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善治理 為組織永續建構藍圖

善治理 為組織永續建構藍圖

E-mail 列印
「善治理」是將東方傳統的「善政」,以及西方「Good Governance」的概念融合起來,力圖在治理過程中,讓公共利益最大化。善治理所寄盼的是政府與公民對公共事務的合作管理,是政府與市場、社會的一種 新穎關係。

慈濟是以宗教信念為基礎的非營利組織,慈濟基金會基於對全球問題的「共善」與「共責」,透過舉辦「全球共善學思會」廣泛結合跨國界、跨領域的夥伴關係,建立學術與實務交流平臺,為全球永續發展共同努力。

◎貴賓雲集

3月17日,第七屆「全球共善學思會」,於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進行。慈濟慈善基金會副執行長同時也是哈佛大學特聘學者何日生,以「善治理:圓型組織的思想與實踐」為題,專題發表。

何日生於2002年回歸慈濟志業體服務,並開始對慈濟深入研究。除以訪問學者身分,前往海外進行學術交流學習外,近年也陸續發表多本著述,2017年出版《利他到覺悟:證嚴上人利他思想研究》,2020年出版《善經濟:經濟的利他思想與實踐》,近期以三十多萬字著述的《善治理》一書,也即將付梓出版。

第七屆「全球共善學思會」與會貴賓、學者,還包括宏碁集團創辦人兼榮譽董事長施振榮、理律法律事務所長李念祖、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葉浩、慈濟慈善基金會顏博文執行長以及透過連線,邀約世界各地學者、貴賓,共有超過五十位參與發表、討論。

◎六種組織運作

「人類有六種烏托邦,分別是柏拉圖的理想國,中國詩人陶淵明的桃花源,湯瑪斯‧莫爾的烏托邦,馬基維利的君王論和中國的韓非子,馬克思‧韋伯的理性治理,再來是慈濟圓型組織的理想。」何日生以人類有六種烏托邦為引言,分析社會組織的六種學說與藍圖。

副執行長說,理想國強調菁英統治,以及嚴格的社會階層,但也可能造成限制人民提升或提高才能潛力的影響;桃花源宣導自由、自然、獨立,較適合小規模群體;烏托邦描繪的是齊頭式平等,除了配偶之外,一切都是共有,缺點是,忽略了人性存在差異。

君王論則是易將統治者及國家利益最大化,而創造出獨裁者。理性治理是以理性推理,制定法治和分工,由於過於強調工具理性,忽略價值理性,也易產生專制獨裁的領導者。

何日生談理想化的慈濟,可以圓型組織為目標,以價值為基礎,所有成員為共同信念而努力,遵循相同原則,共同承擔責任,核心信念是人人平等、尊重差異、共同責任、實踐效率,以及最終利益等。

◎東西融合

接著,何副執行長再以「政治層面」、「哲學層面」探討人類追求幸福快樂的運作及影響。又從「三權分立」、「多極世界」的演進,分析權力結構的變遷及影響。

何日生副執行長以:「人類組織的類型不只是政治組織,還包括宗教組織和社會企業組織。何種組織才是宗教與社會企業組織理想的類型?」探討善的組織模式。

何副執行長分享,西方的天主教會組織,以波斯底里斯理論,融合君主、民主與貴族的社會組織治理,兩千多年來持續發展至今,屹立不搖。中國禪宗,不傳衣缽,各不隸屬,各為法主,如臺灣佛光山溯源臨濟宗,但運作獨立、自主創新,皆與天主教梵諦岡核心統一制的社會組織治理大異其趣。

另外,何日生也就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提出的「家長制、聖格制、法制」三種組織類型的特色與架構,以及中國佛教寺廟的管理傳承與其相似之處,以及韋伯的論述和科層發展的關係等提出看法。

善治理的範型是「以信念為核心、以愛為初發心、以平等為基礎」,培養有智慧與能力的人才。善治理的前提是平等,何副執行長接著以慈濟醫院的特色說明,組織中每個人的能力、興趣皆不同,但無論是管理者、醫療人員或是清潔工作人員,對於提供病患好的醫療環境的信念是一致的,就是建構在信念、愛與原則的平等上。

