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1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花蓮 慈濟列車啟航 從布展認識佛陀

慈濟列車啟航 從布展認識佛陀

E-mail 列印
「滿感動的,透過這樣的活動,讓我們能比較具體去了解,佛陀在他一生中的不同階段,是如何去宣講佛教……」花蓮區慈濟志工邱籃平直說,這是一個很成功的布展。聽到印度及尼泊爾,從佛陀時代至今仍無法脫離貧窮,慈濟 除了在那裡濟貧,再教育扎根,未來新生代,就能翻轉人生,就能走向一個更幸福、更平安的未來。邱籃平:「我覺得我們現在是在做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2023年05月21日早上,炙熱的陽光照射在花蓮靜思堂道侶廣場,近百位慈濟志工及社區大眾齊聚,參觀「禮敬與感恩,佛誕節慈善人文特展」有人撐傘遮陽,有人戴著帽子、穿袖套防曬,也有人盡情享受豔陽洗禮,人人卻都同樣專注聆聽職志同仁的導覽,透過她們精闢的解說,更深入體認佛陀的一生,及慈濟人實踐《無量義經》的善行足跡;更於花蓮靜思堂內博覽會,或複習或新知,跟著慈濟人五十七年來的足跡,看見這群人在全球深耕四大八法的腳印。

◎布展因緣

佛陀誕生至今2500餘年,而佛陀故鄉的居民卻依舊過著貧困的生活,出自慈悲與回饋心意,證嚴上人曾於開示中提及:「幫助佛陀誕生地尼泊爾,是自己一直以來的心願。」1993年慈濟即已踏入尼泊爾援助水患,於1995年援建四座大愛村。2015年尼泊爾強震,慈濟再度回到佛陀的故鄉,除濟貧、賑災,更發現此時尼泊爾的佛教信仰已衰微;因此,上人期待將佛教精神回歸佛陀的出生地,傳續佛陀的精神法脈,並且真正落實在人間。

2022年8月,馬來西亞及新加坡慈濟人發願長駐藍毗尼,推展慈善志業的關懷;因為看到許多人又貧又病,深知醫療對當地的重要性,更期待以教育來翻轉他們世代的貧困,除了幫助孩子安心就學,也要教育居民生活常識,並援建學校;同時規畫在當地建靜思堂,「四管齊下」帶動居民,將慈濟精神理念落實。

除了慈濟人踏著穩健腳步在當地深耕之外,作為一佛教團體,慈濟更希望佛教更廣為人知,接引更多人共行菩薩道。因而自3月開始籌畫作業,結合一年一度三節合一浴佛盛典,將佛陀的足跡布展落實於全臺甚或是因緣合和再擴及全球。於5月13日,規劃有十三處慈濟道場同步開展;而後,再繼續推廣至各處慈濟道場輪展,期以精采圖文內容,帶領大眾遊歷佛陀八大聖地,隨著佛陀一生的足跡,看見佛教之美並體會三節合一浴佛的意義。

「禮敬與感恩,佛誕節慈善人文特展」共有四十八幅海報,規劃為四大主軸。「轉凡入聖 佛陀簡介」帶領大家走進八大聖地了解陀的一生;「佛陀本懷 三節要義」讓參訪者了解佛陀解脫眾生痛苦的精神,事理印證慈濟人為眾生的拔苦與樂,進而認識宇宙大覺者;而「弘法利生 落實人間佛教 臺灣篇」與「弘法利生 落實人間佛教 國際篇」藉由《無量義經》經文對照,期人人皆能深入淺出理解慈濟人行經一百二十八個國家地區的慈善足跡,更能了解《無量義經》的內涵。

做為布展主辦單位,慈濟慈善基金會文史處文宣室主任羅政忠,對「禮敬與感恩」做最佳的註解:「這次的展覽叫禮敬與感恩,禮敬當然就是要禮敬宇宙大覺者,禮敬佛陀;要感恩的是,所有跟我們一起行菩薩道的全球慈濟人。」

「藉這樣的因緣,讓大家認識佛陀的故鄉,及佛陀曾經走過的足跡,也讓大家可以看到慈濟人在尼泊爾、在印度做了哪一些協助?」宗教處精進培訓組高加靜期望,足跡展結合浴佛,除能讓大家認識佛陀之外,也可以藉此因緣,在浴佛當下,人人可以反觀自照,把自己的心靜下來。她分享,其實浴佛不是浴實體的佛像,而是浴自己的自性佛。「人人心中都有一尊佛,我們洗滌自己內心的無明煩惱,其實也是對自己進行一種浴佛儀式。」

◎自己受益

為成就一場活動,除了人人用心策劃並要經過大家齊心努力下,才得以圓滿。5月4日,慈濟基金會宗教處與文史處透過線上,進行全臺導覽志工培訓;5月5日,於花蓮靜思堂道侶廣場,由慈濟慈善基金會文宣室同仁向導覽志工,細說設計緣起與海報內容;5月6日,花蓮慈濟志工幹部透過實地了解布展的意涵,繼而推廣到社區,邀約更多社區會眾前來認識佛陀與慈濟人在全球的善行。大家並將此布展活動定義為接引大眾走入慈濟道場,深入認識慈濟的「慈濟列車」。

承擔導覽窗口的慈濟志工呂鳳瑛分享:「我們很想要傳達一個理念,在四大八法裡面,每一個人都非常認真付出,希望大家走進來了解我們走過的路,做了哪些?」她道出,期望大家共同來瞭解慈濟慈善的腳步。「那我們也可以更與外面的會眾和會員,說起這些善與愛的故事的時候,可以更生動、更豐富。」

