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從Me到We 無價的志工服務

E-mail 列印
現在的生活條件比過去好,人們的價值觀隨之產生變化,在兼顧家庭和事業之餘,有人挪出時間當志工,從服務中體現自我價值,為社會作出貢獻,讓人生更有意義。

◎慈濟制服 貴在無價

一次,有民眾看見慈濟委員換 上旗袍,女性端莊展露無遺,便致電慈濟詢問:「這一身旗袍在哪裡縫製?要如何才能穿上它?」

委員旗袍和西裝慈誠服是慈濟的「禮服」,遇正式場合與活動,成為慈濟委員和慈誠的標準制服,須得經過培訓、眾人推薦受證,才能穿上這襲慈濟禮服。

平時節儉慣了的志工朱奕賰(慈集)透露:「慈濟旗袍是我畢生最貴、最珍惜的一件制服,不是貴在價格,而是貴在無價。」身為退休人師的她經常思考,年已過半百,教導了無數學生,又有誰可以指導她?後來在慈濟遇見證嚴上人,她得償所願說:「上人調伏我的習氣,授證我為弟子,還賜予我這身柔和忍辱衣(委員旗袍),我要穿到長長久久,也要穿出無價。」

慈濟制服,具有內隱和外顯的力量,「內隱」含有提醒內省的意思,用來規範自己的行為,提醒自己要安守本分;「外顯」則是對他人的影響,對看見制服的人具有感染力,看見藍色或灰色志工服,能夠領會莊重及安心的力量。

除了委員,還有以男眾為主的慈誠隊,也是推展慈濟志業的重要力量之一。不少慈誠分享,當他們穿上筆挺的慈誠西服,恭候上人把證件掛在胸前爲他授證時,緊張程度不亞於結婚當年,而且這是人生大事,是繼結婚後,再次穿上的隆重禮服,心裡是滿滿的熱血與感動。

◎志工培訓 制度建立

三十年前,慈濟精神飄洋過海來到馬來西亞,臺商劉銘達(濟雨)及簡淑霞(慈露)夫婦帶領自營的上橋製衣廠員工,在馬六甲展開慈善濟貧工作。他們親身見苦、親手拔苦予樂的深刻體驗,心靈深被撼動。

靠著口耳相傳,不少佛友、親友自發性加入行善行列,促使志工組織成型,穿著「預約人間淨土」上衣為制服,1994年改為淺藍色上衣,搭配白色長褲,直至2000年才正式更換為丈青色的藍天上衣,統一稱為「藍天白雲」。

一念善心付出,還需要智慧來把關,早期仍未有明訂的培訓制度。隨著志工人數倍增,慈濟開始辦共修會、「慈濟精神研討會」等,臺灣資深志工也蒞臨關懷指導,以充實志工的精神理念及調整團隊腳步。

直到2001年,馬六甲開始設有志工培訓的規範,也承辦有系統的培訓課程。除了理解精神理念,志工也須得遵守「慈濟十戒」、去除不良習慣,以保護身心;再實際投入利益人群的志工服務,分享和啟發愛心,最終獲得眾人認同推薦受證為慈誠委員。

◎委員志工 膚慰苦難

慈濟草創期,製衣廠員工是最早的志工,其中任職會計的林玉招(慈恬),也是本土第一位受證的慈濟委員。後來志業發展逐漸蓬勃,吸引更多的佛友、家庭主婦及各行業、年齡層的女眾志工加入;承擔訪貧救苦,急難關懷慰問、醫療、教育等工作。她們一邊聆聽他人傾訴,一邊予以柔言慰藉,「以媽媽心看待普天下眾生,用菩薩的覺有情教育自己的子弟」。

例如2000年8月,來自印尼巴淡島莉莉安.卡瑪(Lilian Kamal)及姑姑帶著董浩宏(Jimmy)來到馬六甲仁愛醫院求醫,醫師證實兩個月大的他心臟有孔,需立即進行手術。當時高昂的手術費猶如天文數字。就在絕望和被逼放棄治療之際,院方代向慈濟馬六甲尋求援助,志工團隊緊急會商後,決定全額補助醫療費。

當時,馬六甲委員志工陪著莉莉安一家人北上吉隆坡,還借出住家空間讓莉莉安和姑姑留宿,就近陪伴並給予生活協助,並輪流準備三餐送往病房,悉心撫慰家屬。當小孩康復出院,志工協助辦理手續,帶他回到靜思堂,貼心準備蛋糕為他慶生,讓家屬感動得泣不成聲。四年後,小男孩蹦蹦跳跳地出現在志工眼前,見證康復成長的眾人皆欣慰不已。

委員們從事不同的救援工作,也曾踏足國際,於是眼界、氣度、慈悲心也跟著寬廣深邃起來。例如2014年,志工張秀梅(慈衣)有機會參與菲律賓海燕風災的賑災,深入災區協助發放福慧卡和準備援助金,沿途見多人擠在狹小又潮濕的家,屋外下雨,屋內也滴水;也有人住在帳篷裡,連日豪雨導致地面全部濕答答地,但是他們看見志工到訪,卻開朗邀請大家參觀,宛如老友般親切與真誠。

回到活動現場,雨愈下愈大,一樣吸引了七千多人出席,連走道上也站滿人群,張秀梅滿懷敬意地說:「我站到腳都痠了,鞋陷在爛泥中,但居民卻是全程安靜無聲,心定而不浮動,成功圓滿當天活動。」

