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8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歐洲 歐洲 為和平虔誠祈禱 為生活學波蘭語

為和平虔誠祈禱 為生活學波蘭語

E-mail 列印
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的全面性戰爭已經超過四百天,根據烏克蘭官方統計,俄羅斯猛烈的炮火使得許多城市遭到災難性破壞,至少有十三萬棟以上的建築物毀壞,七千多位平民往生。

戰爭改變了烏克蘭人民的生活,老百姓處 於人道主義的邊緣,青壯年男性留在國內捍衛家鄉,婦女、兒童和年長者被迫離開烏克蘭。其中,老年人是社會上最弱勢的一群,尤其是孤獨、體弱和重病的人。

◎臨別依依 愛的祝福

4月1日星期六,慈濟一如既往地幫助滯留在盧布林的烏克蘭難民,再一次向長者伸出援手。來自臺灣、烏克蘭、美國和波蘭等多國的二十二位志工,備齊包含蕎麥、麵粉、牛奶、糖、茶、豆類、麵包、甜菜根、奶油、雞蛋、橘子和蘋果的一百七十二份物資包,於明愛會禮堂送出愛的禮物。

兼具明愛會和慈濟志工身分的安納斯塔西婭(Anastasiia)對有這麼多志同道合的夥伴參與感到欣慰:「非常感動的是,每次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新志工加入我們,一起學習幫助有需要的人和實踐證嚴上人的理念。」

這一天的發放不同以往的是,留學生志工丁健哲(Jeff)要回臺灣了,出發在即,通常週末不工作的明愛會,特地敞開大門,讓所有志工都可以來和肩負留學生聯繫調度和採購的丁健哲,一起度過他最後一次發放。

「我將要回臺灣了,我會非常想念你們每個人,這裡每位長輩就像我的祖母祖父。」烏克蘭志工將這段話翻譯給臺下聽,現場響起熱烈的鼓掌讚賞聲。

丁健哲自小立志成醫,十九歲遠渡重洋到盧布林習醫,在六年間完成課業和實習。原本可以「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的他,因為一年前加入慈濟協助烏克蘭難民的發放以及去年九月起展開的,每十天一次的「援助烏克蘭難民長者食物計畫」,與長者有了更多的互動。細心的他,和團隊採購時會注意食物的營養與分量;有基本款,如水果、牛奶和雞蛋,也會在麵食和蔬菜上做變化,體貼長者的需求。

「心心念念著他們之後的生活和照護,挺捨不得他們的。畢竟對我來說,發放活動讓他們生活不至於孤獨;另一方面,又很希望他們能夠在沒有戰火紛飛的地方,平安生活。」他覺得自己即使回到臺灣也還是會想念這裡,除了希望自己未來的生活和考試能一切順利,也期盼有空再回來看看。

當他在臺上分享臨別感言時,臺下的長者們感到依依不捨。這段時間的接觸,他們已經把眼前這個很有親和力和熱心的年輕人,當成像自己的孫子般。他們非常感謝丁健哲帶給他們的愛和支持,也祝福他一路順風,前程似錦。

「我無法想像他要離開了,他在我認識的人當中,是一個很溫暖的人。」捨不得的還有安納斯塔西婭和許多與他共事過的夥伴,志工亞歷珊德拉就很佩服他,「他在這裡傾聽每位志工的心聲,他很善良,是一個很特別的人。」

「我的心,在靜思中感恩,我的心念充滿虔誠……」烏克蘭語的〈祈禱〉歌聲響起。螢幕上,出現的是中文、英文和烏克蘭的歌詞,為的是希望長者更加理解歌詞,貼近他們的心,並共同為戰爭的結束和全世界的和平祈禱。

◎清淨赤子心 歡喜助人

溫馨的發放活動中,有長者、年輕人,也有小志工。志願加入的小可愛,表現一點也不遜色,志工Agata九歲的女兒Zuzunna就是其中之一。

「我喜歡幫助別人。」琅琅童音的Zuzunna說出她的想法:「我最喜歡的是發放時和長輩們相互擁抱,分享彼此的愛。」看到媽媽積極投入助人的志工行列,她也跟著參與每一項的準備工作和正式活動,因為她覺得助人的感覺很好。大人的潛移默化,使一顆清淨無染的赤子心,散發出美善的德香,令人讚歎。

發放結束,長者們或是背著、或是拖拉著沉重的環保袋陸續離開。看著他們孤獨的背影,志工們很是心疼。長者有時會反過來安慰志工,「不要為我們感到難過,因為我們很高興接下來的十天有飯吃,不用擔心下一餐斷炊,晚上可以安穩入睡。」長者感恩慈濟志工在他們如此困難的時刻,持續陪伴著他們。「很謝謝你們,十天後見。」終戰之日到來前,孤老無依的他們,得再次尋求支持和協助。

據估計,波蘭境內目前有超過二百萬戰爭難民,其中有超過百分之七十的人計劃能儘快就業,從事商業、社會福利、醫療保健、旅遊和服務業等工作,好讓生活安定下來。在烏克蘭已經受過良好教育的難民們,欠缺的是「波蘭語」此一重要的溝通工具。

慈濟關切難民處境,從今年一月起,與明愛會合作,資助開設初級、中級、高級,三個級別的語言班,邀請神學院大學的老師前來教授波蘭語,結業時會頒發合格的證書;有了被承認的證書,就業時相對多了很多機會。目前共開設十一班,學生人數一百五十人。

為使更多世人了解烏克蘭難民的現況,慈濟美國總會文史室《慈濟雙月刊》編輯小組近日來走訪盧布林。烏克蘭志工娓娓講述慈濟如何關心和支持盧布林的難民,志工小組也前往當地的收容點,採訪烏克蘭的難民,了解他們的生活。

善良無辜的老百姓,成為強權對抗的犧牲者,弱勢的他們需要有人持續為他們發聲,也希望不要有第二個烏克蘭,人人可以戰爭遠離,與家人平靜安穩的生活。

圖左 :來自臺灣、烏克蘭、美國和波蘭等多國志工,圓滿4月1日的長者發放。【攝影者:塞爾希(Serhii Yerzov)】[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右 :發放結束,長者們或是背著、或是拖拉著沉重的環保袋陸續離開。【攝影者:塞爾希】[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左 :志工Agata和九歲的女兒Zuzunna,一起加入志工行列,參與發放的每項工作。【攝影者:塞爾希】[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右 :虔誠祈禱戰爭早日結束,世界和平。【攝影者:塞爾希】[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左 :加上烏克蘭語的〈祈禱〉,更能貼近長者的心。【攝影者:塞爾希】[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右 :Zuzunna(右)喜歡和長輩們相互擁抱,分享彼此的愛。【攝影者:塞爾希】[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左 :烏克蘭難民認真學習波蘭語,以利盡快就業。【攝影者:塞爾希】[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右 :慈濟關切難民處境,從今年一月起,與明愛會合作,資助開設波蘭語語言班,邀請神學院大學的老師授課。【攝影者:塞爾希】[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左 :慈濟美國總會文史室《慈濟雙月刊》編輯小組走訪盧布林,採訪烏克蘭志工。【攝影者:塞爾希】[攝影者:慈濟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