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醫」路相伴 守護生命永續的愛

「醫」路相伴 守護生命永續的愛

E-mail 列印
醫護人員與慈濟志工或是犧牲假日,或是診所關門不營業,來到義診中心為病患除疾拔苦,或者長途跋涉、走入窮鄉僻壤,為偏遠地區的村民把脈看診,因為他們知道貧因病起,也因病而貧;每幫助一個人,就等於幫助一個家庭 。

◎防貧止病 才是根本之道

慈濟醫療志業緣起於慈善,救貧濟苦持續了幾年,證嚴上人很困惑,怎麼愈救愈多?追究慈善個案來源,發現大多數是「因病而貧,病由貧生」,貧病相依的惡性循環,救濟工作只能治標,「防貧止病」才是根本之道。

早期慈濟馬六甲濟助的慈善個案處在郊外及老人居多,許多老人家足不出戶,一些傷患有時只能透過志工,請教醫護人員用藥程序,志工再動手為患者洗傷口,或載送照顧戶(慈濟長期關懷援助的弱勢家庭)到中央醫院就醫。

1994年4月,克服交通、身體狀況等各種困難,慈濟馬六甲分會效仿臺灣本會冬令慈善發放,載送各社區照顧戶,聚集於慈濟物資發放現場,並以素齋宴請,同時提供中西醫義診服務。自此,每月進行慈善發放並舉辦義診,至2002年5月馬六甲慈濟義診中心啟用前,已舉辦了九十二場慈善發放,義診服務八年未曾間斷。

慈濟馬六甲分會醫療志業,從每月一次現場發放的義診服務開始萌芽,奠定日後義診服務的模式與基礎。

◎克難起步 奠定義診基礎

草創期便投入醫療的慈濟志工何春穎(慈蕙)回首當年,「馬六甲第一次的發放義診,是在上橋製衣廠(慈濟馬六甲園區前身)。當時沒有醫生,都是透過身邊相識的人脈介紹邀約。有製衣廠特約醫生協助,工廠的桌椅充當針灸床;牙科醫生從自家診所搬來診療椅,結束後再搬回去。」

過程中,原本需要收費的製衣廠特約醫生,發覺照顧戶的需要與病苦,又看到志工無償歡喜付出,決定免費看診。當時西藥是由YSP藥廠免費供應,不足的慈濟再購買;中藥則由馬六甲紫昌閣免費提供,待義診中醫師出藥方後,送交紫昌閣配藥,再由志工前往領取,不管病患住多遠,親自送達。

義診服務,逐年接引許多醫護人員參與,醫療團隊逐漸成形;2001年4月,成立馬六甲慈濟人醫會,張文富(濟勝)醫師擔任首任召集人。12月,當時的馬六甲分會執行長劉銘達(濟雨)捐出經營十三年的上橋製衣廠予慈濟,遂將製衣廠的辦公室改為義診中心用地。

2002年5月馬六甲慈濟義診中心成立,成為東南亞「第一間慈濟義診中心」,提供中西醫、牙醫及健康檢查服務,由人醫會成員每週日在義診中心排班輪值。義診服務對象除了慈濟照顧戶外,也嘉惠州內中低收入戶、獨居老人、殘障人士、原住民之貧病患者。服務時間也逐步延伸,2018年起一週提供六天義診服務。

2002年至2022年,馬六甲義診中心共嘉惠了五萬五千七百六十三人次病患,醫護人員七千八百九十九人次投入,志工動員兩萬六千五百八十二人次。

因應社會所需,醫療志業延伸多元化醫療服務,照顧醫療貧瘠地區的民眾,如人醫會居家往診、宣導衛教預防醫學、賑災義診、難民義診、心理輔導與物理治療等。

◎大愛無垠 人醫守護生命

轉眼間,慈濟醫療志業在馬六甲耕耘了二十九年,其中林友良與林慧玲醫師夫婦自1996年參與慈濟慈善發放義診,服務持續至今。

義診過程中,眼科醫師林友良發現許多患有白內障的貧病者,如未及時處理將導致青光眼。2013年7月在林友良醫師引薦下,促成與醫院的公益合作,由慈濟推薦低收入者到馬六甲班台醫院(Pantai Hospital Ayer Keroh)接受免費白內障摘除手術,避免病患沒錢治療,或久候政府醫院手術排期而耽誤治療。

