸。講師表示,眼神交會的感受從尷尬到真誠,最後會傳達彼此愛的感覺。

學員何淑萍說她在專注看對方時,自己會覺得尷尬,她透過學習化解尷尬,後來發現只要眼神釋出善意,其實可以平息彼此的尷尬。眼神透露了一切,在訪視時必須特別小心,不要因此傷害了案主。

◎色紙小遊戲 看內心世界

接著講師發給每人一張色紙,大家根據講師的口令閉眼,進行對摺及撕紙動作,明明是相同指令,但每個人做出來的成果卻都不同。

講師李淑靜表示,透過這個遊戲讓大家覺察到,每個人的角度、想法、理解及生活體驗不同,所以需要在相處的過程中不斷溝通,並引導對方把想法說出來,核對雙方是不是在同一頻率。不要把困境合理化,會因此累積負能量,要適時讓自己脫離困境。

學員張素玉參與訪視超過十年,即使經驗豐富,在訪視的過程也會遇到困難。她在摺紙遊戲中體會到,大家一起閉眼,依照老師的步驟摺紙、撕摺紙的角,結果打開紙,每個人的圖形都不一樣。就像訪視關懷的時候,個案表達的意思每位理解的都不一樣,所以團隊共識很重要。

◎十張小紙片 是十種情緒

講師說在訪視的過程中內心會有一些的變化,心理學稱為內在的小孩。她請大家把色紙撕成十小張,在紙條寫出訪視關懷或與人相處時,寫出十個內在小孩。例如在家訪之前,內在小孩「緊張」就在紙條寫「緊張」,「快樂」就寫「快樂」等等。

覺察情緒是要適當紓發及釋放,引導我們內在的小孩一一放出來透氣,不要因為道德、社會觀感侷限住我們的心靈,贏得對方的好感,對自己並無好處,事事迎合別人,自己會很累。

學員郭仲裕的內在小孩是猜想,他與人互動時會揣測對方的感受,用自己的想法框在別人身上,因此產生了衝突或不如意的狀況。他說今天學到的方法可以運用在與家人相處及工作上,要改變自己的觀念,發掘出對方好的一面。

◎框架不設限 用同理關懷

午後,講師鼓勵學員透過視覺、聽覺,來覺察內在的小孩,如此才能做助人的工作。透過螢幕講師請學員看框內的東西三十秒,然後記起來。大部分的學員只記框內的東西。講師表示,大家不要在框內工作而是要在框外工作,要學習從另一個角度,離開框架。例如幫助個案的經濟補助只是一小部分,要讓案家知道自己有很棒的地方,多鼓勵、多稱讚案家讓他們有自信。

學員蕭鳳滿從課程中學到給自己空間,並給別人空間,跳出框架不設限,多元去學習及觀察省思。去關懷案家,不是用自己既定的想法或先入為主的觀念去拜訪,應該要跳出框架,多去觀察及關愛案家所需要的,並多看案家的優點,適時給予鼓勵稱讚,讓案家有自信地慢慢自力更生。

學員施柳卿表示,來上課學到很多知識,除了學到自我覺察,也學到不要用自己的想法去看案家。她看到因病而貧的案家很不捨,每次都帶著緊張又沉重的心情去看,今天學到眼神要溫柔要微笑,拍拍背鼓勵案家,用對方的語言交談,跳開自己的框架並用同理心關懷。

◎團隊說故事 發掘想像力

分組體驗遊戲,講師用「表達性藝術治療萬用卡-紅花卡」發給每一組圖卡,每組的內容都不同,有喵咪、情侶、西藏人、有嬰兒的腳也有面帶笑容的男孩等等。她請學員發揮創意看圖說故事。

第四組拿到的紅花卡是二個面帶笑容的男孩,團隊討論的主題是微笑。他們上台分享的故事是,來自不同國家的二位年輕人到土耳其賑災,協助發放物資和翻譯,二人相處一段時間,完成艱鉅的任務,也成了好朋友。

李淑靜老師分享,微笑很重要,當我們到案家關懷時,有時候面對雜亂的環境,造成心理不安,這時候練習深呼吸,腦部有氧自然笑容就流露出來了。

當課程進入尾聲,講師臨時起意請音控播放輕快的音樂,邀請學員隨著輕快音樂聲跑動,當主持人示意「快樂」,學員當立即停止腳步,並做出快樂的表情、動作;接著繼續小跑步,再聽主持人示意「悲傷」,立即停下腳步並做出悲傷的表情、動作……依此列推。

身體動一動,思緒更清晰,全體學員就在歡樂又充滿熱情的氛圍中,讓今天的課程暫時劃下完美句點。

圖左 :「自我覺察與對話工作坊」舉辦二天的課程,3月4日於三重志業園區進行第一天課程,共有七十九位學員參加。[攝影者:廖世淙]
圖右 :講師請學員在教室走動,與相遇的學員眼神交會。剛開始大家會尷尬,進行三次後,感受從尷尬到真誠,最後傳達彼此愛的感覺。[攝影者:吳玉對]

圖左 :學員何淑萍(右)在專注看對方時,自己會覺得尷尬,後來發現只要眼神釋出善意,其實可以平息彼此的尷尬。[攝影者:廖世淙]
圖右 :講師發給每人一張色紙,大家根據講師的口令閉眼,進行對摺及撕紙的動作。[攝影者:吳玉對]

圖左 :學員郭仲裕(左一)的內在小孩是猜想,他與人互動時會揣測對方的感受,用自己的想法框在別人身上,因此產生了衝突或不如意的狀況。[攝影者:廖世淙]
圖右 :學員蕭鳳滿從課程中學到給自己空間,並給別人空間,跳出框架不設限,多元去學習及觀察省思。[攝影者:廖世淙]

圖左 :學員施柳卿(中)表示,從課程中學習自我覺察,不以自己主觀想法去看案家。[攝影者:廖世淙]
圖右 :第四組拿到的紅花卡是二個面帶笑容的男孩,討論主題是微笑。[攝影者:廖世淙]
圖左 :課程進入尾聲,學員在輕快的音樂中,讓身體動一動,思緒更清晰。[攝影者:廖世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