投入志工行列,人人勇改習氣,培養正知正見。例如過去為家人四處拜拜祈平安的謝樂蒂(慈樂),和先生石汶樺(濟樂)一同加入慈濟後,改變觀念,拒用真鈔換假鈔去焚燒拜拜,換以捐款做好事,換得家人平安至今。

◎男眾慈誠 護法金剛

相比較起委員的貞靜嫻婉,慈誠隊則顯得陽剛有魄力。其成員來自社會各階層的男眾,承擔急難救災、緊急救援,或一些粗重的工作如搬運、修繕、清掃、糾察、機動等,可說是慈濟的護法金剛;只要有需要,他們宛如「螞蟻雄兵」,自動報到,走在前方且全力以赴。

1997年落成啟用的靜思堂,是慈濟志工心靈的歸宿。偌大園區,需要定期修護,才能維持道場整潔與莊嚴。因此每個月至少兩次,一群慈誠隊志工總會相約前來靜思堂整理花草樹木。

此外,園區的圍牆油漆、鋪連鎖磚,以及每一棵花草樹木與維修工作,都曾經是大夥兒親手維護。齋堂用餐的桌子年久失修了,慈誠隊動員修復清理,還有艷陽下隨傳隨到的交通糾察組、為停車位補漆等等。

無論是電、水、木、園藝、建築,或是修理輪椅,幾乎都由他們一手包辦,大家不是專業人士,但都願意去嘗試,靠著摸索和學習,逐漸培養出十八般武藝。這樣不僅可以減輕慈濟沉重的經費負擔,人人累積共同做事的歡樂記憶,就連帶在身旁一起做的孩子,也和其他志工的孩子建立起深厚的情感,以致後來都已出社會工作,只要回到馬六甲必定相約見面。

◎服務他人 實現自我

當病痛來考,或身體逐漸老化,需要輔具來支撐、代步、移動,或減輕疼痛。過去連續幾年的行管令,大眾足不出戶,負責醫療輔具器材的余根財(惟瑳),手機天天響個不停,拐杖、輪椅、坐廁……幾乎供不應求。其中醫用病床必須動用卡車運載,疫情期間,慈誠隊體恤民眾無法出門,常常貼心地將病床載到府上,有時頻密至一天四五回的搬運。

一日傍晚,余根財接到一通女生電話,申請醫用病床,但是患者回家不足十二個小時就往生了。志工回收病床時,赫然發現女孩一個月內先後失去雙親,獨個兒泣不成聲,慈誠眾人於心不忍,趕快聯絡就近委員接續關心,希望幫助女生走出心靈與生活難關。

慈誠隊也經常在災難發生時緊急動員,就像社區傳出水災消息,一定會駕著卡車或四輪驅動車外出勘災、涉水救出孤老長輩到安全地區,或協助採購、載送熱食便當到不同災區去等等;當水位退了,他們也帶著裝備到災區傾力清掃。此外,得知照顧戶居家需要修繕,慈誠隊爬上梯子修繕粉刷,或帶著自家割草機,將屋外雜草作清理;或看見電線老舊有故障,也設法修復及安裝好,避免更多風險。

在漁村開雜貨店,生活比較悠閒的蔡奉添(濟光),晚餐後或閒空時,喜歡召集三幾位鄰居朋友坐下小酌幾杯,消遣時間。後來和太太張群英(慈昜)一齊投入志工行列,他經常被召集協助搭建帳篷、排桌椅、搬搬擡擡等,合力完成工作,少有機會參與朋友的聚會,更把喝酒的習慣「給忘掉了」,太太再也不必擔憂他的健康。

兼顧家庭和事業之餘,他們願意挪出時間當志工,為社會作出貢獻,從Me到We,服務他人中實現自我價值,人生更有意義。

而在慈濟,無論委員或慈誠,遇事協力動員,各司其職,經常互補,共同成就活動圓滿。證嚴上人因此讚歎弟子們,不只是出錢出力,還要運用智慧,去安貧撫困;「女人當男人用,男人當超人用」,行善付出不遺餘力,更期待人人獻出一根手指頭的力量,集千萬人之力量,撐起世界苦難。

圖左 :早期慈濟未有明訂的培訓制度,隨著志工人數增多,舉辦「慈濟精神研討會」,來充實志工的精神理念及調整團隊腳步。[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右 :雪隆、馬六甲兩地慈濟志工接力,關懷印尼小孩董浩宏,並貼心為家屬張羅好一切。[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左 :董浩宏康復出院時,志工帶他回到靜思堂,準備蛋糕為他慶生,讓家屬充分感受到志工的暖心關懷。[攝影者:楊秀麗]
圖右 :偌大的慈濟園區,慈誠隊定期相約,無償到來維護道場的莊嚴美觀。[攝影者:李經志]

圖左 :艷陽下,慈誠隊一手包辦慈濟園區的電、水、木、園藝、建築等各項工作,凡事親力親為,靠著摸索,培養出十八般武藝。[攝影者:羅秀蓮]
圖右 :慈濟女眾身著委員旗袍,內省安分守己,外顯感染力量,讓人一見安心,敞開胸懷談笑風生。[攝影者:李經志]

圖左 :慈誠隊把醫用病床搬上組屋,面對患者的需要,他們使命必達。[攝影者:羅錦福]
圖右 :重大災難發生時,慈濟志工各司其職,也相互補位,致力行善不遺餘力。[攝影者:何星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