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培訓學員分成兩組後帶隊移師到關渡靜思堂,由導覽志工詳細解說關渡靜思堂,此靜思堂是沒有圍籬的,藉由環境傳達「人文、藝術、自然與佛法」的生生不息。[攝影者:劉嘉玲]](/community/./images/community/31108850028F11EE9E4FFA6D57186BB6_0.jpg)
◎訪靜思堂 環境處處說法
培訓學員分成兩組後,帶隊移師到關渡靜思堂,由導覽志工詳細解說關渡靜思堂。這個沒有圍籬的靜思堂,藉由環境傳達「人文、藝術、自然與佛法」的生生不息。佇立戶外的大覺者,讓人們方便親近,領受佛陀智慧,禮佛同時,也是禮敬自心、清淨佛性。開放空間規劃有「人文藥草園」、「法脈湧泉」、「水向上游」、「慈濟史綱、世界史綱」、「六度池 十四無畏」等主題。
「人文藥草園」以藥草為景觀設計,呈現小藥草大力量。藥草園種植「雞蛋花、文殊蘭、桂花、麥門冬、紫蘇」等,超過四十種藥草。百草皆是藥,萬物皆有良能,藉由小小藥草反觀自己,不要輕忽一個人的力量,人人都是未來佛。
無量義經堂內的電子牆螢幕,呈現《無量義經》經文,參訪者可以靜心駐足默念,攝受大法。學員許麗玲對無量義經牆面,在浩瀚宇宙的星群中,那一顆永恆不動的北極星,特別有感觸。許麗玲說,就像古時候,航海迷失了方向,只要能找到北極星,就能透過星光的指引找到回家的路。
感恩堂人文特展內容─大宇宙、大覺者、小藥草、慈濟史綱及四聖諦。宇宙的浩瀚相對人類的渺小,然而天地大乾坤與人類的小乾坤,息息相關,大家也更了解園區每一處都在說法。學員黃開元分享,展廳雖然不大,資訊卻很豐富,透過志工導覽,更加了解特展主題的含義。
◎手語傳法 演繹經藏之美
由聯區手語演繹團隊為培訓學員呈現的〈千手世界〉。藉由手語演繹,展現慈濟手語的柔美,歌曲中除了整齊一致的手語動作外,還有多層次的隊形變化,將一手動時千手動的慈濟世界,做了最佳詮釋。
經藏演繹團隊接著示範入經藏曲目《無量義經—德行品》的後段,引領學員熟稔經文和手語動作。學員大多是初學者,雖動作生澀,卻見團隊之美,美在人人向善、向美的心很整齊。
學員洪玉生,因去年在高雄見習,有幸參與高雄巨蛋的經藏演繹,覺得與有榮焉。雖排練時間長,過程辛苦,但收穫滿滿。對於入經藏,洪玉生說:「經文理解,曲目聽熟後,動作就更熟稔。演繹中也體會到上人要大家參加經藏演繹的深意—「法入心,法入行」
學員許麗玲分享,乍看高雄巨蛋經藏演繹,以為是年輕人的表演;細觀才知大多是白髮蒼蒼的老菩薩,盡心盡力的演出,讓她深受感動,當下發願加入2023年臺北小巨蛋經藏演繹。
淡水學員黃月珠的孩子,在慈少班(慈濟青少年成長班)時由志工葉美慧引進手語隊,看孩子在臺上演繹,黃月珠被感動與震撼。慈濟水懺演繹時,黃月珠的三個孩子都參與演繹,藉由入經藏,親子間有共同話題和行動,孩子學會感恩、善解。不僅拉近彼此的心,孩子進而入人群去做機構關懷,聽孩子分享,總有很深的幸福感。
◎讀書會「說」與「聽」的連結
今年培訓專書共修型態有別以往,採用有聲書方式,邀請每位學員錄製專書內容與回饋心得,透過「說」與「聽」將慈濟故事收納於心,也藉由聆聽與回饋拉近彼此距離。
學員蔡麗雪分享,讀書會是從《慈濟的故事第壹冊 靜思》開始,初時不解其意。研讀時,跟著上人腳步,進而瞭解上人建立慈濟的悲心。蔡麗雪分享讀《三十七道品》,對其中的〈四念處〉有所啟發,透過反覆展讀,將「觀法無我」連結「觀身不淨」、「觀心無常」、「觀受是苦」,頓悟到凡事勿計較、執著,在「解」跟「行」中成長自己的慧命。
陳慈容說:「讀書會正是晚餐時間,開擴音全家一起聽。」林韻敏則分享認養「校園靜思閱讀書軒」成立的心得,對於推動校園讀書風氣,她兌現了一直以來想回饋母校的心願。而林韻敏年少時對父母的埋怨,因學習佛法而能善解與放下,也讓陳慈容對父母差異的管教方式釋懷了。
◎把握當下 調作息慧命長
黃開元是大愛臺同仁,常聽上人說:「來不及!」直到去年親人往生,深刻體悟行善、行孝不能等,毅然報名培訓。但早起上課是個關卡,黃開元為了守時,改變作息提早就寢。她說:「決定加入培訓是開始,之後仍要不斷精進,為了傳承,所以要把自己做好,做到自律,將慈濟家風代代相傳。」
她分享志工呂慈悅提到一句話:「成功的路上不擁擠,因為堅持的人太少。」藉此勉勵自己,把握當下努力學習,改變自己進而影響他人,鍛鍊心力與體力,才能多付出。
學員洪玉生原在高雄參加三年見習課程,現在因工作奔波臺北、高雄兩地,去年底搬到淡水,選擇在此和太太林韻敏一同培訓。雖然工作和志工的勤務更為忙碌,但覺得自己過得更充實也更快樂,忙得很開心,清楚每一天該做什麼事,更隨時提醒自己什麼事情不能做。
目前,每週有一日洪玉生在高雄靜思堂日照中心,陪伴並教導老人家運動。他覺得人口老年化,需要更多的人力以及機構,來提供長輩好的環境,方能享受人生老後的「幸齡生活」。上人常提醒要「盤點生命的價值」,洪玉生自我期許在培訓階段多方面用心學習四大八法,期許自己發揮生命最大價值。
學員李佳芳說:「培訓最感動的是:志工黃采緹分享骨髓緣之愛,她這麼年輕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一次又一次的治療,那麼的勇敢,但每回有了希望,卻又破滅,直到第三次才受髓成功。真的要感恩上人,建立全臺第一個骨髓資料庫,讓想活下去的人有機會再重生。」她堅定表示走慈濟這條路是對的。
談及培訓的成長,現在李佳芳聽到閒言閒語已不放心上,更不「聞雞起舞」;談吐柔和,人穩重了,自己感覺很踏實,朋友也都看到她的改變。
今年李佳芳參加中正紀念堂浴佛典禮,她分享浴佛的喜悅與感動給家人及朋友,透過媒體畫面他們也感受到浴佛的莊嚴殊勝,紛紛說明年也要參加。期許自己跟緊上人的腳步「做中學,學中覺。」
◎及時關懷 以善以愛引路
二十六歲的阮風(化名)是學員陳冠霖的同學,陳冠霖了解他置身負能量家庭的苦楚,邀他來感受慈濟人的溫暖。阮風曾自發性走入「民權靜思堂」,參與過一次活動,覺得相當歡喜。
面對家人動輒拳腳相向,不良的言行舉止,讓年輕的阮風很想跳脫這個苦惱的巢臼。阮風主動向志工詹麗琴詢問了他的諸多迷茫與疑惑,詹麗琴把握因緣回饋自己的體悟,將助人創造生命價值的精神,把生命用到最後一刻的意義和他分享。鼓勵阮風污泥是幫助蓮花成長的養分,家人的不好,是讓自己變好的養料,唯有自己先改變,才有改變家庭的契機。詹麗琴提醒阮風,要跟著同學一起走慈濟路,才不致方向偏差。
「把慈濟精神拿出來!」資深志工黃發興勉勵接受培訓的學員們,他歡喜見到新發意志工的參與投入,黃發興侃侃說起,在早期他初加入慈濟時,志工人數少,是在克難環境中做慈濟、說慈濟。當時每個人做得法喜充滿,如今欣見慈濟隊伍浩盪長。他勉勵大家能聞佛法、遇明師,就要把握因緣,要多聽上人的法,才能生生世世跟隨上人。
黃發興一路走來,心裡充滿感恩。他有感而發,在慈濟大家庭,有資深志工的牽引,要當做「撿寶!」(臺語)他更期許每位培訓志工,要「做中學,學中覺!」踏實在慈濟菩薩道上。
世界災難和疫情頻仍,紛擾不安,全體志工以虔誠的心念,合掌唱誦〈祈禱〉,祈願世界祥和無災。培訓課圓滿也暫告段落,學員們均有所感受和收穫,未來的路更踏實地走,更堅定秉持一念心,讓愛充滿全世界。


