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0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慈濟馬六甲扎根30年 勇敢走出未來

慈濟馬六甲扎根30年 勇敢走出未來

E-mail 列印
甫離開吉隆坡國際機場,從高速大道駛向馬六甲州,往事不停倒帶,深藏的熟悉感漸漸浮現。1988年開始以臺商身分來馬,後以志工身分在新馬深耕的劉濟雨,如今即使已回臺多年,他卻對眾志工和實業家說,感覺離開,好 像是昨天的事情而已。

◎久違重逢 夾道歡迎

「一踏進慈濟馬六甲分會,感覺特別不一樣,曾經,那邊是我的工廠,這邊是慈濟的道場,後面是資源回收場(環保站),三『廠』合一。當我在工廠趕貨加班的時候,慈濟人也在這邊加班,後面燈火通明在做資源回收,做到深夜,真的印象還是非常深刻……」

久違的慈濟馬六甲分會前執行長劉濟雨,現任慈濟臺灣慈善志業副執行長,2023年3月8日,在梁貴勝(思諭)和黃淑媛(靜蘊)兩位清修士陪伴下,相隔多年再回到馬六甲,志工與同仁列隊夾道歡迎,曾經以靜思堂為第二個家的資深老志工黃淑華(慈踞),坐著輪椅也要過來見面寒暄,情感深厚可見一斑。

今年也是慈濟在馬六甲播種扎根三十年,下午時分,劉濟雨與一百三十位志工溫馨座談時,感恩相識近三十年的熟悉面孔還在,只是有些法親們樣貌成熟了,也有人背駝了,但大家笑容依然可掬,眼神依舊單純,相信這與矗立於此的慈濟靜思堂功不可沒。它不分晝夜默默守護二十五年,讓大夥兒的心還在;大夥兒也傾全力守護這個家,讓培育新生慧命源源不絕。

◎行動管制 菩薩失業

三年前新冠疫情,許多國家實行行動管制,許多家庭面對生計問題,慈濟人因此陷入掙扎:如果因自保而待在家中,菩薩無法助人也會失業?

為此,劉濟雨以菲律賓慈濟人為例子,說明疫情嚴重的時候,擅長大型發放的當地慈濟人作出調整,每天以小場發放形式,花了足足一個半月,總計幫助了二十多萬個家庭,這樣不只是遵循政府的規定保護自己,也達到救濟苦難眾生的目的,還可以藉此機會大轉法輪,結眾生緣,作為他人生命中的貴人。

此外,劉濟雨也分享,他每天一定運動鍛練身體,更會把握零碎時間,將心得體會記錄起來。日久有功,養成自律生活;數十本的筆記,成為他源源不絕的分享來源。他向證嚴上人學習,重視每一次的小因緣,例如過去分享的對象,以一場數百人為主,如今即使只有區區幾人,他也很認真作分享。

隨著時代改變,他也開始做直播傳法,「心靈講座」節目至今已達第一百四十五講,一百七十萬人點閱。責任從未減輕過的他,經常善用時間,用技巧、速度,換取更多時間做事。

鍛練自己的過程中,他體悟到「法可千日不用,但不可一日不備,與其要求及改變別人,不如花時間提升自己。」而且多年的歷練,他理解談話要適應環境接地氣,避免夏蟲語冰,還要因應時機作出調整,這就是待人處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關鍵是有做才能有所體會及分享。

◎操兵千日 用在一時

馬六甲第一位慈濟委員林玉招(慈恬)很歡喜再度聆聽劉濟雨的分享。她說,劉濟雨一向都予人感覺很正向及自在,分享也很生活化,其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實踐佛法的方式不可以不變,不要再墨守成規。她很認同:「人在變,時代在變,思想也在變,我們要一直往前,一定要學習作出變化。我們不怕變,因為心中有法,而且萬法不離宗。」

「劉師兄很精進,積極做事的精神和態度一直在影響著我,讓我知道該做的事,沒有不可能,向他學習,我們會一直進步。」林玉招說。

近期和團隊很積極耕耘「食物銀行」活動的劉渼嬌(慈茹),因為行程緊湊,原本想缺席志工溫馨座談,但最後還是趕來了,當真正開始聆聽,她發現自己沒有白來,真的「賺到了!」

她接著說:「食物銀行」活動面對群眾,接受不同的意見,面對困難時難免會感到「摔跤」,但是來聆聽分享,她感覺自己的信心力量又恢復了。

「我做了二十一項筆記,劉師兄說的沒錯,『法可以千日不用,不可以一日不備』,我們真的要入法,因為常常會覺得都是他人在給予挑戰,但真正的是我們沒有反觀自照;只有改變自己,讓自己的心念轉,要把自己調好,才能照顧更多人。」

