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0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中 八年有成 和平老師看見善效應

八年有成 和平老師看見善效應

E-mail 列印
八年前開始,和平國小每年安排學生到福興環保教育站實作。受Covid-19影響,睽違將近三年沒到環保站的蕭聿鳳老師,背了一個破洞的背包,引起注意。她卻笑得很開心,「背習慣了!我有補過,只是它又破了,環保 就是要落實生活中,也算是給學生身教。」

3月7日起,連續三週的星期二早上,臺中市南區和平國民小學四年級師生約兩百人,分三梯次,徒步來到距離學校七百五十公尺的福興環保教育站,認識回收分類及環保五R——「不用」、「少用」、「重複用」、「修理再利用」、「清淨回收有大用」。

◎原來紙杯跟便當盒不是紙

「資源回收」對小學生來說,耳熟能詳!然學校最多的回收物品是「紙類」及「寶特瓶」。還沒動手分類,志工許秀霞特別強調,「紙杯及便當盒不能跟紙類放一起喔!」

紙容器不是紙類。它包含飲料紙盒包、鋁箔包、便當盒及各類餐具,因為裡面有層防水阻油的塑膠膜,所以不能跟報紙、紙箱、紙盒一起回收,要另外分類。

第一次來到環保站的薛羽蓁與曾心怡,被眼前如小山般的回收物嚇一跳。兩人很努力地從綜合回收區,抬了一籃又一籃的回收物,分別投入正確的回收籃。透過這場回收實作,薛羽蓁最大的收穫是,「原來紙杯跟便當盒不是紙類。」她表示,回家會告訴阿嬤。

手不停歇的曾心怡則說:「我覺得他們很辛苦,所以想要多幫一點忙。」她還說:「希望大家都能幫忙,因為如果不回收,大自然被污染,會把地球毀滅!」

「還有,如果吸管流進大海,會插進烏龜的鼻子,它會很不舒服。」

林慧玲老師為捕捉學生專心的畫面,隨著他們轉換回收場域。看到志工用心地為學生解惑,滿足他們求知的心,她非常感恩慈濟提供環保教育站,讓學生能夠做中學;自己也受益匪淺。「那個餐盒,我們一般都以為是紙類,原來它是屬於容器類。」

除了習得更確實的分類,林慧玲認為讓小朋友透過動手做,發現回收物夾雜著垃圾,或瓶瓶罐罐裡的東西沒倒乾淨,造成回收的困擾,從中感受志工們的辛苦。

◎不用才能清淨在源頭

塑膠袋方便、輕巧,根據調查,每人一天平均使用2~3個。面對一群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塑膠袋區的志工林金鳳以問答方式互動,引起他們對塑膠袋議題的重視。

「臺灣從民國幾年開始限制塑膠袋使用?」小小年紀的學生們,爭相回答,卻沒人答對。

林金鳳繼續問:「如果到賣場買東西,店員一定會問,需不需要塑膠袋?你們知道一個塑膠袋要付多少錢嗎?」

有人說「一元」、有人說「五元」。

「同學,那你們知道,塑膠袋如果沒有回收,會怎麼樣?」

經由志工林金鳳引導式的問答,讓學生明白,塑膠袋不能丟進垃圾車,不僅要回收,還不只是單一分類。它分為PP、PE及PVC,但壓邊的不回收,例如餅乾袋。

學生羅翊展非常活潑,頻頻舉手回答。

「為什麼要回收塑膠袋?」志工問。

他說:「因為燃燒會對地球造成污染。如果埋進土裡的話,植物就會長不出來。」

「它有辦法自然分解嗎?」

「沒辦法。」羅翊展說:「我買早餐會帶環保袋,塑膠袋可以不用,就不要用,不用,就不會造成污染。」經志工說明唯有「不用」,才能「清淨在源頭」,羅翊展似乎有些明白。

第一次到環保站的他,看到志工在回收物中,有時站著、有時彎腰,還要來來回回地搬回收物,他心疼地說:「你們好累喔!」有感環保站志工的工作量,他發了一個心願,一定要讓身邊更多人了解環保議題,他還呼籲,大家要減少回收量。

