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1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添加愛與健康 「營養午餐」名副其實了

添加愛與健康 「營養午餐」名副其實了

E-mail 列印
「大家餐具裡裝的是粗粒小麥粉配上葡萄乾,每個孩子從小到大都是這麼吃的,但營養略顯不足。」慈濟志工看著或蹲或坐或站的孩子們,用手抓著食物吃,不在乎手上的汙濁沾染了食物,也不在乎蒼蠅沾黏在碗上。孩子慧黠的 雙眼眨呀眨,讓人看得滿是心疼,志工決定翻轉佛國,下一站就從營養午餐及食的威儀出發。

新馬尼泊爾團隊,2022年12月來到藍毘尼校園,為孩子發放冬衣及文具,走入喬達摩佛陀學校(Gautam Buddha School),發現學生的衛生意識和用餐情況欠佳。午餐以碳水化合物爲主,志工不捨孩子成長過程缺乏營養,2023年元月起決議提供額外營養食材,幫助校方補充孩子們的營養。

◎環保碗 用愛來盛裝

下課鐘聲響起,喬達摩佛陀小學的孩子們伴著嘻鬧聲,魚貫走出教室外。來到中餐時間,只見他們就著鋪著小石頭的空地,一個個席地而坐,等著老師派發午餐。

「政府津貼每位學生十五盧比(約合新臺幣五元)的餐費,一星期六天。」老師解釋著,受限於經費,一大桶用麥碎粒、葡萄乾、糖、油,烹煮成的麥糊就是孩子的一餐,這對活動力強且正在成長發育中的小學生們,營養明顯跟不上。

令大家訝異的是,孩子們有的用碗來盛裝午餐;有的用塑膠袋;有的甚至用紙張。在空地上以手取食,志工明白這是當地的文化習慣,但在缺乏個人衛生意識下,孩子不管雙手、食物乾淨與否,全都吃下肚,讓志工們著實不忍。

更令志工不捨的是,學校提供熱牛奶粥,孩子居然也是用手抓著吃,還有的小孩捲起樹葉當湯匙使用。

志工即刻安排有蓋的環保碗送到學校,校長馬諾茲古瑪(Manoj Kumar Yadav)歡喜接受,讓沒有帶碗的孩子使用。隨後跟進關懷,還贈予湯匙,讓孩子不再克難地吃著午餐,通通用愛來盛裝,接著再進班級帶動食的禮儀,「先感恩,再進食。」孩子歡喜接受,在愛中。

除了解決眼前之需,教育團隊也著手籌劃入校帶動人文教育,教導孩子行、住、坐、臥及食、衣的威儀,品格教育向下扎根,並將發放全套的環保餐具。

◎營養師 醫護連成網

「非常歡迎慈濟與市政府一起守護村民健康。」為了讓愛落實,馬來西亞志工陳吉民醫師(濟連)與團隊,特地拜訪藍毘尼市政府公共衛生(Lumbini Municipality_Public Health Inspector)督察拉金德拉(Rajendra Prasad Chaudhary),督察樂見有愛同行。

慈濟人醫會李妙紅(慮曉)、林金燕(慮燕)也連絡上藍毘尼市政府衛生所(Lumbini Primary Health Clinic)伽利瑪(Garima Atreya)護理師及鄉村衛生站夏拉達(Sharada)護理師,了解當地兒童營養不良情況及改善計劃,大家同一心念為鄉村孩子的健康努力。

事情如火如荼進行著,為了取得專業知識的指導,志工馬坤達安排尼泊爾青年協會附屬國家康復中心的營養協調員蘇妮達(Sunita Rimal),和團隊及人醫會醫師陳成亨三方面在線上交流討論。

營養師蘇妮達提出:「添加營養食材」,經大家商討共識後,決議保持學校原有菜單,另添加營養食材,如南瓜、青菜、紅蘿蔔、鷹嘴豆粉、馬鈴薯、檸檬、芫菜、麥麵粉等提高營養價值。

志工縝密規劃,在「營養餐計畫」開跑之前,先進校測量並記錄每位學生的身高與體重,預計六個月後再測量學生的BMI指數,讓數據證明營養多樣化的蔬食對孩子成長的幫助。

大家各司其職,志工謝倩儀(懿映)向校長馬諾茲古瑪(Manoj Kumar Yadav)索取全校學生的名單,因爲校方沒有電腦和列印機,老師熱心地一個個書寫。志工兵分兩路,在校長室門口為高年級學生量身高、體重,低年級的小朋友則進班測量,愛孩子,每個人都樂於出一分力。

◎心向陽 有愛就不苦

「營養師為午餐添加蔬菜的建議,校長認爲校方沒有人手來處理,希望慈濟能給予協助。」對於校長的請求,志工責無旁貸,採「以工代賑」的方式,聘請廚師和助理,協助處理食材和烹飪。

奇妙的是,一緣情牽一緣,當志工想找人時,正巧來到長期關懷的照顧戶翁卡沙(Om Kalwar)的家中探視。十八歲的翁卡沙自幼與媽媽莉妲(Rita)相依為命,因家貧而輟學,在志工的資助鼓勵,才又重返校園。

