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2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雪隆分會 獨居果園 慈濟援建厠所送溫情

獨居果園 慈濟援建厠所送溫情

E-mail 列印
先生離世,慈濟人體恤獨居果園的蔣雅萍(化名),住處沒有厠所帶來不便,動員為她援建厠所。「先生幾年前離世後,我就自己一人獨自守著這個果園。」六十九歲、獨居的蔣雅萍,想到老伴,語帶哽咽,不難看出對老伴的思 念。

◎安逸的長者 獨自住山城

年輕時,蔣雅萍與先生為了工作,居無定所。為了不影響孩子學業,姑姑把孩子接到民都魯求學,幫忙照顧,讓兩人能安心為生活打拼。孩子長大後結婚生子,因為工作關係,不能常常回來美里市探望老人家。蔣雅萍雖有姊妹,但鲜少來往。

夫妻倆刻苦耐勞,用積蓄在距離美里市一小時左右路程的實務地,買了一片三依格的山地種植水果。離開喧嘩的市區,相伴來到這個山地,夫妻倆自己開墾,種植很多果樹,過著務農的生活。

剛開始,只建了一間簡陋的小木屋暫居,後來屋子破損了,兩人才重建一間。先生年輕時做過建築工作,山林地廣,他就地取材,在山上砍樹和鋸木,太太就負責把木條搬下山,就這樣用了好長一段時間,在園區建了一間房子。

園區離市區遠,沒水沒電,生活回歸簡樸,但有伴相依日子也過得安逸。

◎無水又無電 生活簡樸過

屋子建好沒多久,蔣雅萍的先生身體就開始不適,健康每況愈下。先生往生後,她不捨得放下兩人艱辛經營的果園,選擇獨自留守在那裡,平日依舊自己一人在果園内打理果樹。但自己一人能做的非常有限,也顧不上整片果園,因此遠處果園雜草叢生,只能讓果樹自然成長。

下午時分,回到家裡,閒來沒事,縫製百家被成為蔣雅萍消磨時間最好的活兒。再來就是看書。山區沒水電,她習慣用柴燒飯;而飲用及清洗等,都是採用雨水。

晚上就只有月光、蟲鳴蛙叫陪伴著她。蔣雅萍信仰佛教,晚間用完晚餐,一定虔誠念佛號才入睡。

◎偶然的相遇 牽起好因緣

「那時,因為在附近買了一片地,要開墾種植榴槤,無意間發現有一條小路,就好奇地進來看看,才發現阿姨自己一個人住在這園區裡。」志工林德霖娓娓道來當初「巧遇」蔣雅萍的因緣。

後來得知蔣阿姨的情況,心裡很不捨。從那時起,他幾乎一個星期幾次來探望阿姨。買日用品、送乾糧青菜、幫忙除草,或純粹的來看看她是否安好。

「阿霖很照顧我,幫我安裝太陽能燈,晚上就有燈光照明了,還每次帶東西來給我。」言談間,聽得出蔣雅萍對林德霖的那分感恩之意。「阿霖,天氣熱,去砍一些椰子給師兄姊喝……」、「阿霖,那個紅毛榴槤熟了嗎?去摘來給大家吃……」兩人互動猶如母子一般。

◎大愛一家親 逗陣來送愛

志工楊舒婷是林德霖的朋友,聽到阿姨的事,就常常與林德霖一起去探訪蔣雅萍,並提報給慈濟做關懷。

「我們與師兄姊來關心阿姨時,了解到阿姨的先生原本要建厠所,但那時健康就出問題,人也弱,所以就沒建了。」楊舒婷提到蔣阿姨要如厠,就需要走一段距離,用以前老舊小木屋的厠所。園區有一口井,她就在井邊洗澡。

「知道這件事後,我們就規劃來幫忙阿姨建一間厠所,讓她比較方便。」志工們討論後,由林德霖及楊舒婷負責採購建材。「有幾位朋友知道我們要幫忙阿姨建厠所,也發心捐助材料。」兩人事先安排工人用挖泥機挖坑、把化糞池置放土中,並先做好厠所洋灰地板。