圖左 :炎炎夏日,大愛廳內培訓學員和志工共九十五位,人人靜心參與課程,體驗了「致法清涼」。[攝影者:劉嘉玲]
圖右 :學員們分組討論,分享上課的心得和對於佛法的體會,交流拉近彼此的距離,相知相惜,心也更契合了。[攝影者:林茱堯]


圖左 :靜思堂人文特展內容--大宇宙、大覺者、小藥草、慈濟史綱及四聖諦,學員個個屏氣凝神專注聆聽。[攝影者:林茱堯]
圖右 :洪玉生(右)專注聆聽靜思堂導覽, 用心學習,決定朝四大八法精進,期許自己發揮最大價值。[攝影者:劉嘉玲]


圖左 :學員黃開元 (左一)是大愛臺同仁,常聽上人說來不及,直到去年親人往生,深刻體悟行善、行孝不能等,毅然報名培訓。[攝影者:劉嘉玲]
圖右 :培訓志工蔡麗雪分享,讀書會是從《慈濟的故事第壹冊 靜思》開始,初時不解其意。研讀後,進而瞭解建立慈濟的悲心。[攝影者:劉嘉玲]


圖左 :經藏演繹團隊示範入經藏曲目《無量義經—德行品》的後段,並引領學員其手語動作。學員初學經藏演繹,雖動作生澀,卻見團隊之美。[攝影者:劉嘉玲]
圖右 :二十六歲的阮風(化名,圖右)是學員陳冠霖的同學,陳冠霖了解他置身負能量家庭的苦楚,邀他來感受慈濟人的溫暖。[攝影者:劉嘉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