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5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慈濟教育 馬六甲29年不變的堅持

慈濟教育 馬六甲29年不變的堅持

E-mail 列印
2023年,慈濟馬六甲分會邁入三十年,其中教育志業秉持「教之以理,育之以德」,跨越時空二十九年的堅持,期待用品格教育改變世界,多一點堅持,世界就能不一樣!

《靜思語》一書,是證嚴上人在面對不同的人、 事、物,即境開示,沒有高深的佛理,只有生活中的點滴,如孩子教養、婆媳相處、感情問題、道德修養之道等,以深入淺出的智慧之語,啟發愛心與善念。

教育,是慈濟四大志業(慈善、醫療、教育、人文)之一。上人開示:「教育要從心做起。慈濟教育, 重視人文涵養,透過生活化,將靜思語內化成良知良能,非立竿見影,而是一項長期的陪伴工程,需要時間與空間的醞釀。這種愛的啟發,愛的行動,就是慈濟人文,貫串慈濟教育的精神軸心。」

◎向下扎根 培養孩子良好品格

1994年,馬六甲專為六至十二歲孩子開辦「慈濟快樂兒童精進班」(簡稱兒童班),以佛法生活化的教育,以愛培育種子,踏出馬六甲慈濟社區教育的第一步。2005年,轉型為兒童親子成長班(簡稱親子班),以體驗、講述故事、省思、靜思與生活實踐,靜思語五段式教學引導學習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與品格。隨著馬六甲兒童班的轉型,慈濟南馬分支據點也陸續開辦親子班。

慈濟青少年親子成長班(簡稱慈少班),讓學子在兒童班結業或小學畢業後,有機會繼續接受慈濟教育,學習人際溝通與團隊合作,幫助孩子發掘潛能等。之後,在多所大專院校裡成立「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簡稱慈青)。

隨著一批批孩子逐漸長大,有些成家立業,有些在國外深造,有些成為慈濟志工,有些則已孕育下一代,延續慈濟教育理念,讓孩子就讀慈濟大愛幼兒園,參與親子班課程等,堅持以慈濟人文奠定孩子的品格發展。

三十六歲的鄭日湧(誠涌)在吉隆坡銀行任職,1999年小學六年級便隨著父母親出席慈濟活動,一路參與慈少和慈青。畢業後投入志工行列,目前夫妻倆皆為慈濟受證志工,而孩子從四歲便就讀慈濟國際學校,如今已七歲。

慈濟著重人文教育,以感恩、尊重、愛為本。鄭日湧表示,在慈濟善與愛的環境,讓他學會「事圓理圓人圓」,對於他一路成長過程中的待人處事,入社會工作,及夫妻、家庭關係等有很大助益。「孩子從小給她善的啟發,社會就能多一分善的力量。」

「向下紮根,向上茂盛」希望在慈濟教育的陪伴下,孩子們一路成長茁壯,不僅增長知識,並能由外而內形塑,成為有禮有德,誠正信實的良好品格。

◎翻轉教育 從心出發以愛相伴

1994年,臺灣教師聯誼會(簡稱教聯會)成員,首次飛抵馬六甲推廣靜思語教學,隔年即成立馬六甲教聯會,是慈濟在海外第一個教聯會。一群滿懷愛心「以善為本」的老師,吸取臺灣靜思語教學經驗與知識,將之內化後,再以「老師心、菩薩心」的精神,將靜思語善的力量不斷帶入校園,進而影響家庭及社會。

從事教育之餘,教聯會老師也親身參與慈濟慈善訪貧,及其他慈濟志業活動,並帶著學生從付出中實踐靜思語精神,成爲馬六甲靜思語教學的一大特色。

教聯會草創期成員之一的志工羅綉甄(慈瑞),1990年初任教職,班上二十多位學生,僅十人準時交作業,在嚴格的打罵教育下,一個月後只剩下兩、三人不交。三年後轉調他校教導「考試班」,承受校長與家長的壓力,訂下測驗滿分的高標準,少一分打一下。一學期打壞三根籐鞭,將籐鞭教育視為教學的最高準則。

