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3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花蓮 透過分享豐厚心靈 了解生命的意義

透過分享豐厚心靈 了解生命的意義

E-mail 列印
「寧願學生在我身體畫錯千刀,也不願以後在病人身上畫錯一刀!」這是「無語良師」李鶴振在生前的一句話,也留給後人無盡的追思與感念。當這句話從前臺中東勢國中校長邱健偉口中娓娓道來,所有靜思書軒青年營的學員們 無不紅了眼眶,甚至有些女學員已經拿出面紙,頻頻拭淚。因為邱健偉校長的尊夫人,也是一位「無語良師」。

◎無語良師 尊重生命為出發點

1994年慈濟醫學院正式成立,慈大醫學系以「尊重生命」為出發點,提倡「發揮生命使用權」的大體捐贈觀念,帶動國內醫學界遺體捐贈文化。慈濟尊稱遺體捐贈者為「大體老師」,將無用的死後身軀,奉獻醫學教育,培育良醫;他們不僅是生命的勇者、捨身的菩薩,也是醫師及醫學生的「無語良師」。

依醫學教學和研究目的,「大體老師」含三種類別,即「大體解剖學」、「大體模擬手術教學」及「病理解剖」之「無語良師」。慈濟大學從2002年5月起創設「模擬手術」教學,讓六年級醫學生及醫師在往生者的遺體上學習、練習各種手術,降低未來在真病人身上犯錯的風險。

此外,並打破成規,力求醫學生認識這些「無語良師」的生平、拜訪家屬,及舉行莊嚴隆重的「大體老師啟用典禮」與「大體老師感恩追思會」,以尊敬逝者、撫慰家屬並啟發學生。

◎四大志業 激盪愛與善的循環

2023靜思書軒青年營,於2023年7月14日至7月16日於慈濟花蓮靜思堂、靜思精舍舉辦,八十六位來自全臺各地的年輕學員齊聚花蓮。「靜思書軒青年營」前身為「靜思書軒青年心靈講座」,2020年首次於花蓮靜思堂與靜思精舍舉辦,但隨後因全球新冠疫情肆虐而停辦,隨著疫情趨緩,終於在2023年恢復舉辦,至今已經是第五屆。

7月15日下午的「慈濟四大志業導覽」課程,分別由前臺中東勢國中校長邱健偉、莫三比克聯絡處慈濟志工蔡岱霖、花蓮慈濟醫療中心資深醫療志工顏惠美及志工陳阿桃,分別從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國際賑災、環保、社區志工等面向切入,介紹慈濟「四大志業」。

慈濟「四大志業」從慈善開啟醫療,而由醫療開啟教育,又從教育而啟人文。慈濟成立五十多年來,四大志業已環環相扣,證嚴上人言:「慈善是人類希望、醫療是生命希望、教育是社會希望、人文是心靈希望。」慈濟的歷史即是由四大志業相互牽引交錯,不斷激盪「愛與善的循環」而逐漸編織出來的。

◎豐厚心靈 珍惜生命行孝行善

本屆靜思書軒青年營的學員,來自全臺十六所與靜思書軒合作,由靜思書軒於校園內開設「靜思閱讀書軒」的國、高中(目前已設立「靜思閱讀書軒」的國小、國中、高中,已達二百五十三所學校),以及曾經在全臺各地靜思書軒擔任小志工的青少年朋友們。

兩天三夜的課程內容,在營隊總召集人、靜思書軒營運長蔡青兒的細心安排下,兼具深度與廣度,以「人文・關懷」、「生命・科技」、「國際・視野」三大方向,廣邀不同領域的業界菁英與慈濟資深志工擔任課程講師,並配合「慈濟四大志業導覽」、「精舍巡禮」、「靜思家風」等課程介紹。

透過營隊帶領本屆學員回到花蓮慈濟發祥地「心靈的故鄉—靜思精舍」尋根,深入慈濟靜思法脈,認識精舍師父「一日不做,一日不食」,自力耕生的精神,讓學員們感受到不一樣的人文之旅。

希望青年朋友們在活動中藉由分享、交流,透過學習不同領域的講師分享其難得的人生經驗,期許能豐厚心靈,了解生命的意義,珍惜生命、行孝、行善;將夢想化作行動,創造自我價值外,也發揮影響力,傳遞更多愛與感動。

圖左 :志工陳阿桃分享自己做慈濟的故事。[攝影者:黃映瑜]
圖右 :學員們認真聆聽志工陳阿桃分享自己的故事。[攝影者:黃映瑜]

圖左 :學員們認真聽志工蔡岱霖在非洲的故事。[攝影者:黃靖凱]
圖右 :蔡岱霖師姊分享自己在莫山比克的故事。[攝影者:黃靖凱]
圖左 :學員們聽著邱健偉校長分享無語良師時,拿出面紙頻頻拭淚。[攝影者:魏宏州]