慈濟大學附屬中學小學部退休的張淑媛老師,加入導覽志工行列已有三年,她指著一幅描述馬來西亞「黑區」的海報分享:這個地方吸毒猖獗,警察都不敢進去,但是慈濟人一念為眾生的心,勇於深入該區訪視義診,發放資糧,成立學習中心,這不就是如經文所說的「信心既發令勇猛,守之不動令堅定」。

「三年來的導覽,讓我能緊跟著慈濟的脈絡……」張淑媛泛起笑容,接著幽默說著:這樣才不會跟不見了,就叫做「緊緊跟著」。而從這一次「佛陀足跡」布展,她更清楚上人帶大家行經的義涵。平常都會參與讀書會的她分享,深入《靜思法髓妙蓮華》這一部經典,讓自己更清楚人生的方向。

「大家看到佛陀的右手膚慰著地球,代表他慈悲的心;左手托著一個缽,這裡面裝的是法水,就像智慧……」林蔚綺站在一幅宇宙大覺者海報前解說,唯有智慧和慈悲,可以超越有形的空間、時間和人與人之間,但是人們為什麼還體會不到那麼高的道理?「因為我們都還有妄想和執著,上人慈悲,教大家行六度波羅密,從做中覺,放下煩惱與執著。」

今天這麼炙熱的太陽,人人暴露在藍天白雲下,參訪、聽導覽解說,林蔚綺也能感受到大眾的心情和狀態。身為導覽者的她,以同理他們的心情,便嘗試盡力以種種更淺白的方式及說法,讓大家能夠很快便受攝其中道理與意涵。

◎法喜滿滿

在眾人之間,特別顯目、高大的慈濟志工潘賢聰則表示,以往慈濟列車都是乘坐火車或遊覽車,這次布展是以類慈濟列車的方式,邀約會眾走進道場參訪,期待大家能了解佛陀從誕生到入滅的一生,還有慈濟人在社區甚至在全球,都做了哪些事。

平時在靜思堂擔任導覽志工的退休老師徐睿憶也分享,上人一直要我們「法入心、法入行」,從這次布展中,竟然能看到這麼多經文都能夠與個案,或慈濟人所做的行經部分結合,這讓她很歡喜,感覺很踏實,尤為甚者,徐睿憶也因而更深刻了解《無量義經》所說的道理,這也是她今天最大的收穫。

當導覽志工多年的徐睿憶表示,在導覽當下,說愈多,和別人結的好緣也會愈多,所以,受益的還是自己,除了有滿心歡喜之外,還有更堅定的毅力。「就會覺得今天所行所做都是對的,走這條菩薩道,真的就是一條正確的道路。」

「其實很多社區的人不一定會了解慈濟做了什麼?」慈濟志工林慧美心有戚戚焉表示,透過一個大型布展,一個公開的場域,將慈濟做的事情向外說明,可以讓更多人理解。

林慧美很期待大家都能找時間來看看布展,她說,很值得去逐一探索,去印證自己的生活,更能從中去體會佛法的無遠弗屆,讓我們在生活中的細小煩惱,能從佛法裡找到一個轉念,得到一個解決的方法。

已經走過布展五次的慈濟志工陳慕湘,很希望大家藉由這次周年慶系列活動的佛陀特展,和佛陀做好朋友,進一步與佛陀成為知己。她說,看到經文與慈濟人的慈善足跡結合在一起,感覺非常接地氣,尤其讓不認識佛陀的人進來參訪,也就不會覺得經文很深奧。

為什麼規劃在戶外?就是希望可以拉近鄰里鄉民們的距離。陳慕湘分享,上人非常體貼地說,這麼熱的天,在戶外人家會來看嗎?因此,布展時間到夜間十點。「有夜間照明設備,大家把家人的晚餐都準備好,用完餐、洗個澡之後,出來散個步,到我們園區來,非常輕安自在地看完每一幅布展內容。」

「我們師兄、師姊,每一位都是行經的菩薩,說他所做,做他所說。在那個海報看板當中,大家以自己的慈善足跡結合,就能分享本身經驗、踏過足跡與心得……「當時怎麼做,做到甚麼程度,更貼切的現身說法,讓大家在聽故事中認識佛陀,更輕鬆、更法喜。」

圖左 :羅政忠:「這次的展覽叫禮敬與感恩,禮敬宇宙大覺者,禮敬佛陀;要感恩的是,所有跟我們一起行菩薩道的全球慈濟人。」[攝影者:廖文聰]
圖右 :在花蓮靜思堂道侶廣場,慈濟志工及社區大眾齊聚,參觀「禮敬與感恩,佛誕節慈善人文特展」。[攝影者:蔡翠容]

圖左 :從這一次「佛陀足跡」布展,張淑媛(右二)更清楚上人帶大家行經的義涵。[攝影者:李志成]
圖右 :林蔚綺(中面向)站在一幅宇宙大覺者海報前解說,唯有智慧和慈悲,可以超越有形的空間、時間和人與人之間。[攝影者:廖文聰]

圖左 :呂鳳瑛分享:「期望大家共同來瞭解慈濟慈善的腳步,與會眾和會員說起這些善與愛的故事的時候,可以更生動、更豐富。」[攝影者:廖文聰]
圖右 :陳慕湘(左二),很希望大家藉由這次周年慶系列活動的佛陀特展,和佛陀做好朋友,進一步與佛陀成為知己。[攝影者:彭玉潔]

圖左 :林慧美(右四)很期待大家都能找時間來看看布展,能從佛法裡找到一個轉念,得到一個解決的方法。[攝影者:李志成]
圖右 :邱籃平(前排左一):「我覺得我們現在是在做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攝影者:李志成]
圖左 :潘賢聰(前一)表示,以往慈濟列車都是乘坐火車或遊覽車,這次布展是以類慈濟列車的方式,邀約會眾走進道場參訪。[攝影者:李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