直到1995年8月參加靜思語教學講座,臺灣教聯會老師分享班級經營心得與靜思語「只有孩子的問題,沒有問題的孩子」、「嘴巴、脾氣不好,心地再好也不能算是好人」,如當頭棒喝。羅綉甄終於明白為什麼打罵教育,學生仍屢犯不改,優異的孩子卻敬而遠之。

她說:「缺乏同理心!感恩遇到慈濟,我全力支持靜思語教學。」此後,她經常以靜思語警惕自己,讓他人可以從自己身上驗證,感受到靜思語的力量。

同時,羅綉甄也開始隨著志工參與慈善訪視,當她首次走入貧戶,家徒四壁,不禁想起過去,對學生的批評,撕碎學生的習字本,還有籐鞭落在學生掌心等,她懺悔:「我天真以為送文具,就能改善貧窮孩子成績,卻沒有考慮過學生的能力與家庭,忽略『問題孩子』的背後,都有很多『孩子的問題』。」

如今羅綉甄從教職退休,承擔慈濟馬六甲分會執行長,靜思語持續成為她帶動慈濟各志業會務的智慧法語。

◎親子成長 從學校到家庭實踐

2001年6月,馬六甲慈濟大愛幼兒園正式開辦,不定期舉辦「親師交流會」,及每週透過《親子橋》聯絡簿,針對孩子的學習、行為做交流,除了掌握家長的需求,也帶動家長關心孩子的學習。

四歲的黃楷朋不僅會頂嘴,還會用帶有恨意的眼光瞪人,接連換了幾家幼兒園,讓黃福源(濟鴻)與陳淑萍(慈源)夫妻倆操心不已。直到2005年入讀大愛幼兒園,不到半年時間兒子的行為舉止有顯著改善。

「老師很有愛心、耐心跟孩子溝通。老師也建議我們多讚美孩子,導正打罵教育觀念。透過《親子橋》,老師將當週所學的靜思語記錄在簿子上,父母親從中獲知孩子學習狀況,同時記錄孩子如何將所學實踐在生活裡。無形中,家長和小孩一起學習,一起成長,一起改變。」陳淑萍分享。

每當火爆性格的媽媽發脾氣,黃楷朋會說:「媽咪,您很『厲害』,從早上開始就一直口吐毒蛇(罵人)。」他還會不時提醒:「爸爸,您怎麼用保麗龍打包?不環保!」、「媽咪,您把動物的媽咪殺掉了,那牠的孩子怎麼辦?要是我們不吃,就沒人殺牠了。」

老師用很多故事來引導孩子體會和實踐靜思語,潛移默化下,黃楷朋實踐在生活中,督促父母注意言行舉止,灌輸父母環保觀念,甚至影響全家持素,讓父母開始醒覺身教及言教之重要。孩子的轉變,大人的成長,陳淑萍夫妻深受感動,2006年雙雙加入慈濟志工行列。

一雙兒女從慈濟大愛幼兒園、親子班、慈少班,如今十九歲的女兒黃楷琦在外州就讀,活躍於慈青活動,黃楷朋則就讀臺灣慈濟大學,從物理治療科系畢業,準備考證照。

透過慈少與慈青活動,黃楷朋和黃楷琦比一般同齡孩子更獨立、成熟與懂事,這讓夫妻倆最引以為傲,因而孩子在外地就學,夫妻倆很放心。

◎愛的行動 世界多大自己決定

志工林玉招(慈恬)有感孩子在大愛幼兒園,接觸靜思語教學有潛移默化的改變,可是孩子進入正規學校後,與靜思語脫節,深感惋惜。於是2005年3月,舉辦第一期慈濟大愛媽媽成長班。結業後,大愛媽媽走入華文小學,於校園晨光時間,透過話劇、遊戲體驗、手語團康等多元化方式進行靜思語教學。

