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21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美洲 美國 美國總會 緩解疫情焦慮 橙縣義診四科協力看診

緩解疫情焦慮 橙縣義診四科協力看診

E-mail 列印
走過持續三年的新冠疫情,許多民眾卻走不出焦慮的困擾,這些焦慮讓原有的慢性病症狀加重,自己卻不知覺。2023年3月26日,慈濟志工再度來到聖塔安那(Santa Ana),與男孩女孩俱樂部(Boys & Girls Club)合作舉辦義診,提供西醫、中醫、牙醫及眼科看診。

◎焦慮感相隨 醫師提供建議

此外,特別提供精神科服務,邀請凱薩醫院(Kaiser Permanente)的醫師瑪格瑞特(Margaret Lin)前來,她發現有許多這樣的案例。

「很多人說我有高血壓、我有疼痛,但我仔細聽了以後,覺得他們可能有其他部分需要一些幫助,譬如高血壓的病患說有頭痛問題,我多問幾句,就發現她的疼痛,可能跟她的壓力或睡眠不足有關,或是有其他因素。」在這方面,瑪格瑞特醫師提供了意見,建議他再去追蹤。也就是說,今天短短的義診,不是只治療他的高血壓,也是讓他知道他的血壓,可能還有其他因素造成,才會忽高忽低。

疫情之後,其實蠻多病患都有焦慮,或是憂鬱上的一些問題,可能是疫情期間很多人感覺無助或是恐慌,對未來不知道會怎樣的無助感,這方面精神科看到很多,不管是失眠或是有恐慌,或是有憂鬱症的症狀都比較常看到,瑪格瑞特醫師希望透過今天的義診,會有所幫助。

家醫科醫師克莉斯汀(Christine Yu)參與慈濟義診約三年,她認為義診有別於平時看診,不是病患主動求助,而是透過慈濟到社區聯繫(outreach)病患,讓他們知道資源可以運用。「義診服務如果可以幫助到沒有醫療保險的民眾,尤其是最近景氣比較不好,能夠有這方面的服務,我覺得很重要。」

聖塔安那是個生活在貧窮線下的移民社區,居民以西語裔居多數。美國慈濟南加州橙縣志工自2013年起,除了疫情期間,每年在該市舉辦三次義診,為低收入和無保險民眾服務。

◎眼科醫療車 快速配鏡服務

眼科也是十分受到民眾歡迎的科別。宛如一個小型行動眼科診療室的「慈濟大愛眼科醫療車」,在新冠疫情紓解後,再度開到現場,車內設備齊全,備有驗光儀器及磨鏡片室。

掛號眼科的病患,先由眼科志工以視力檢查表,量測眼睛的視力,再到眼科醫療車上,選取適合自己的眼鏡架,然後由眼科醫師做進一步檢查,驗光,確認眼睛的度數,最後在磨鏡片室製作眼鏡,民眾約等候三十分至四十分鐘即可拿到自己的眼鏡,看到光明的世界。

拿到眼鏡好開心的民眾多洛雷斯・薩爾加多(Dolores Salgado)說:「我來過這裡(義診)兩次,一次是去年(2022年)、一次是今天(3/26),兩次印象都很好。我是來看眼科配眼鏡和看針灸醫生;配眼鏡和針灸後結果,對我身體都很好。」當天眼科醫療車共配了十七副眼鏡給需要的民眾。

◎病患變志工 用雙手來助人

義診安排了近四十位西班牙語與英語翻譯志工,其中羅伯塔・加西亞(Roberta Garcia)和莫妮卡・桑切斯(Monica Sanchez)更是從病患變成志工,與慈濟志工一起到購物中心和學校發義診海報,當天更來擔任翻譯志工,要為自己的社區付出具體行動,扮演慈濟與民眾之間的溝通橋樑。

疫情期間,聖塔安那居民困在家裡,慈濟人載了蔬菜水果等物資,來到合作夥伴—麥迪遜(Madison)小學,麗莎(Lisa)校長則號召了一批當地社區的家長、志工們,將物資一箱一箱送到民眾家門口,羅伯塔和莫妮卡與慈濟在義診結緣,兩人二話不說便加入志工行列,幫助自己的社區。

「幾年前因為我的家人需要眼鏡,你們幫了我這個忙。我們看到你們做了這麼多事,我們也想幫忙。疫情期間,我們去學校發蔬果給需要的家庭。他們(慈濟志工)來到我們社區,提供一個家庭大約二十磅的蔬果,鄰居們都很感激。」羅伯塔告訴志工,物價飛漲下,你們發放的食物、衣服、藥品都是免費的,「對我們幫助很大,別的地方收費非常昂貴。」

「我喜歡我的社區和國家。我看到你們幫助每個人,我看到了,我說好吧,我也來付出我的時間一起幫助人。這對我有好處、對我的社區也有好處。」莫妮卡看到麥迪遜(Madison)小學校長麗莎在發放食物,「我也幫忙發傳單、送食物,很好。我們謝謝慈濟,每次您們來都對社區很有幫助,非常謝謝。我會參加更多活動,帶更多人來,用我這雙手來幫助更多人。」

