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3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雪隆分會 吃「師公飯」做手工 滋養慈悲小幼苗

吃「師公飯」做手工 滋養慈悲小幼苗

E-mail 列印
一小塊四方鹹豆干配白米飯,對慈濟國際學校幼兒園的孩子來說,這樣的午餐很特別,他們期待快點嚐到這碗「師公飯」,可以回味師公上人(證嚴上人)當初吃這樣的飯是什麼滋味。

◎「慈濟日」人文課

2023年5 月12日,適逢「慈濟57周年慶」前夕,慈濟國際學校幼教老師特地為幼教孩子上一堂「慈濟日」人文課,除了以故事形式和孩子們述說慈濟的緣起、一灘血、「竹筒歲月」的歷史,老師們以「師公飯」讓孩子們品嚐外,也安排孩子們製作不同的手工。

「12日的課程,讓孩子們先認識慈濟、認識師公上人;16日就會讓孩子們在學校裡向老師、同仁兜售他們製作的手工藝品,所販售的金額會引導孩子投竹筒;17日安排『竹筒回娘家』,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來行善。」

邱夤沫老師身為此次人文課的推手之一,她和老師們共同商量,制定靜態和動態的教案,透過品嚐「師公飯」、製作手工義賣、投竹筒助人等系列活動,帶出靜思語「世上有兩件事不能等,一是行孝、二是行善」的含義,藉此啟發孩子的孝行和善念。

◎期待品嚐師公飯

「小朋友們,現在我們要先來醃豆干!先夾起一塊豆干,放進這個有鹽巴的碗裡,將豆干沾滿鹽巴,然後放進自己的飯盒裡,過後,我們用平底鍋把豆干煎得香香地,配上白飯就是今天的午餐了。」

12日這一天,每班幼教的孩子來到課室,老師就和他們講述醃製豆干的方法,然後,一一點名,讓孩子們自己夾起豆干,放進碗裡沾滿鹽巴。孩子們依照老師的話,各自醃好豆干,興奮而好奇地期待這一碗「師公飯」的滋味。

「為什麼叫師公飯?為什麼要吃師公飯?」老師用童趣語言,配合電腦螢幕上的文字、圖片,向孩子們講述慈濟故事。

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尤其「一灘血」的故事令孩子們感到難過,但聽到師公上人和精舍師父做過二十一種手工,包括製作蠟燭、嬰兒鞋、手套等等,但所賺的錢都拿去幫人,自己只買五角錢的豆干用鹽醃製,然後一小塊鹹豆干配飯吃,過著「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克難生活,孩子們對師公上人起了敬愛之心,也才知道「師公飯」就是師公上人早期常常吃的飯。

◎實現助人的心願

老師為了讓孩子們體驗如何煮飯和煎豆干,於是,教孩子們輪流負責洗米,在等待白米煮成飯的空檔,老師拿出電子平底鍋,給孩子們學習煎鹹豆干。

老師耐心地引導每一個孩子要將豆干煎到金黃,香味四溢。孩子們邊煎邊忍不住咽口水,稚氣地說道:「好香!很香!我想快點吃到師公飯。一定很好吃!」

部分孩子煎豆干的當兒,老師不浪費時間,讓沒有煎豆干的孩子做手工,體驗師公上人和精舍師父做嬰兒鞋、做蠟燭、手套等二十一種手工的不易;也讓孩子們親手製作不同的手工如書籤、手鏈、雞蛋殼不倒翁等。

五歲的陳敏嘉拿起雞蛋殼,還沒畫上不倒翁的模樣,雞蛋殼掉在地上破了,老師再給一個,她不小心又將雞蛋殼捏碎,老師再給一個,叮嚀她要很小心,不要讓雞蛋殼破了。好不容易在雞蛋殼貼上老師預先畫好的眼睛貼紙,再粘貼一些彩帶當作不倒翁的衣服,陳敏嘉覺得做手工真的很難,但她還是完成了。

陳敏嘉小聲地說:「師公上人八十六歲了,很老了。師公上人的心都在想幫人,我的心和師公上人的心一樣,所以,我要做手工賺錢來幫助人。」她希望16日能賣出自己的不倒翁,到時就能實現她要助人的心願了。

製作書籤的許禮妍,將老師剪好的五顏六色彩紙,黏在長方形的卡紙上,她希望自己製作的這張書籤能賣出去,因她想學師公上人去幫人卻沒錢。原來,她平時上學都沒帶零用錢,所以沒錢投竹筒。但現在製作的書籤如果有人買,她就有錢了。所以她用心製作顏色斑斕的書籤,期待地說:「那些沒有錢買食物吃的人很可憐,我們一定要幫助他們。」

◎不殺生是做好事

「可以吃飯了!可以吃『師公飯』了!」孩子們依照秩序,拿著自己的碗上前打飯和鹹豆干。當老師引領孩子們唱完〈感恩歌〉後,孩子們迫不及待地拿起鹹豆干放進嘴裡……

「哇!好鹹呀!」孩子們紛紛吐出鹹豆干。聞似香噴噴的豆干卻鹹得難以入口。孩子們的表情都一致表達了:「這麼鹹的豆干,師公上人怎麼吃呢?」

吃了一口配白米飯的鹹豆干,六歲的黃恩熙露出呲牙裂嘴的表情,頻頻說道:「鹹呀,鹹呀,不好吃,一點都不好吃!」他不由懷念每天吃的午餐有飯有菜、有湯有水果,味道也不鹹,原來平時的午餐是最美味的。