四十多歲的慈濟照顧戶珍菲妮(化名)是單親媽媽,與女兒相依為命。早在2008年已診斷患上白內障,當時有其他慈善組織援助其手術費,但誤以為動手術會失明而逃避。

2012年視覺越趨模糊,珍菲妮足不出戶,靠著小學二年級的女兒做家務、烹煮、採買等。3月,志工黃麗好(慈紘)勸說及載送下來到慈濟義診中心,林友良醫師診斷後,同理她的擔憂勸說:「動手術,有百分之七十至八十康復機率。妳還年輕,早點切除白內障就能工作,改善生活。」

醫師的話安定了珍菲妮的心,6月接受手術。幾週後前來義診中心復診,與林友良醫師分享「眼睛好了,我會去找工作。」林友良醫師表示,一個發現加上鼓勵,珍菲妮動了手術,重新擁有生活能力;看見病患活得健康有尊嚴,是自己堅持的動力。

林慧玲醫師則說:「醫生不只是醫病,還要能療心病。投入義診,我學習到醫人、醫病、醫心的精神,落實在自己的診所,也才看見病患真正的需求。」

「義診中心啟用後,張文富醫師邀約我來義診中心值班,我答應了。」另一位人醫會牙醫師黃月吉(慮芸)回首二十多年前,剛參與慈濟醫療服務,對慈濟一無所知,義診中心設備又不齊全,她主動邀約熟識醫師共同來服務,還負責添購牙科器材,不足的,她從自己的診所帶來,把義診中心當成自己的診所。

2010年3月,黃月吉牙醫師啟動義診中心的「義齒服務」,解決病患苦等政府醫院排期的「無齒」生活困擾。

另一位牙醫師娜欣(Naseem)是印裔回教徒,2006年參與過一次難民營的義診,被上人提倡的「大愛無界、宗教無別」的理念感動。從2008年開始,每個月固定一次從森美蘭州波德申出發,前往一個半小時以上路程的馬六甲慈濟義診中心付出,同時接引同為醫生的丈夫同行。2016年,丈夫因癌症往生,她仍堅持參與義診服務,十五年來不曾間斷。

娜欣醫師感動地說:「我真的很喜歡來慈濟,體會到即使宗教信仰不同,但那一分愛天下蒼生的心,是不變的真理。此分大愛精神,正是支持我持續前來服務貧苦病患的推動力。」

◎人本醫療 醫人醫病醫心

中風兩年的小兒麻痺患者羅正雄(化名)放棄自己,生活無法自理,全靠療養院處理。2015年5月,幾位同學的協助陪伴,前來馬六甲慈濟義診中心針灸復健,他對治療不存太大寄望。

人醫會護理師王瑞珊評估病情與詳談後,了解他過度依賴,缺乏自信心,鼓勵他多復健,肯定可以再站起來,並約見羅媽媽詳談,了解她對羅正雄心存愧疚,兒子的諸多要求,肆意發脾氣,她一概接受。王瑞珊護理師請她減少探望次數,藉此培養兒子的獨立。

每一次前來義診針灸,志工總會花些時間與羅正雄互動,為他加油打氣,並協助申請入住社險康復中心(SOCSO Rehabilitation Centre),進行生活自理復健課程。

羅正雄在人醫會醫護人員、志工、母親與同學的鼓勵和關愛下,終於願意嘗試復健。兩個多月後,羅正雄用助行器步入義診中心時,大家替他歡呼。黃月吉牙醫師獲悉8月他將出席同學會,趕製新的義齒,讓羅正雄能帥氣登場,而戴上義齒的羅正雄第一次大方露齒而笑。

「以前沒有人關愛,自我放棄,現在他快樂多了。」黃月吉醫師笑說。

「他來到慈濟後,除了復健,還有大家的關心,整個人都改變。」同學亦欣慰說道。

2016年2月21日,熟悉的臉孔,再度出現在羅正雄面前。入住社險康復中心,幾個月不見,黃月吉醫師、林國團中醫師等,不時關心羅正雄近況。

由於家中房間不利羅正雄行動,人醫會醫護人員和醫療志工前來打掃,為他清出一間舒適的房間,方便才從社險康復中心回家的他,能持續復健,自理生活。思及羅媽媽辛勞,趁機鼓勵羅正雄向母親道感恩。羅正雄拉著媽媽的手,豎起大拇指,母親眼眶含淚,一切盡在不言中。

馬六甲慈濟義診中心成立,不僅凝聚所有善心人士的愛心,透過免費醫療,一點一滴打破貧病相依的惡性循環,落實「尊重生命人本醫療」之慈濟醫療理念,啟發良醫良護,醫病又醫心。黃月吉醫生說:「當醫師三十多年,許多情況都超乎我的想像,走出診間才真正看得深遠。希望更多醫護人員能攜手來參與,幫助病患也是幫助一個家庭。」

