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12月02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日本 盤點青春 四位慈青學長的慈濟路

盤點青春 四位慈青學長的慈濟路

E-mail 列印
日本分會盤點青春 分別紀錄著四位慈青學長的慈濟路,他們各有不同的因緣加入慈濟,承擔不同的慈濟事。雖然因求學或就業而暫時離開慈濟,因為心中有著證嚴上人法髓的滋潤,他們一一回歸慈濟,承擔慈濟志業,做生命中 有價值的事。

◎開心之後 還留下了什麼──黃晟育

「剛開始時,是單純想充實大學生活,哪個社團有活動就去參與。」慈青學長黃晟育回想起自己與慈濟的緣分,大學時一人隻身從臺北前往高雄讀書,因緣巧合下,他報名參與了慈濟大專青年聯誼社(簡稱「慈青」)活動,一同去偏鄉國小帶小朋友,一路開始參與資源回收、育幼院、養老院、手語課等活動。

「既然都要充實大學生活了,不如直接跟著行善,比起單純玩樂更有意義些」、「慈青社的活動,與其他大部分社團不一樣,是一個帶領著大眾一同行善、幫助他人的社團。」於是,他從穿著志工背心的社員,至後來受證為「慈青」。

曾有人問他,參加其他社團跟著大家玩樂不是更開心嗎?黃晟育心中自有答案:「夜唱、夜衝等,當然開心!但結束後除了開心還留下什麼呢?似乎沒有了。而在慈青社,我知道去國小、養老院等是在陪伴小孩、老人;我知道做資源回收時是為地球做點貢獻;我知道骨髓捐贈建檔,是在幫被病痛折磨的人。」

因此,大學畢業後就讀研究所時,他一樣選擇繼續穿上了灰色志工衣當慈青學長,心境也從單純參與做活動,轉變成為如何讓更多人一同參與一同行善。

多年前來到日本交流,在完全不會日文的狀態下,為了趕緊融入及學習日文,短暫的離開了慈濟。直到成功考上了日本的博士班後,心理上總覺得有些許空虛,覺得仍可以多做些事情。

就在此時(2021年),聽到昔日臺灣的慈青夥伴邀約:「臺灣有舉辦『線上伴學』,要參加嗎?」他覺得機會難得,身在日本,也能透過線上的方式幫助臺灣偏鄉地區的小朋友學習,高興地二話不說就報名了。

去年(2022年)聯絡上日本分會後,開始參與入經藏演繹、池袋的夜訪街友、代代木公園的熱食發放,「透過志工活動,讓我以不同的角度重新認識日本。」透過街友關懷,黃晟育知道他們不少人也都曾有工作,因為薪資不足以負擔房租,被迫露宿在公園、車站。

看見街友們努力掙扎著生活時,讓他感觸良深。「慈濟真的讓我看到、學到了很多事,所以我仍在這路上,因為我受過它的恩惠。」

◎出社會前 學好待人處事──鍾佳玲

慈青學長鍾佳玲,是位來日留學後定居在日本的上班族,也是慈濟志工。2001年在臺灣屏東就讀五專時,參加了慈青社而走入慈濟。她回想當年參加慈青營隊,「認識其他區的慈青夥伴外,還有海外的慈青,首次打開了自己的國際觀。」感受到自己的生命變得有深度和廣度。

大學畢業後鍾佳玲到日本留學時,也持續參加慈青活動。她分享,她在這裡學習與各式各樣的人相處,培養悲天憫人的胸懷,無形中奠定了自己做人做事的方法,這在出社會後受益良多。畢業後在日本就職上班,「我發現工作上自己在處理事情的時候,用的是在慈濟學到的方法、心態和人事上的磨合等,也在出社會前就已經建立好基礎了。」

對她來說,慈濟路上的學習印象最深刻的是,「在3‧11的那一年,我們承擔了『見舞金發放』的行政,一場災難讓年輕人把心串連在一起,也一起見證了歷史。」

那些年,年輕人們常承擔日本分會的音控工作,從舊式的音控模式,一直到疫情後的線上直播,大活動的音控,無不都有慈青學長姊的身影。

近二年疫情後,鍾佳玲開始承擔了中翻日的翻譯,「一開始要承擔的時候真的很害怕,擔心會不會翻不好,壓力很大。」一樣是從慈青開始加入的陳思道說明,「我們如果有翻,日籍志工就有機會了解慈濟,但是我們如果不翻,他們就沒有機會可以知道。」一句話安定了她的心。