◎企業回饋 友善社會

馬不停蹄,傍晚在LVC林鎮藩料理坊舉辦「實業家感恩茶會」,邀請劉濟雨與眾實業家分享,現場共有八十三人出席,餐館小小空間坐滿人,不少人是因主講人慕名而來。

活動開始前,年輕的AFA集團執行長陳靖康,率先分享該集團是提供自動化系統、技術或設備的供應商,主要幫助醫療行業提高生產力和效率。自大學開始,他跟隨父親陳德祥(濟祥)一起去做環保,漸漸種下環境保護的因子,後來投入公司運作後,一心一意研發及創造廢棄物生命再生的可能性。同時採用身教及獎勵方式,鼓勵員工將環保行動落實生活中。

劉濟雨將自己在本地設廠投資,起起落落的過程分享予眾,他說,工廠有風光、也有做過代工的時刻;自己不是很有錢,但是很懂得如何用錢。

當初因為證嚴上人一句話:「頭頂別人的天,腳踏別人的地,要學會回饋當地。」而被打動的劉濟雨,下定決心作出捐獻。其捐獻不只是身體力行當志工,更親力親為建蓋靜思堂,為日後舉辦活動、孕育人間菩薩而鋪路;最後更將工廠土地捐獻給慈濟,及回饋在本地。

回想當初要將工業地過戶給慈濟團體,困難重重,但是他很堅持:「如果這塊地沒有過戶給慈濟,日後這裡的人們在做慈濟及對外募款,外人會說,這塊地是私人的,無法產生信任。」如今真正屬於慈善用地,他才能安心回到臺灣。

「捐地蓋靜思堂,表面上是我們在捐錢幫助別人,其實我們真正是在幫助自己。」劉濟雨強調,因為蓋了靜思堂,多少人在裡面,或活動中增長智慧,或來到這裡做好事,累積福德因緣。「自耕福田,自得福緣,如果不是這裡經常在做好事,取得政府及官員認同,當時的首席部長怎麼會開先例,同意將這塊地過戶給慈濟,成為慈善用地呢?」

◎效仿學習 知足分享

從事保險行業的吳裕強,平時有參加資源回收活動,正在考慮把志工精神帶入企業,此次實業家感恩茶會,透過陳靖康的經驗分享,讓他可以取經效仿,藉此鼓勵隊友,安排時間去做訪視或環保,例如探訪一些窮人家庭,也許可以為從事保險行業的他們帶來一些啟發,為更多人帶來保障。

從事印加果行業的藍家慧執行長,經常和老闆林建代到環保站去服務,或幫助一些缺乏外在條件的貧窮家庭小孩。這次聆聽劉濟雨分享,她更加篤定賺錢和做好事的意義。「人賺到錢也不能貪,要有誠意去做出貢獻,學會知足,分享給別人,最後還要懂得回饋社會,這是我最深刻的學習。」

當天原本休假的LVC創意林鎮藩料理坊,卻特別開放給實業家感恩茶會活動。原來該料理坊的創辦人黃國勝,一開始只從《心路》著作認識劉濟雨,經常重複翻閱,將文中有體會的文字用手機拍攝下來,重複提醒自己,深有收穫。因此聽見劉濟雨來到馬六甲,特別開放空間辦活動,自己親自設計精美蔬食菜單,還邀請四位股東一起來聆聽分享,入寶山,滿載而歸。

「劉師伯說,怎麼賺錢不厲害,怎麼用錢才是厲害,我會牢牢記住;他把一切身外物很無私地奉獻回饋在本地,馬六甲人真的很有福氣。」一席話,讓黃國勝近距離學習,深感受惠。

慈濟在馬六甲推動耕耘三十年,劉濟雨鼓勵人人發大心,立大願,放大格局,對的事情勇敢去做,只要將法源掌控得好,佛法也可以千變萬化。

圖左 :劉渼嬌(中,穿旗袍者)因為行程緊湊,原本想缺席志工溫馨座談,但最後還是趕來了,當真正開始聆聽,她發現自己沒有白來,真的「賺到了!」[攝影者:黃玉花]
圖右 :林玉招(中)很歡喜再度聆聽劉濟雨的分享,也認同推動慈濟志業不應墨守成規,需因應時代而改變。[攝影者:黃玉花]

圖左 :創意林鎮藩料理坊創辦人黃國勝(左),一開始只從《心路》著作認識劉濟雨,今近距離聆聽分享,猶如入寶山,滿載而歸。[攝影者:羅秀蓮]
圖右 :AFA集團的執行長陳靖康,研發及創造廢棄物生命再生的可能性,同時採用身教及獎勵方式,鼓勵員工將環保行動落實生活中。[攝影者:羅秀蓮]

圖左 :劉濟雨在實業家感恩茶會中,分享自己將工廠土地捐獻給慈濟,及回饋在本地的故事和心路歷程。[攝影者:羅秀蓮]
圖右 :志工聆聽分享,勤做筆記,希望把點滴善法記在心中。[攝影者:黃玉花]
圖左 :2023年3月8日,劉濟雨與一百三十位志工溫馨座談。[攝影者:羅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