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這些經歷讓三十六歲的她,和一般刻板印象的中醫師有著明顯差異。在這些浮華 和魅力背後,她也經歷了從無到有的過程,而在逐漸站穩腳跟的十八年行醫經歷裡,慈濟對林香均來說一直是個特殊的存在。
◎志願駐診工作 找回醫師初發心
2017年,林香均剛從大陸完成博士學位,回到新加坡。還未有過本地執業經驗的她,想找可以擔任義診醫師的地方,希望在付出的同時也磨練自己的醫術。由於曾經聽說過慈濟,林香均主動打聽,就此開始在「佛教慈濟中醫義診中心(紅山)」擔任駐診醫師。
林香均形容,那是她生命中一段艱難歲月,進入到現實中的醫病環境,她努力在中醫行業找到立足點,但內心其實有很多掙扎。她憶述:「在慈濟駐診的同時,我也在另一家中醫診所工作,那裡按照商業模式運作,環境非常不同,會希望從患者那裡獲得更大的利潤。這樣的模式讓我覺得不太舒服,但在外頭的操作就是這樣。」
那段時間,林香均自信心有些低落,不時懷疑自我價值,而這分志願駐診工作,讓她在叢林法則生存的商業環境找到慰藉。林香均說,那時每週來到慈濟,就像是再次提醒自己成為醫師的初發心,那就是「為病人服務」。
林香均補充:「有一段時間,也許因為我資歷尚淺,我還沒有什麼病人,我覺得沒有人需要我的説明,但駐診醫師的工作給了我目標,當我在慈濟付出時,我感到大家都很重視我,這讓我在這個行業裡持續前進。」
現在,林香均平均每週會在義診中心駐診一次,她很受老人家歡迎,這些年長患者不止找林香均就醫,也經常與她分享生活中的感受和遇到的問題。
林香均說:「我當他們的傾聽者,許多老年人內心有很多掙扎,到了某個年齡,他們會覺得自己不再有用,只剩一副被疾病困擾的軀體,但只要認真傾聽,就是最大的幫助和鼓勵。」
七十七歲的陳愛玲偶爾會到義診中心看診,她在最近一次看診遇到林香均,對這位年輕醫師充滿溢美之詞。陳愛玲說:「林醫師對待病人非常和藹可親,當醫生有愛心的時候,你會感到更自在舒適,她的態度也非常好。」
◎揮灑生命能量 七旬醫師不言休
在紅山義診中心駐診的中醫師來自不同背景,專長多元,既有像林香均這樣結合傳統與現代的中醫,也有今年七十歲仍持續駐診的資深中醫師鄭愛珠。
鄭愛珠在2005年被義診中心時任中醫黎顯維接引,而加入成為駐診醫師至今,兩人在新加坡中醫學院求學時曾是同學。談及投入駐診醫師的動機,鄭愛珠說,彼時自己人近中年考獲中醫學位,想有更多行醫的機會,而她也認同慈濟人本醫療的理念。
鄭愛珠說:「我認為醫療的目的,是説明病人減輕痛苦,而非盈利,一些私人診所和機構已變得過於商業化,他們有時會向患者推銷他們根本不需要的保健產品。」
鄭愛珠身兼多職,除了人力資源的本職工作外,她還利用閒置時間,在不同機構講授中醫養生講座和課程。現在中醫已成為了她生命的重心,她希望盡自己的所能為患者服務。
如今鄭愛珠每週都會在義診中心駐診兩次,並嘗試在患者心中種下善種子,她會告知患者,診所經費來自公眾的愛心捐款,提醒他們在疾病好轉、症狀改善以後並不需要一直來領取藥物。通過這些簡單的提醒,鄭愛珠希望能啟發人們多為他人著想。
她解釋道:「我的工作不僅是教育他們如何照顧自己的身體,還包括啟發他們的同情心和公民意識。有些人並非沒有善心,只是沒有意識到。一旦他們意識到了,影響就會非常大。」因此她不介意自己扮演「苦口良藥」的角色。
有賴於志願駐診醫師的無償付出,憑著他們獨特的技藝和經驗,讓義診中心如虎添翼。診所職工陳貞憓表示:「沒有這些駐診醫師,紅山義診中心將難以為繼。兩位醫師的優勢和工作風格不同,鄭愛珠醫師在看診方面有更多經驗,而年輕的林香均醫師所採用的療法可能更現代。」
義診中心駐診醫師林麗芳表示,慈濟的志願駐診中醫師,多像林香均和鄭愛珠一樣,大多是經過口耳相傳認識慈濟,加上認同慈濟理念而加入,讓更多患者因此受惠。
慈濟醫療以「醫人、醫病、醫心」為宗旨。林麗芳說:「許多中醫師喜歡我們的看診模式,在這裡有更深的溝通,並專注於幫助患者康復。」
圖左 :林香均正準備為患者進行拔罐治療。[攝影者:曾美珍]
圖右 :疫情期間,林香均也為客工朋友主講心靈講座,和他們分享可以透過覺察、靜坐、簡單的身體律動、茶道等方式,來排解心理壓力和思念之情。[攝影者:吳佳翰]
圖左 :除了在慈濟擔任駐診醫師,林香均也經營自己的診所,她的治療往往結合中西醫和傳統能量醫學。 攝 / 林香均提供[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右 :資深中醫師鄭愛珠正走向佛教慈濟中醫義診中心(紅山),準備開展每週兩次的義診。[攝影者:潘在祥]
圖左 :鄭愛珠(右)正在教患者,如何從舌頭顏色來判斷自己的健康狀況。[攝影者:潘在祥]
圖右 :人醫會中醫師兼義診中心前副主任林麗芳認為,紅山義診中心堅守全人醫療理念,能夠吸引業內專業人士前來擔任志願駐診醫師。[攝影者:馮桂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