「我平時只吃一碗白飯,今天吃了三碗。」五歲的劉紫悅雖覺得豆干太鹹了,但當她依照老師指示,切一點點豆干配一大口的白米飯咽下去,吃兩口後再喝一口水,不知不覺一塊鹹豆干配三碗白飯吃完了。

劉紫悅不覺得師公飯很難吃,她反而在吃師公飯時,想到老師說的,師公上人早期每天吃一樣的飯,只為了省錢來幫助需要的人,她就覺得師公飯很好吃。

「師公上人很好心,我要向師公上人學習。我的媽媽也教我要把錢存起來,幫助有需要的人。現在,我和媽媽已經吃素,我要勸爸爸少吃肉、多吃菜!」在她的心中,不吃肉是在幫助動物不被殺,也是在做好事。

劉紫悅稚氣地表示,父母給的零用錢,她不會拿去買零食和玩具,她要投進竹筒。當她得知明天(13日)是師公上人的壽辰,她虔誠地祝福師公上人身體健康,不要累壞了。

◎有錢可以助人了

16日,幼教孩子們手持寫著「幫助無國籍孩子」的標語,拿著自己製作的手工和竹筒撲滿,在老師的帶領下,到辦公室向校長、老師募愛心,希望賣出手工的錢投進竹筒,能幫助沙巴無國籍孩子有書讀。

四歲班的孩子們列隊來到校長邱麗玲面前,先恭敬地給校長請安。邱校長見到天真可愛的孩子們,有心成就孩子們的善行,便把所有的手工鏈買下來,但有些孩子卻稚氣地說:「我做的手鏈很美,我想給媽媽戴!」

原來孩子們想送媽媽最好的母親節禮物,就是親手做的手鏈。邱校長被孩子們的童真逗笑了,也感念孩子們的一片孝心,當下,她告訴孩子們,她會投馬幣一令吉(約合新臺幣七元)在每個孩子的竹筒裡,等於是買下孩子們手中的手鏈,但讓孩子們把手鏈帶回家送給媽媽。

孩子們開心極了,也有孩子覺得校長投錢了不給手鏈,過意不去,於是,堅持將手鏈送給校長。

17日,幼教班的孩子手捧著「竹筒撲滿」,聆聽裡面錢幣哐啷的聲音,臉上不由露出歡喜的笑容,這是他們做手工售賣得來的錢,也有自己的零用錢,他們雀躍地將竹筒撲滿放在頭頂上,轉圈歡呼:「我們有錢了,我們有錢了,我們可以救人了!」

孩子們跟隨老師來到「竹筒歲月區」,笑逐顔開地將竹筒撲滿裡的錢沿著空心大竹筒倒進慈濟功德甕裡,對他們來說,這是快樂的一刻,也是行善的開始。

送媽媽手鏈,是行孝;捐出竹筒裡的錢幫助沙巴無國籍的孩子,是行善。在這特殊的慈濟日,幼教孩子做到了行孝行善不能等。

邱麗玲校長深感能在慈濟的「57周年慶」,讓全校師生以不同的形式來辦慈濟日,特具意義。除了能讓孩子們認識慈濟、師公上人外,也把慈濟的人文價值灌輸給孩子們,期盼美善種子在孩子們的心中萌芽、茁壯成長的同時,也能把這分美善品德帶回家、帶給身邊的人,讓愛與善源源不絕地散播……

圖左 :幼教孩子們手持寫有「幫助無國籍孩子」的標語、拿著自己製作的手工和竹筒,向校長、老師募愛心。[攝影者:吳愫宴]
圖右 :許禮妍用心製作五顏六色的書籤,希望能賣錢,有錢就可以助人了。[攝影者:陳國雄]

圖左 :五歲的陳敏嘉(中)用蛋殼製作不倒翁,小心翼翼的她還是弄碎兩個蛋殼,讓她感覺到做手工的不易。[攝影者:陳國雄]
圖右 :鹹豆干配白飯的「師公飯」,讓幼教孩子體驗師公上人(證嚴上人)克勤克儉的生活。[攝影者:陳國雄]

圖左 :一小塊豆干配一小口白飯,劉紫悅想到師公上人早期為了省錢助人,天天吃這樣的飯,她就覺得不難吃,很開心地吃著。[攝影者:陳國雄]
圖右 :幼教老師邱夤沫(中)是此次設計教案的推手之一,她和志工葉佳寧(左)教導孩子如何洗米。[攝影者:劉玉麗]

圖左 :幼教老師在人文課程「慈濟日」,為孩子們介紹師公上人和講述慈濟歷史。[攝影者:陳國雄]
圖右 :幼教孩子手持竹筒,依序上前將竹筒撲滿裡的錢倒進慈濟愛心甕裡,這是開心的一刻,也是行善的開始。[攝影者:莊貴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