◎兼容並蓄

信念、愛與原則,是「圓型組織」的三支柱。也就是,圓型組織的善治理,是每個點、每個人都是中心,讓人人在愛的基礎上,得以發揮自我。

關於何謂「善」?何副執行長以「利他」詮釋,他說,組織必須在平等利益每一個人的基礎上,邁向利益群體永續發展,才是善。以儒家思想來說,是「以民為本」;以佛教話語來說,即是「慈悲等觀」。

何副執行長再以,證嚴上人是集家長制、聖格制、法治於一身的領袖。上人於精舍是僧團的大家長,為家長制;對志工來說,全球數百萬志工,皆服膺上人的理念而追隨上人,因此證嚴上人於志工是聖格制。再者,慈濟的四大志業均有設立基金會,受嚴格監督,上人為董事長,因此基金會為法治型組織。

從宗主到宗座,從聖人到聖座,要以體制建立永續。副執行長再說,慈濟的圓型組織的發想,源於證嚴上人於2007年提出的「立體琉璃同心圓」概念,上人希望每一位志工,不論資深或新進,都能夠平等地在第一線服務需要被幫助的人。現今,全球慈濟志工都能在當地自主發展,每一個點都是中心點。

◎架構藍圖

「圓型組織」是基於信念和價值的平等,而非能力和位置的平等。何日生提出三點,建構圓型組織永續的方向:慈濟宗的核心枝幹是靜思法脈、慈濟宗門,還要包括三個圓。

主導思想的「靜思法脈委員會」,傳承聖格精神的菁英制度建立,其為第一個圓。第二個圓,是「法脈宗門委員會」,統籌全球四大志業發展,兼顧宗教性與公共性並行不悖。第三個圓是「慈濟全球合心大會」,邀集世界各分會志工領導召開,討論會務發展,以及制訂宗規,付諸法典,頒布實施。

圓型組織的理想,是圓球上的每個點都是中心,每個點都在圓球上,也就是既合心又協力。每個圓各有使命與定位,每個圓也都需要具備「愛、信念、原則」三元素,才能實現「善治理」之理想。

最後,兼具慈濟志業體主管及研究學者身分的何日生副執行長坦承地表明,他內心對於研究出版《善治理》一書的掙扎,他說,作為一位慈濟人,是不宜談論政治的,對於慈濟組織建置的意見,也屬於個人見解,且「立體琉璃同心圓」是證嚴上人對組織的原創思想,他只是將其作結構性的衍伸、闡發與論述,但這並不代表慈濟的意見。

何副執行長還強調,他是以「理想化」、「概念化」為慈濟組織運作建構雛型。副執行長也期許,他的研究能給當今人類組織治理,以及慈濟宗的永續組織發展,帶來些許的助益。

圖左 :慈濟慈善基金會副執行長同時也是哈佛大學特聘學者何日生,以「善治理:圓型組織的思想與實踐」為題,進行專題發表。[攝影者:游濬紘]
圖右 :研討會並透過視訊連線,邀請全球各地學者、貴賓,共同參與發表、討論。[攝影者:吳雪慧]

圖左 :何日生副執行長強調,他是以理想化、概念化為慈濟組織運作建構雛型,期許為慈濟宗的永續組織發展,帶來些許的助益。[攝影者:吳雪慧]
圖右 :3月17日上午,第七屆全球共善學思會,「善治理:政府、民間與企業的共善與共責」,於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四樓會議室進行。[攝影者:游濬紘]

圖左 :何日生以人類有六種烏托邦為引言,分析社會組織的六種學說與藍圖。[攝影者:游濬紘]
圖右 :第七屆「全球共善學思會」研討會現場以及透過連線方式,共有超過五十多位貴賓、學者參與發表、討論。[攝影者:游濬紘]

圖左 :第七屆「全球共善學思會」首度在國立臺灣大學校園舉辦,關心社會組織發展的與會學者、貴賓,五十多人與會。[攝影者:游濬紘]
圖右 :在充滿自由開放學術氣息的臺灣大學校園,第七屆「全球共善學思會」並透過連線,邀請國外學者參與討論。[攝影者:游濬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