◎視病如親 以誠以情相伴

1996年,志工走入醫院關懷病患。長期投入醫院關懷的志工顏麗英(慮諄)表示,醫院志工給予家屬精神的支持和護理協助,讓病患暫時忘卻病苦,發現貧病者伸出援手。

2000年,嘉華(Jaafar Che Mat)醫生在森美蘭州淡邊縣醫院,擔任院長期間,看見慈濟醫院志工風雨無阻,為病患處理排泄物,更換骯髒衣物,甚至對貧病者後續追蹤關懷等感到好奇。當調任馬六甲中央醫院院長一職,嘉華醫生再次看見慈濟志工在中央醫院服務。

2002年9月初在志工的接引下,嘉華醫生與太太蘇麗雅醫生首次參訪慈濟馬六甲分會,當下夫妻倆加入國際慈濟人醫會,同時也報名當月在臺灣舉辦的「國際慈濟人醫會年會」。隨即馬六甲中央醫院福利組主任,也參訪慈濟馬六甲分會,之後積極將貧病個案轉介至慈濟,協助更多貧病者就醫。

2004年,三十八歲的電線工友奧布里(化名)發生車禍,傷及脊椎骨,治療後癱瘓在床,雙手無力,雙腳無法直立行走。醫院志工走訪馬六甲中央醫院,發現他的遭遇。

出院後,由單身的姊姊與年老中風的母親照顧。慈濟社工王玉蘭(慈均)帶著人醫會護理師蔡玉美前往探視,奧布里的姊姊無護理經驗,抱怨說:「他的妻子回娘家,他全身不能動,長了褥瘡,我又有工作,顧得很累。」 、「他很高大,我真的沒辦法扶他起來。」

評估後,慈濟安排奧布里每週兩次到仁愛醫院做物理治療,同步人醫會醫護人員每週前來往診,為他翻身、清洗褥瘡傷口、手腳復健、換尿袋等。每次護理師蔡玉美協助做復健或換尿袋後,會安撫姊姊、擁抱年老的媽媽,關心妻子並告訴她:「在家要教孩子讀書,把先生接回家,學習自己照顧,家才會有溫暖。」發自內心的關懷,讓奧布里一家視她如親人。

慈濟補助生活費,解決奧布里生活的擔憂,聽從指示努力做復健,兩個月後,從躺著、坐著、站著,逐漸學會走路。他感恩地說:「我不認識志工,但他們卻上門來幫助我;以前認為華人不會幫助馬來人,現在我改觀了。志工給我很大的支持和鼓勵,更感恩玉美,讓我恢復得這麼快。」定期往診,再加上本身努力做復健,一家走向希望的未來。

醫療志工與醫療團隊,是慈濟馬六甲醫療志業二十九年來不可或缺的角色。從身、心、靈三個面向,以「人本醫療,尊重生命」為宗旨,提供醫療照護、推動衛教促進健康、設置義診和往診,關懷偏遠、貧困及受災地區之民眾,實踐「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的精神。

圖左 :1994年起,每月慈濟慈善發放現場同時舉辦義診,從沒醫生、沒錢克難起步。【照片:慈濟馬六甲分會文史組提供】[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右 :2002年5月馬六甲慈濟義診中心成立,提供中西醫,牙醫及健康檢查服務,由人醫會成員排班輪值。[攝影者:羅秀蓮]

圖左 :義診時,眼科醫師林友良(右一)發現加上鼓勵,珍菲妮(化名.左一)動了眼疾手術,重新擁有生活能力。[攝影者:羅秀蓮]
圖右 :人醫會護理師蔡玉美(左一)與志工每週到奧布里(化名)家往診,為他翻身、清洗褥瘡傷口、手腳復健、換尿袋等。【照片:慈濟馬六甲分會文史組提供】[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左 :十五年來,牙醫師娜欣每個月定期一次從森美蘭州波德申,前往一個半小時以上路程的馬六甲慈濟義診中心付出。【照片:慈濟馬六甲分會文史組提供】[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右 :黃月吉醫師協助羅正雄(化名.病患)裝上義齒,羅正雄初次大方露齒而笑,大夥兒感染其開心之情。[攝影者:楊秀麗]

圖左 :2022年9月蘇麗雅醫生(右一)返臺參與「國際慈濟人醫會」,被慈濟大愛無國界及醫療人文所感動,返馬後積極參與慈濟義診活動。【照片:慈濟馬六甲分會文史組提供】[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右 :中風的羅正雄(右一)在同學的協助陪伴下,前來馬六甲慈濟義診中心針灸復健。左一為林國團醫師。[攝影者:楊秀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