家訪當天,得知莉妲收到了先生寄出的離婚協議書,原本就愁苦的她更徬徨無助了。於是志工把握因緣請莉妲來喬達摩學校當廚房助理,心想:「對她而言或許是個翻轉生命的機會。」就像陽光撥開烏雲般,她欣喜接受,臉上笑容燦燦。

於是志工帶著莉妲來到學校,與校方溝通後,校長正式聘用她為助理。志工也找到了廚師Jai Govinda,2023年1月10日,再趕緊連絡好菜商與校長見面,安排送菜事宜。

1月17日,眾人的期待努力中,為孩子添加營養添加健康的營養午餐啟動了。菜商依據營養師設計一個星期的菜單,把食材送到學校,而莉妲每天從家裡步行半小時到學校準備午餐。

有了經濟能力的莉妲,不再依靠家人或鄰居施捨食物,可以自己為孩子付學費。志工愛的陪伴,她看到了生命的價值,不再孤單無依,不再暗自哭泣。走過坎坷,莉妲明瞭,心向陽就不苦,持續著「愛心米撲滿」日存一把米的習慣,在助人的當下也祝福自己。

◎食威儀 希望的一代

「我們跟加德滿都的營養師合作,也諮詢慈濟人醫會營養師,準備學校的菜單,我們加入更多樣的蔬菜,每一天都有,不同菜單確保每週都有均衡營養。」林金燕細細說著這名副其實的營養午餐,眉宇間盡是對孩子的關愛。

她進一步說明,慈濟注重均衡的飲食,因爲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它不但能確保健康的身體,也會幫助頭腦的發育。

除了提升營養,志工更關注的是料理的過程和周邊衛生。於是持續來到廚房關心,教工作人員如何洗刷食材,就如馬鈴薯除了去掉皮上的土,還是有許多的沉澱物,一定要確保水質乾淨才能入鍋烹煮。

志工也想方設法資助學校改善衛生環境,把水泵處墊高解決積水問題,安裝水籠頭,方便學生洗手,讓孩子養成好習慣。午餐前,排隊用肥皂洗手,如今已成為學生的日常。

硬體設備補強後,緊接著教育團隊分別進班帶動食的威儀,讓大家知道正確地捧碗手勢,學習拿湯匙用餐。示範以飯就口,而不是以口就飯,最重要的是,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有很多人的付出才能成就這一餐,引領孩子在飯前要心懷感恩。

「現在我們的午餐很豐富,有穀類也有其他的蔬菜,像是糯米和花生真的很好吃。」學生然拉(Ram Lal)歡喜藏不住,說著這不同以往豐盛的午餐,感恩、滿足之情悄悄躍上臉龐。

志工們的教導,孩子一樣樣跟著做,一件件牢記在心底。而志工就盼這群成長中的孩子,能吃到均衡的營養,也懂得保持個人衛生和飲食人文,從心底樹立對食物、對人和對大自然的尊重,讓藍毘尼的新一代在希望中成長、茁壯。

圖左 :慈濟志工贈予有蓋的環保碗及湯匙,讓孩子不再克難地吃著午餐,通通用愛來盛裝,也進班級帶動食的禮儀「先感恩,再進食。」孩子歡喜接受,在愛中。[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右 :午餐時間孩子們席地而坐,等著老師派發午餐。簡單的麥糊就是一餐,志工不捨孩子成長過程缺乏營養,2023年元月起決議提供額外營養食材,幫助校方補充孩子的營養。[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左 :有的孩子用碗來盛裝午餐;有的用塑膠袋;有的甚至用紙張。令志工不捨,即刻安排有蓋的環保碗送到學校,喬達摩佛陀小學校長馬諾茲古瑪(Manoj Kumar Yadav,左)歡喜接受。[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右 :為了讓愛落實,志工陳吉民(濟連,中)醫師與團隊,特地拜訪藍毘尼市政府公共衛生督察拉金德拉(Rajendra,右),督察樂見其成,歡迎慈濟與市政府一起守護村民健康。[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左 :在營養餐計畫開跑之前,志工先進校測量並記錄每位學生的身高與體重,預計六個月後再測量學生的BMI指數,讓數據證明營養多樣化的蔬食對孩子成長的幫助。[攝影者:李麗心]
圖右 :除了提升營養,志工更關注的是料理的過程和周邊衛生,進到廚房指導廚師Jai Govinda(中)和助理莉妲(Rita,右)清洗食材。[攝影者:梁桂燕]

圖左 :志工想方設法資助學校改善衛生環境,把水泵處墊高解決積水問題,安裝水籠頭,方便學生洗手。讓孩子養成好習慣,午餐前,排隊用肥皂洗手。[攝影者:梁桂燕]
圖右 :教育團隊分別進班帶動食的威儀,讓大家知道正確的捧碗手勢,學習拿湯匙用餐。[攝影者:梁桂燕]
圖左 :人醫會林金燕說明,慈濟注重均衡的飲食,因爲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它不但能確保健康的身體,也會幫助頭腦的發育。[攝影者:楊文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