2023年5月28日,志工們一早就分乘幾輛四輪驅動車,出發前往果園。經過近一小時車程,穿過崎嶇的山路,大夥兒終於抵達,只見蔣雅萍已經在屋外等待大家的到來。進行工作説明後,大家各就崗位,拿起工具就開始動工了。男眾志工們負責撘建厠所,女眾志工們則負責燒柴烤玉米、薯類,準備大家的茶點及午餐。原本寂靜的果園,充滿著大家的歡笑聲及敲敲打打聲,頓時熱鬧起來。

蔣阿姨跟著大家忙碌,教大家起火、燒柴煮飯的同時,也分享平日生活點滴。只見屋旁放著幾個大藍水桶,一個用洗刷用途,另一個則用網進行過濾,盛乾淨雨水供飲用。屋旁放著很多乾柴,都是阿姨平時在樹林撿回來生火煮飯用的。「用柴煮飯比較香。」只見蔣阿姨熟練地生火加柴煮飯。

◎身累心歡喜 人間菩薩行

來自雪隆,目前在美里中央醫院任職的盧國豪外科醫師,經過醫院福利官介紹而認識慈濟,知道慈濟幫助很多醫院的貧困病人,而主動聯絡想要參與慈善活動。
這次在志工鍾明瑂的邀約下一起來付出。

盧醫師說:「第一次親自到沒水、沒電、沒訊號的地方,也沒有厠所,感覺這樣的環境要生活很不容易。」平時手操手術刀的他,今天拿起鋤頭,落力地跟志工們一起挖溝、搬土,讓鮮少做勞力工作的他,有不一樣的體驗。「現在才知道別人生活上的辛苦。今天的工作雖然是挺累,但是很多人一起做,也是可以很快完成。」

志工林素燕(慮哲)平日雖忙於工作,但非常珍惜每個可以付出的機會,慈濟活動都少不了她的身影。這次她也把握因緣,來協助建厠所。從事會計的她,做起勞動粗活毫不遜於男眾。「今天工作雖然粗重,但大家都做得很法喜。」 頂著烈日,鏟土填土,雖然做到汗流浹背,林素燕做得法喜滿滿。

「第一次來阿姨家關懷時,了解到她一個人住在偏僻的果園,住處也沒有厠所,所以就和大家幫忙她建厠所。」訪視志工俞懿鴻表示,見到阿姨就好像見到自己的長輩,她的人生境遇有很多考驗,聽了也為她感到心酸,所以希望幫忙把厠所建好,讓阿姨生活比較便利。

林亨傑常隨爸爸林德霖一起來探視阿姨,陪她聊天。「厠所建好了,阿姨就不用那麽辛苦,很開心。」年紀輕輕的林亨傑跟父親一樣,有著一顆善良的心。林德霖是一名建築承包商,規劃整個建設工作,事前也做足了準備,整個過程更是親力親為,曬得滿臉通紅,仍然掛著親切的笑容,與大家一起完成工作,厠所建好,也讓他安心許多。

「我每天晚上都會虔誠念佛,有時我會默默問佛菩薩,為什麽沒有看到我、照顧我。有一天,我夢到了菩薩,雖在夢裡,但是那個感覺很真實,我很歡喜、很感動。今天看見大家這樣來關心我,特別是阿霖,幾乎每天都會來望我一下,我想這個或許就是菩薩對我的照顧,很感恩大家。」

蔣阿姨的這番話,就如證嚴上人說,只要走入有需要的家庭去付出,親手做布施、拔苦予樂,就是實現菩薩精神在人間。

圖左 :志工們在烈日下鏟土,填補化糞池的坑。[攝影者:鍾明瑂]
圖右 :實業家俞懿鴻,從一大早就開始帶動大家一起敲敲打打。[攝影者:古漢武]

圖左 :林德霖(著黑衣者)視蔣阿姨如自己的親人,照顧入微,親力親為,為阿姨建厠所。[攝影者:古漢武]
圖右 :蔣阿姨為新建的厠所剪綵。[攝影者:古漢武]
圖左 :盧國豪醫師(著黑衣者)第一次做勞力工作,跟著志工們挖溝、搬土,雖累但很歡喜。[攝影者:古漢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