現在每個月的慈濟精進日時,鍾佳玲都會主動把時間空出來,到分會和翻譯團隊一起承擔翻譯。

◎日本男孩 賑災啟發大愛──井田龍成

在日本出生長大的井田龍成,接觸慈濟的因緣,是因為跟著媽媽參加「日本3‧11」的賑災活動。第一次親眼看到許多志工無私為災民付出,也看到全球慈濟人一起在各地募款,讓他非常感動。

「看到從臺灣來的志工,大家都是自費特地來支援日本,後來也參加一些活動後,感覺到慈濟的做法跟其他慈善團體不一樣。」他深深感受到慈濟志工為災民付出是走在前面,留到最後,關懷災民時很仔細很周到,「不只是生活方面的支援,更重視心靈方面的關懷。」

大學畢業後,井田龍成到臺灣一年半的時間學習中文,中文聽說讀都更加流暢,近期不只參加入經藏、承擔音控、大型活動的司儀等,更是日本分會翻譯團隊的重要一員。

◎勇敢放開 放棄了舒適圈──施美君

「我第一次穿上慈青制服參加營隊,那時不認識任何人,覺得很害怕,腦海裡希望可以趕快回家。」施美君記得2017年,因為媽媽幫她報名,第一次參加慈濟活動。營隊中,聽到一位學長分享慈青的開始,和證嚴上人對慈青的期許。

深受啟發的她,當下心中便告訴自己,「以後要勇敢面對,要參加所有慈青的活動,讓自己可以認識更多新的夥伴、結好緣,以及讓更多人知道慈濟是一個很好的團體,可以讓年輕人一起做有意義的事。」

之後施美君來到日本留學,有次參加夜間關懷街友活動,看到日本分會的資深志工年紀已大,那時又只有兩個人,原本結束後是想要回家繼續做功課,但因爲心中不捨,最後留下了。那次之後,她也決定了,之後一定要利用時間多去參加志工。

大學畢業後前往北海道工作,但那裡沒有慈濟人。2020年疫情爆發,單身一人住在北海道,常常心情覺得非常孤單。她想起德宸師父分享過,「只要我們願意打開手機,就可以聽到證嚴上人的聲音。我開始每天早上跟精舍連線薰法香,也很感恩有線上薰法香,在很遠的日本也能一起聞法,陪伴我那段孤單的日子。」

在飯店工作將近兩年,因體悟上人說:「不知道明天先到或者無常先到?開始盤點,現在做的一切是否有價值呢?」

因此,她開始思考回歸慈濟的志業體上班,只是心裡非常糾結。最後施美君在心中自問:「如果你現在回志業體上班,二十年後的你會後悔嗎?」「不會!」那一刻,她心中有了答案:「我決定跳出舒適圈,讓自己成長。」慈青學長施美君,離開了舒適圈,現在已是日本分會的職工也是志工,她期許自己要做自己生命中有價值的事!

圖左 :在日本就讀博士班的黃晟育(右一),去年(2022年)聯絡上日本分會後,開始參與入經藏演繹、夜訪街友、熱食發放等;透過志工活動,讓他得以在不同的角度認識日本。[攝影者:李淑娟]
圖右 :在飯店工作將近兩年後施美君,因體悟證嚴上人說的:「不知道明天先到或者無常先到?」開始盤點,現在做的一切是否有價值呢?也開始認真思考是否回歸慈濟的志業體上班。[攝影者:吳惠珍]

圖左 :日本長大的男孩井田龍成,經常承擔日本分會大型活動的司儀,更是日本分會翻譯團隊的重要一員。[攝影者:吳惠珍]
圖右 :井田龍成(右一)近期不只參加入經藏,承擔大型活動的司儀等,也是音控團隊的一員。[攝影者:吳惠珍]

圖左 :施美君(左一)來日本留學中,有次參加夜間關懷街友活動,看到日本分會的慈濟志工年紀已大,人數又少,她決定以後一定要利用時間多去參加志工,承擔工作。[攝影者:陳文絲]
圖右 :近二、三年疫情期間,如吉祥月等大型活動,改以雲端或轉播方式進行,以慈青學長善用科技是音控團隊主力。[攝影者:吳惠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