◎學子成醫護 傳承醫療專業

從小在慈濟人文學校成長的孩子,如今也成為能獨當一面的專業醫護人員,為義診貢獻心力。

護士周欣樺(Cynthia Chou)曾就讀爾灣慈濟人文學校、擔任慈濟橙縣聯絡處青少年團長,成長的過程一直在慈濟幫忙;然而第一次以護士的身分參加義診,為病患量做血糖和膽固醇檢測,讓她非常開心。「其實這已經是我第五或第六次來參加義診,從以前只能傳遞文件,到現在因為擁有醫療技能,而直接為病人服務,非常感恩,這也是在醫院工作之外、另一種形式的服務;能和具有同樣信念的人們,一起為弱勢社區提供服務,感覺真的很不一樣。」

牙醫師Kevin Lai也是在慈濟人文學校長大的孩子,牙醫學校畢業後,在叔叔的邀約下,去年(2022年)12月首度參與慈濟義診,今天是第二次來。「小時候在中文學校,我只知道慈濟是一個佛教組織,教我讀中文、學手語,但我並不知道太多細節。現在來到這裡,跟著我叔叔這麼多年,我現在知道慈濟做了很多社區服務,是很棒的經驗。」

中醫師紀榮元則很感念志工成就每一場義診,也把每次參加義診視為回娘家的機會。 「一個義診或一個工作能成功,志工幫很大的忙。志工幫忙設立、布置會場,幫我們帶病人進進出出,我們醫生只做治療的工作,已經駕輕就熟,是很簡單的事。我看到有人腰痛很厲害,還要來當志工;有的人背痛到睡覺時,要將背懸空才舒服,他也要來當志工,這些都讓我看了非常感動。」

◎點滴的努力 只因看到需要

清晨三點多來排隊的是芳娜・阿爾馬贊(Juana Almazan),她說:「我每次來這裡都看牙醫,我有很好的印象,有最好的服務……我非常感謝每一個人,我希望上帝保佑你們每一個人。」

等候看診時間,志工發給每位民眾一本包括西班牙語的四國語言的《靜思語》及平安吊飾,除了幫病患解除病苦,也先安頓好他們的心。

慈少蔡安哲則細心地觀察到,從醫生、志工和患者的訪談中,了解到聖塔安那居民之間強烈的社區意識。「他們努力為每個人(從家人和朋友到陌生人)帶來更美好世界的方式,令我深受鼓舞。我也看到很多熟悉的醫生和志工,在聖伯納迪諾的義診活動中也見過,真的很感謝慈濟對有需要的人的關注和關懷。」

為了一場短短五個小時的義診,慈濟志工開了五次籌備會議,討論每一項細微環節,到三十四所當地學校發傳單,邀約醫護人員、雙語志工、當地牙科學院學生、大學慈青等共約一百五十位工作人員,服務了八十一位病患、四百二十九人次診療服務,其中有五十八位是新病患。

雖然工作人員比病患多,但誠如當天隨著人文真善美團隊學習採訪的慈少姚懿恆(Roy Yao)說:「當我得知當地居民凌晨三四點就來這裡排隊就醫時,我就知道這次義診意義的重要性。」

圖左 :當地居民凌晨三四點就來排隊就醫。[攝影者:張振強]
圖右 :等候期間,志工發給每位民眾一本含西班牙語的四國語言的〈靜思語〉及平安吊飾,除了幫病患解除病苦,也先安頓好他們的心。[攝影者:林綺芬]

圖左 :羅伯塔・加西亞(Roberta Garcia)告訴志工:「幾年前因為我的家人需要眼鏡,你們幫了我這個忙。我們看到你們做了這麼多事,我們也想幫忙。」[攝影者:林綺芬]
圖右 :護士周欣樺(Cynthia Chou)曾就讀慈濟人文學校、擔任慈濟青少年團長,這是第一次以護士參加義診,和護理站團隊一起為病患量血糖和膽固醇。[攝影者:林綺芬]

圖左 :牙醫師Kevin Lai也是在慈濟人文學校長大的孩子,牙醫學校畢業後,在叔叔的邀約下,去年12月首度參與慈濟義診,今天是第二次來服務。[攝影者:顏國興]
圖右 :家醫科醫師Christine Yu說,最近景氣比較不好,能為民眾義診很重要。[攝影者:林綺芬]

圖左 :羅馬琳達大學:牙科學院(Lima Linda University: School of Dentistry)有五名即將畢業的學生前來協助牙科看診,經驗豐富的劉鎮西醫師(著藍衣者)傳授他們寶貴的經驗。[攝影者:林綺芬]
圖右 :中醫師紀榮元特別感恩慈濟志工幫忙設立、布置會場,引導病人動線,他更看到許多志工抱著身體病痛前來幫忙,讓他非常感動。[攝影者:林綺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