一旁的劉祐成也說:「剛剛師姑有說,垃圾是全球大問題,所以要做好回收分類,不然我們臺灣會被垃圾包圍。」

◎從小教育 環保觀念隨身走

「環保教育真的要從小,我發現來過這裡的小朋友,再回到學校做分類,回收的概念更清楚。」陳孟愉老師說。

每個學校都有資源回收站,陳老師表示,在學校不一定每個學生都能真正落實。來到慈濟的環保站,在志工的說明及帶領下,學生實際動手做,發現他們每一個項目都可以學得很仔細。

「這個觀念是可以帶著走,直到長大。」陳老師開心地說:「他們做好環保,對身為導師的我,當然也是很方便啊。」

利用學校的綜合課程,讓學生學習基本的知識跟能力,陳孟愉分享以前的經驗,「來過這邊之後,真的差很多。如果有同學分類錯了,他們會互相糾正對方,『你那個不對,不可以這樣。』」

何美緻老師也表示,只是觀看影片,沒有現場實作來的深刻。「在學校分類也沒有那麼細膩,來到這裡,才知道,連寶特瓶的瓶環都要切開。」

看到慈濟環保站分類分得那麼細,何老師說:「如果我們一開始可以把它做好的話,你們就不用這麼辛苦了。」

和平國小師生來福興環保站參訪,已經八年了,何美緻分享今年的調整。

以前都帶高年級來參訪,老師們發現,高年級學生學會了以後,很快就畢業離開學校,老師沒有辦法再延伸更多的環保議題。「後來我們決議,中年級的學生比較適合,至少在學校還有三、四年的時間,師長才能繼續督促他們。」

何美緻老師還提到學生參訪後的轉變,「之前有學生還發願,要常回來環保站幫忙。他現在已經是大學生了,在學校還是持續參與志工服務。」

「當然我們沒有辦法看見每顆善的種子都發芽,但只要看到一、兩個,我們就覺得很值得了。」何美緻老師還開心地分享,寶特瓶可以製成衣服已經編入小學課程裡,這讓孩子對於回收再利用更有概念了。

然而力行環保五用——「不用」、「少用」、「重複用」、「修理再利用」、「清淨回收有大用」,才能延續物命、守護地球。何美緻認為從小的教育是關鍵。

「小孩說話很直接,行動也最直接,一看到不對的事,馬上反應。」何美緻表示,不像大人還要顧及一下面子,所以「清淨在源頭」從小落實於生活,相信可以擴及到所有人的心裡面。

慈濟環保三十三年,從「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開始,到現在的「清淨在源頭」,期待這分善的漣漪,從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往外傳遞。

圖左 :蕭聿鳳老師的背包破了又補、補了又破了,她覺得環保要落實生活中,也是給學生最好的身教。[攝影者:林美宏]
圖右 :和平國小老師林慧玲走在前頭,帶領學生從學校徒步來到距離七百五十公尺的福興環保教育站,認識回收分類及環保五用。[攝影者:陳榮豐]

圖左 :體貼環保志工的辛苦,薛羽蓁(右)與曾心怡(左)兩人很努力地從綜合回收區,抬了一籃又一籃的回收物,再細分投入正確的回收籃。[攝影者:陳榮豐]
圖右 :胸前背著照相機,何美緻老師(右二)時時為學生做紀錄,也不忘提醒志工,該換站了。[攝影者:陳榮豐]

圖左 :面對一群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塑膠袋區的志工林金鳳(左)以問答方式互動,引起他們對塑膠袋議題的重視。[攝影者:楊偉宏]
圖右 :塑膠袋區聽志工說明,活潑的羅翊展(右三)頻頻舉手,發表所知。[攝影者:林美宏]

圖左 :佛堂室內,志工向和平國小學生談「環保五R」,劉祐成(左)認真聽講,踴躍回答。[攝影者:陳榮豐]
圖右 :學生分站實作前,志工許秀霞(左)特別強調安全的重要性,在綜合回收區看到一支竹籤,她當場機會教育。[攝影者:林美宏]
圖左 :綜合回收區,對於不確定的分類物,學生們拿去問志工,廖素秋(右)耐心地一一指導。[攝影者:林美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