大愛媽媽成員也有機會與學生家長互動,邀約他們參加課程,許多家長為了提升自己,或是面對親子問題,也加入了大愛媽媽成長班。

2004年,孩子就讀大愛幼兒園,透過老師接引,家長姚曉玲(慈昱)從幼教的愛心媽媽成為大愛媽媽成員。從幕後規畫到臺前主持,她深刻體會走出家門,勇敢站出來學習,親子才能同步成長。

從什麼都不懂的媽媽,到能帶動團隊,培養人才,更懂得放手讓團隊培育新人,退居幕後陪伴。姚曉玲說:「我是做小販生意,華文不強、不懂電腦,克服困難努力學習,如今已化身為e世代的媽媽。並將自己當媽媽的情緒困擾、育兒壓力、夫妻相處的矛盾等作為借鏡,希望能幫助其他媽媽在課程中找到妙法。」

從付出中找到當好媽媽的秘訣,悟出把別人的孩子教好,自己的孩子才有安全的生長環境;從小愛找到大愛的真諦。

孩子就讀小學,高真卿(懿琪)於2012年參與大愛媽媽成長班,隔年走入小學帶動靜思語教學。內向不善言辭的她,曾迷惑自己學到什麼?對孩子有何助益?三個月後,靜思語改變她的信念,看待事情角度變得不同,並從投入中找到大愛媽媽的價值。

「格局愈大,就不會小心眼!態度決定人的高度。」高真卿找到投入的使命感,看見價值所在,改變自己才能夠改變孩子,同時相信自己擁有改變社會的力量。

她不諱言,從不會做簡報、不會找資料、不會剪接,到現在能獨當一面。「孩子在小學階段,自己就像保姆,照料日常生活。上中學,自己如顧問,孩子不會做簡報,不會製作影片等,我竟然可以教孩子。高中時,自己化身為孩子的分析師、輔導家、激勵講師。」

2011年姚曉玲受證慈濟委員,承擔大愛媽媽組長一職,是馬六甲大愛媽媽團隊幕後重要推手。2021年高真卿也受證了,接手承擔大愛媽媽和氣組長。兩人皆從小愛家庭走入大愛世界,最終自己收穫良多 。

慈濟教育,以靜思語作為德育主軸,透過適合各年齡層參與的課程,涵蓋真善美的「生活教育」,自愛愛人、尊重生命的「生命教育」,付出無所求的「服務教育」,潛移默化,內化成個人價值的品格,也是慈濟馬六甲分會對於教育二十九年不變的堅持。

圖左 :十多歲的鄭日湧(前排左一)參加慈少活動,開心地與夥伴留下合影。[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右 :鄭日湧從慈少、慈青,如今與太太受證成為志工,孩子也接續在慈濟教育環境中成長。(照片:鄭日湧提供)[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左 :志工羅綉甄(右一)帶動快樂兒童精進班學生學習。[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右 :羅綉甄(右三)關心學校的學生,發現孩子家庭出現問題,與慈濟展開後續關懷,母親往生後協助安排姊妹生活。[攝影者:楊秀麗]

圖左 :陳淑萍夫妻見證大愛幼兒園教育,緊密的親師生關係,影響孩子,延伸至父母,發揮家庭教育功能。(攝影:李詩蕾)[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右 :透過慈少活動的承擔與策劃,學習處事態度和團隊精神。圖為慈少工作坊,黃楷琦(左三)向家長講解她煮義大利麵的過程。[攝影者:黃玉花]

圖左 :臺灣大愛媽媽團隊走入馬六甲鼎華小學,帶動馬六甲大愛媽媽團隊演繹,寓教於樂的「靜思語劇場」深獲學生的喜愛。[攝影者:張福林]
圖右 :姚曉玲(左一)從幕後規畫到臺前主持,她深刻體會走出家門,勇敢站出來學習,親子才能同步成長。[攝影者:黃玉花]
圖左 :家庭主婦高真卿(右三)從不會做簡報、不會找資料、不會剪接,投入大愛媽媽課程學習所獲,看見自己價值。[攝影者:黃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